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伊拉克撤軍與南海7島基地

西元1971年1月,中央軍委會議,一號會議廳。

這是一次“擴軍”會議,如此重要的議題,所有的軍委委員悉數參與。

李思華仔細地聽著國防部長秦季威的彙報:全軍擴編到500萬人,其中陸軍210萬人,包括38個集團軍,25個合成旅,若幹其它特殊部隊;海軍80萬人,海軍陸戰隊0萬人;戰略支援部隊等導彈核生化以及軍事院校等都在內)80萬人。

實際上,在六五計劃期間,海軍已經提前大規模擴軍,因為到了大發展的階段,現在只不過是統籌全域性,將新的“盤子”全部定下來。

擴軍的理由是充分的,海軍本來就需要大擴張,艦隊的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海岸和內海防衛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新時空單單是海岸線的長度,就超過了7萬公裡以上,而內海的面積近乎千萬平方公裡,這樣大的海上領土,自然需要大量的海軍。原來是因為海軍的能力太弱,但現在解決了問題,自然要將之擴編到適當的程度。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開啟了不斷的世界革命,例如在非洲,駐軍肯定是必要的,未來中國派出駐外軍事基地的軍隊規模,可能不斷擴大,所以陸軍和特種部隊,包括海軍陸戰隊的需求,也在擴大。

第三個原因,則是蘇聯的軍隊規模,開始了不斷膨脹,cfia預計蘇軍的規模,至少會擴大到450萬人以上,中蘇雖然近年關系不錯,但不可不預防,因此空軍和陸軍的需求,與原來也是不一樣的。何況蘇聯在中蘇邊境,現在也不止原來的40多萬兵力了,駐軍現在已經超過了65萬人。

除了解放軍,國衛部隊也擴編了,現在的規模達到了400萬人,尤其是邊防國衛,現在有差不多200萬人,超過500個邊防旅。在這樣的規模下,才保證了國家邊防無死角,每一條邊境線,都實現了嚴密的監控和守衛。

能夠承受這樣的軍力,當然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是今非昔比。剛剛結束的第六個五年計劃,在西元1970年,gdp超過了4.95萬億人民幣,相比1965年增加了約65,摺合美元達到1.98萬億,是美國1970年gdp總量9552億美元)的2.07倍,初步達到了李思華設定的“以美國gdp的2倍作為戰略逆轉點”的要求。 這個資料,也大約是蘇聯1970年gdp的3倍還多cfia經濟部對蘇聯當年gdp的估算,大約接近美國的70),開始對蘇聯形成了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了。

彙報完成後,李思華沒有對總的兵力編制提出異議,但她要求調整了軍隊的駐地計劃,本來在天南省和柔佛半島南部,陸軍駐軍各有一個集團軍,但現在她要求各增加一個,而且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等其它部隊,也相應增加,這使得在這個中國最南部的地域,不算海軍和空軍,駐軍總數都超過了30萬人!

李主席是想幹什麼?軍委委員們一下子精神都抖擻了,李思華卻是笑而不言,說先執行,沒到時候,不該打聽的,不要瞎打聽。

這下子軍委委員們心裡更是癢癢的了,李主席心裡,肯定在醞釀著一盤大棋!不知道到時候,自己有沒有領兵的機會呢?有人的心思,已經開始琢磨起美夢了。

機靈點的,已經在猜目標是不是爪哇了,可是李主席一直說那裡是中國的“人力垃圾桶”呀,難道不想再要這個垃圾桶了?想了半天,大家夥還是不得要領。

李思華心想,計劃的一切,都還是未雨綢繆,條件是否能夠完全具備,我自己都還不知道呢,當然不能說。

她內心的主意是:今年1971年)是她退休的年齡65周歲)了,將如同主席的先例,接替主席的中顧委主任的職位,而辭去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這三大正式職務,隨後,她會把精力用在早已準備的幾個計劃上。

尼克松推動的伊拉克撤軍,卻到了關鍵的時刻。

就在去年年末,在前期與大量重要人物反複溝通後,他認為時機開始成熟,從而公開發表了總統講話,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從伊拉克撤軍,他表示美國國家戰略,應以國內為重心,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創傷,為了削減財政赤字和改革醫療保險制度,需要增加國內事務的資金投入,因此到了體面地結束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了。

尼克松表示,美國沒有興趣打一場無休止的戰爭,伊拉克“政府”必須“自立”,獨立開展“反恐戰爭”。講話的重點主要是三個:一是此舉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即美國只有結束伊拉克戰爭,才能更好地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略競爭。長期深陷戰爭泥潭,是美國沉重的戰略負擔,不符合國家利益;二是“結束狀態”,即維持和確保伊拉克政權的合法性和生存能力,不過這就是遮羞布了,誰都知道一旦美國撤軍,所謂的伊拉克政府根本不可能依靠自身而生存;三是“結束時間”,尼克松希望制定一個,在一年內完成撤軍的時間表,即美軍必須在1971年內完成撤軍。

一時激起千層浪,撤軍計劃引起了美國輿論的熱議,民間

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援,少數的“美國右派”,他們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支援撤軍的輿論中。但軍方的意見就更為分歧,尤其是當初支援出兵伊拉克的美國將軍們,例如前任參聯會主席泰勒等人,同意撤軍就意味著他們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要對此擔當“歷史責任”,在美軍的歷史上,必然成為負麵人物,“一生清譽”,化為烏有,當然他們不願意撤軍。而有些美軍將領,雖然沒有這樣的歷史責任,但他們認為撤軍就是美軍的大失敗,是向中國和蘇聯承認了美軍的弱勢,這不利於未來的美國霸權。

撤軍對美國霸權不利,這是每個美國上層人物都知道的,但現在大多數人的意見,是不撤軍的話,對美國的長期霸權利益更不利。當美國真正的主人,即那些大財閥們逐步統一了意見後,美軍將領們的主張,自然就根本不值一提了,他們再多的“孤憤”和“憂國憂民”,也難以改變美國的政策趨勢。

西元1971年4月,美軍宣佈從伊拉克撤軍,4月開始,預計到年底結束,全部撤出。最初他們還想與遊擊隊談判,結果發現他孃的還是那個老問題,對面就沒有一個完全做主的群體,談判的主都找不到,這樣的話,他們也沒辦法為伊拉克偽政府找個出路,只能讓他們自己去博弈了。

中蘇兩國,以及伊拉克的複興黨等政治勢力,根據根形式的變化,在伊朗進行了激烈的政治博弈,在戰後的分紅中,誰都想要最大的一塊肉嘛。吵了半個多月,最後定下來的方案,還是算戰績,誰的貢獻大,誰就分紅多。

因此,中國支援的複興黨,還是拿到了最大的一塊,第一屆政府,他們雖然要與蘇聯支援的伊拉克gc黨組成聯合政府,但拿到了70的職位。除了這兩個黨外,其餘政治勢力也得到了補償,未來的“伊拉克石油國家基金”得到的石油收入,這些勢力也可以得到現金分紅,當然,首先是對烈士家屬進行補償。

政體上,複興黨並不是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政黨,只是掛著社會主義名頭的資本主義政黨,中國也不在乎這個,就像伊朗一樣,這樣宗教情緒強烈的國家,很難穩定地實現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

所以未來伊拉克的每屆政府,還是由選舉産生。第一屆聯合政府之後,複興黨和gc黨,就成為了彼此競爭的政治對手。

“大盤”確定下來了,但伊拉克前線的激戰,並沒有因為美國宣佈撤軍而降低烈度,包括美軍自己因為惱怒,還加強了對遊擊隊的打擊。所以這一段時間的廝殺,是極為慘烈的。一直到7月之後,戰火才逐漸削減下來。

一些激進的遊擊隊領導人,在幕後的骯髒政治中,成為了犧牲品,他們對於“聖戰”過於虔誠和激烈的態度,開始被政黨的主流們,視為戰後的隱患,一些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們。

大名鼎鼎的薩達姆,也犧牲在了前線,他是被一顆狙擊子彈幹掉的。是美軍幹的?還是複興黨的“自己人”?甚至是中國或者蘇聯幹的?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