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第一擊之收割兩千億美元(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49章 第一擊之收割兩千億美元
西元1971年5月,李思華宣佈正式退休,此後除了擔任中顧委主任外,將不再擔任任何正式職位,李洛接任,成為新中國第三代領導人。
訊息迅速傳遍世界,由於有主席的先例,這一次人們不是那麼的吃驚。但包括西方媒體都感慨:中國正在堅決地將其領導制度體系化、規範化,從主席到李思華,都堅定地遵守了他們自己制定的任期規則。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而李思華長期醞釀的一個大計劃,時機也變得成熟。騰出了精力的李思華,開始全神貫注地投入了這個大計劃。
西元1971年11月的一天。
阿瑟.伯恩斯叼著他著名的大煙鬥,一頭中分的白發和厚眼鏡,看上去有點神秘莫測,這位尼克松時代美聯儲的掌門人,此時的神情實際上是呆滯的。
過了一會,他又拿起桌上的報表和那份中國央行的通知函看了一下,把煙鬥擱下,在大班椅上仰面一躺,尋思起來。
伯恩斯算得上此時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不過在原時空,他的兩個弟子比他更有名,一個是貨幣學派的創始人米爾頓·弗裡德曼,經濟學界的風雲人物,他的理論決定了未來美國貨幣不斷放水的歷史;而另一個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此人從1987年到2006年擔任了約19年的美聯儲主席,被稱為美國的“經濟沙皇”和“美元總統”。
伯恩斯最近很頭疼,因為美國現在的經濟情況不妙,“工資物價”的通貨膨脹螺旋,似乎已經出現。
美國從1950到1967年間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只有2略出頭,這也是美元穩定的大背景,否則儲備黃金早就不夠覆蓋所有美元的兌換了,其它國家哪裡還會相信美元與黃金之間的35:1兌換率呢?
可問題是,經濟穩定增長的美好時代結束了,1968年通膨率達到5.2,隨後在1969年達到了6.4。而到1970年年底,《時代週刊》發行的一期封面大概是最好的說明,封面是大量的美元賬單,在喬治·華盛頓1美元圖案中間是華盛頓頭像)的臉頰上,印有一滴流下的眼淚,上面用紅字潦草地寫著:“價值69美分。”
通貨膨脹變得如此劇烈,企業和消費者們都開始接受物價上漲的新現狀。於是在1970年簽訂的一項協議中,卡車駕駛員的年均工資增長了15,火車工人的工資增長了13.5,而建築工人的工資平均增長了17.5。看起來加薪很美好嗎?高工資的結果是高價格,這依次提高了麵包、牛奶以及其他物品的價格——大幅上漲的工資,不一定追得上大幅上漲的物價。
這顯然是惡性的迴圈,物價上漲,逼迫工資上漲;而工資上漲了,又帶動物價進一步的上漲。如此惡性迴圈,似乎已經停不下來,1971年肯定好不到哪去。
但伯恩斯最擔心的並不是通膨,作為一個完整經歷過大蕭條痛苦的人,他對大蕭條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他看來,避免大規模失業,才是真正的經濟目標,而避免災難性的轉變,則是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
如果要克服通膨,就需要加息,但一旦加息,經濟就可能收縮,收縮的結果就是失業增加,如果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那麼加息導致流動性減少,或許就是大蕭條的重演。
所以在他主導下的美聯儲,忍受著通貨膨脹,維持著低利率,實際上因為擔心流動性的緣故,還提高了貨幣供給量,這導致了通膨居高不下。
但是貨幣供給量的不斷增加,伴隨著劇烈的通貨膨脹,導致了一個致命的效果——美元貶值,難以維持原來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彙率,黃金並沒有貶值,反而隨著中國不斷換購非洲和蘇聯黃金,實質上也在上漲。
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經在飛速地減少。雖然除了各國彙兌以外,禁止用美元換購黃金,但這是飲鴆止渴,因為讓各國都對美元幣值的穩定性更加懷疑。
今年1971)的一月,西方“十國集團”達成《史密森協議》,美國迫於形勢,將美元正式貶值7.89,即將黃金官價,由原來的每盎司8美元,而且開始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
但現在看來,這個政策,根本擋不住美元的貶值,除非美元供給,由膨脹轉為收縮,可那樣,就是經濟危機的開始了,估計總統尼克松,死都會堅決反對的,這樣幹,他可能別想連任了,一個觸發了大蕭條重來的總統,還想幹得下去?
本來還能拖一段時間,但現在恐怕不行了,該死的中國佬,這是往美元的頭上,直接開了一槍呀。
伯恩斯所指的,正是他剛剛看到的中國央行的通知函,那份函件的主要內容是:由於美元開始處於高度不確定性並走向貶值,對中美之間的正常貿易,造成了嚴重威脅,導致不少中國商家由於美元的實質貶值,而有重大損失——他們是按原來的美元價值給出價格的。因此央行決定,從1972年1月1日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彙率,將調整到最新的1人民幣換2美元,而且未來還要根據美元的實際情況,
決定是否繼續調整。中國央行督促美聯儲穩定美元幣值。
伯恩斯知道,雖然中美兩國在政治上很敵對,可是中國還是成為了美國除了加拿大以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因為中國出産的産品太豐富了,尤其是美國人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對於美元幣值的不穩定,已經不滿很久了,而作為一個gc國家,他們可以控制住人民幣的幣值。
這份通知函,實際上就是說,中國人認為現在美元的價值,用人民幣來衡量,就只值1:2了,所有的貿易結算,只能按這個新價格,否則中國寧可不做生意,美國人愛到哪裡去買,就自己去買吧。
這他孃的,不是在美國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嗎?美國不答應,缺了中國的産品,估計通膨會立刻飆到天上去;美國答應了,人民幣漲價了,物價還會大漲,對通膨之火,同樣是加了一箱油。
伯恩斯剛剛看到這份通知函的時候,是勃然大怒,美國什麼時候,受過這樣的威脅?但很快他冷靜下來,中國可不是美國的附庸或盟國,兩國貿易,不過是敵手之間,在冷戰環境下的互相利用而已,想讓中國人為美國犧牲,那是扯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中國人提高人民幣的彙率,也是早晚的事情,現在發生了,很正常,他們不可能願意吃虧。
反向來想,中國人給出的新彙率,似乎很合理呀,這顯然是綜合了美國這幾年包括今年通膨率的計算結果。黃金美元1:35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是1:2.5,現在要執行1:2,意味著從那個時候算起,美元對人民幣貶值20。
美元第一次貶值是7.89,那麼美元名義上再貶值11左右,也就達到了中國人所說的20貶值,但這樣也不能最後解決問題,要解決,必須讓美元與黃金脫鈎,反正也維持不下去了,必須讓美元在新水平上穩定下來,或許“浮動彙率”是個好主意,痛就痛一次,反複割肉,損失更大,經濟更痛苦。
伯恩斯下了決心,先與美聯儲幕後的老闆們協商,然後向總統尼克松攤牌,美國沒有其它路可走了。
幾天後,伯恩斯通知秘書,讓她聯系總統尼克松,他需要與總統深度溝通。
聽完伯恩斯的分析和建議,尼克松的心裡,苦澀得想哭出來,太尼瑪的憋屈了,又是這樣極端重要,但大傷人品的爛事!
他打發走了伯恩斯,說自己還要想想,會通知他自己最後的意見。
實際上,他知道伯恩斯並不需要他尼克松的同意,美聯儲有這樣的獨立裁決權,他能來和自己談“建議”,意味著他的方案,已經透過了美聯儲背後的那些財閥的同意,自己反對也沒轍,而且聽下來,他自己也感到別無他法,美國只能這樣做了。
他只是感到很惆悵,二戰結束的時候,候美國多麼強大啊,先輩們花了無數心血,透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美元的絕對強勢,但這種強勢是在美元可以與黃金直接以35美元:1盎司進行兌換的基礎上達成的。那個時代,美國控制了全球黃金的75,確實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