第354章 第六擊之電子産業暗襲

西元1973年的春天,美國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ces),個人電腦展臺。

“真是太棒了!”約翰遜和他的妻子蘇珊,看著眼前這臺嶄新的電腦,贊不絕口。

電腦上呈現出的,是一個名叫“貪吃蛇”的遊戲,從來沒見過的新鮮玩意!邊上的另一臺電腦,正有人在玩另一個遊戲——掃雷,據說還有第三款“坦克大戰”,所有三款遊戲,購買戴爾電腦的話,都是隨機贈送的。

周圍圍攏了一大圈人,大家看著幾款遊戲在電腦上的呈現,都感覺到強烈的新鮮感,這就是最新的科技呀。不少人心動,算計著自己能否買得起這樣的一臺電腦。

蘇珊的兩眼放光,她可不僅僅是被遊戲吸引了,更吸引她的是漂亮的外形和心動的價格,小立櫃式的主機,14寸的crt顯示器,黑色而有金屬感。價格是1280美元臺,這可是負擔得起的價格!沒有想象的那麼貴!

約翰遜也是動心不已,這可是全美國最時髦的科技産品了,而且電腦是中國“視窗”型別的,還有一套“office”辦公軟體系統,作為一個金融操作員,他曾經在公司見到並試用過,非常方便。

作為上中産階級,約翰遜和蘇珊,負擔得起這個價格,他們簡單商量了一下,下單訂購了一臺戴爾。

不遠處的史蒂夫看著熱絡的銷售情景,臉上露出了由衷的微笑,組織的這個戰略,看來初步的成效不錯。

混血兒史蒂夫真名黃春波,在上海被組織選拔,多年之後來到美國,不過他可不是什麼超級間諜,而是屬於經濟戰線,他現在是黑石財團控股的戴爾公司的營銷副總裁。

中國在美的隱秘財團,開始佈局消費電子領域,是從1947年“德克薩斯太平洋基金”在惠普公司正式設立的時候,從控股惠普開始的。戴爾公司的歷史倒是不長,剛剛成立了兩年,不過在美國已經變成了著名的品牌。現在ib、惠普和戴爾是美國在這個領域的“三強”,算是最著名的三個品牌了。

不過在個人電腦領域,現在只有惠普和戴爾在激烈地競爭,雖然有一些小的品牌在崛起,但主力還是這兩家,ib由於想要自己研發,到現在還沒有産品推出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市場被對手們瓜分。

惠普自己能生産一些元器件,而戴爾除了組裝其它都不幹,它使用的美國元器件,主要來源於黑石控制的一家著名元器件企業——德州儀器。

但兩家企業共同的特點,仍然是主要的元器件,都來自於那個gc主義國家——中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遠遠領先於美國,而且成本低廉。美國人雖然還在等待ib內部現在非常猶豫,大多數ib高層,主張放棄這個市場,專注於大型機的追趕,因為在個人電腦上,ib落後中國太多了。

不過現在名義上來自中國的元器件,在快速地減少,主要是來自爪哇民國的元器件,大量地替代了中國,但內行人都清楚,這不過是避免政治上的麻煩而已,根本沒有多少是民國製造的,而是中國元器件,在民國貼了一個牌子,做些簡單的最後加工,就變成了民國的元器件。不過這樣也好,在美國國內的大背景下,大家的麻煩都少。

尼克松政府和國會有些議員,已經幾次提議,要禁止中國元器件的進口,但都被“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止了,國會現在有一個“ict集團”,被暗地稱為美國的“新白銀集團”,意思就是他們像當年白銀集團那樣,接受ict企業背後財團的捐款,維護他們的利益。

反中國元器件的輿論,主要還是ib這樣利益受損的企業推動的,但依靠進口中國元器件發展起來的企業們毫不示弱,顯然至少當下,這是他們企業利益的根本基礎,很多議員也是基本中立但偏向他們,在這些人看來,美國進口中國元器件也是不得已,誰讓美國落後了呢?你可以禁止美國進口,但人家還是賣到了全世界,就連美國的盟友們都在買,否則讓大家都買ib的垃圾嗎?

更何況,德州儀器這樣的元器件企業崛起,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美國元器件自主的希望。德州儀器一方面自研,另一方面透過專利授權,從中國獲得了一些元器件在美國的生産權,美國自身的這個領域,正在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不利於美國的因素並沒有被發現。例如一家研發積體電路晶片)的英特爾公司,它們在1971年推出美國自産的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但效能太差了,被先鋒集團專業媒體部下屬的、美國計算機領域第一刊物《美國計算機週刊》,稱之為“完全的垃圾”,週刊將英特爾4004晶片與中國晶片做了全面的測試資料對比,然後失望地一大堆挖苦和貶損。

産品完全失敗,使得這家1968年才正式成立的半導體公司,得不到新的投資,被“德太基金”低價收購後,解散了公司現行業務,而將願意流下來的人員,併入了德州儀器,研發方向轉向一些電子元器件。

英特爾頭鐵,想自己發展,所以得到這樣的下場

,另外一家1969年創立,在創始人家中辦公的小晶片公司ad,結果就比較好,他們被德州儀器軟硬兼施之下,變成了德儀的積體電路的一個研究室,開始了漫長的研發週期,按照德儀的規劃,沒有追上中國晶片的技術水平的時候,是不能大規模生産的,因為在市場上必然失敗,所以先是隻能一代代地研發追趕。

<101nove.t産業聯盟”,現在囊括了美國最大的十多家ict企業,但被很多年輕的該領域研發者和創始人稱之為“壟斷集團”,他們總是注意著新生的初創企業,如果覺得産品有前途,那麼總是軟硬兼施,要把産品和科技,納入他們的體系。

這個産業聯盟的背景是如此強大,使得ict領域的初創企業,很難從華爾街的其它風投基金那裡,獲得足夠的發展基金,因為華爾街都知道,這樣的初創企業也許産品很好,但是背景太差,産業聯盟的企業,會很快推出類似的産品,以壓倒性的市場資源,來幹掉這些初創企業,或者是收購他們。因此前景是暗淡的,不值得投資。在ict領域,産業聯盟已經建立了如同洛克菲勒在石油領域類似的壟斷地位。

<101nove.t産業聯盟這些企業中,有著大量的投資,佔據不小的股份,他們並希望産業聯盟的地位,被初創企業動搖,每年炒一波ict産業聯盟的新産品不香嗎?<101nove.t産業聯盟這些企業産品的晶片、重要元器件,實質主要來自於gc中國,也被有意地忽略掉。中美雖然敵對,但也沒有到完全中斷貿易的程度,而且中國已經是遠遠超越美國的經濟大國,美國每年進口中國的産品,品種多如牛毛,多一些電子元器件又怎麼了?何況不是很多進口的來源,都變成了爪哇民國,甚至巴基斯坦和錫蘭的電子工業園區嗎?

華爾街一些與電子工業關系密切的老闆和研究員,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什們産業聯盟需要中國的元器件?除了更先進和質量更好以外,關鍵是中國是一個12億多人的大國,人口規模大約是美國5倍,收入水平也是美國的一半,這樣的市場規模,至少是美國的3倍以上。因此中國的元器件都是大規模量産,規模效應下,中國元器件的成本很低,美國即使自己研發出來,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市場規模有限嘛。

所以為了賺更多的錢,當然要使用中國的元器件囉,一樣的價格,可能多50甚至更多的利潤,選擇誰不是明顯的嗎?這也是美國貨,至少大多數利潤,不是留在了美國的品牌手上嗎?難道為了“愛國”,必須使用美國昂貴和落後的元器件?那隻能被市場淘汰。而且“美利堅合眾國”,大家可是為了賺錢、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才“合眾”,可不是為了所謂的愛國。

所以對於産業聯盟對美國本土生長的科技初創企業的打壓,華爾街認為很正常,換了誰,都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壟斷可是資本主義真正的精髓,沒有壟斷哪能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