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格瓦拉與重信房子

格瓦拉微笑著與重信房子、胡安、帕雷德斯和陶志明逐一擁抱,他要離開這裡,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了。

看著格瓦拉帶著十幾人離去,胡安幾乎要哭出來:“他為什麼要走?對我們的革命道路不滿意嗎?”

重信房子酷酷地回答:“他是個過於理想的理想主義者,他可以勇敢地成為一個殉道者,如同唐吉坷德那樣,單槍匹馬地向風車發起挑戰。但他無法適應革命的平庸歲月,像我們一樣日複一日地為未來的事業,新增一磚一瓦。我們相信的,是厚積薄發,是真正透過長期的努力後,動員起底層人民的偉力,從而摧枯拉朽地幹掉一切剝削食利階層,贏得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根基深厚的社會主義國家。”

“格瓦拉喜歡的,卻是那種古巴式的革命中心主義,在一個地方打遊擊,吸引貧苦民眾參與,迅速壯大力量,贏得革命的勝利。他喜歡的,是真正的浪漫主義和莊嚴犧牲,而不是我們這樣的看上去緩慢地建設革命根據地。”

胡安痛苦地說道:“可他這樣會死的,我們都知道美國人現在大幅度增加了對南美各國反動政府和政府軍的支援,他這樣沒有基礎地去戰鬥,怎麼可能勝利?”

重信房子搖了搖頭,有點冷酷地說道:“或許,他來到南美,就是為了死亡而來,這是他的殉道,我們阻止不了。”

重信房子今年22周歲了,在16周歲就到伊拉克戰鬥一年多以後,她順利返回中國,完成了她最後兩年的革命教育,但在畢業後,卻沒有重返伊拉克戰場,當組織問她願不願意到南美參與革命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認為這是她的使命。

她其實很喜歡來到南美,這比繼續參與伊拉克戰爭,讓她感覺要好得多。來到南美,讓她覺得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重現她崇拜的領袖李思華的革命之路,這種從無到有,打下一片江山、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可能革命歷程,讓她當時就激動得渾身發抖。在伊拉克打仗,只是反美,而來到南美,才是真正的革命。

與她一起來到玻利維亞的,除了陶志明這樣的漢裔以外,還有不少的日本遺裔,組織上當然是有考慮的。為什麼選擇玻利維亞?有很多理由。除了這裡反動力量相對薄弱,美國也不太重視之外,還包括這裡山區眾多,易於在海外支援下,建立山區根據地。

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玻利維亞是南美少見的、仍然以印第安人原住民為主的國家,印第安黃種人,佔了人口總數的54以上,而印歐混血種人也佔了31左右,兩者合計達到了85,白人僅佔15,而且幾乎都在城市。所有的農村,人口幾乎都是印第安人及其混血的天下。

這就讓這裡的根據地切入點,有很好的初始發展條件。大部分中國派去的人員,包括日裔在內,都可以偽裝成印第安人,雖然此地的人種,由於高原地帶,被曬得黑一些,相對更像藏人,但這些派出人員又哪有白的?他們可是在伊拉克或者其它地區摸爬滾打的,隊伍中確實就有最像的藏人,也有像陶志明這樣的混血兒,他在玻利維亞,100會被人當成印歐混血兒。

而且日裔,從長期看有個潛在的利基——在巴西和秘魯等地,有不少的日裔,未來也許可以透過他們建立起一張有用的網路。重信房子她們都有兩重掩護色,一是印第安人,二是澳日的殘餘分子。

重信房子他們,以及胡安、帕雷德斯這一組“百人小組”來到玻利維亞後,最早當時是困難的,但他們很快發現了玻利維亞的大機會!這讓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玻利維亞有差不多110萬平方公裡,可是六十年代的人口,僅有400多萬,是標準的地廣人稀,在地圖上看到的很多鎮集,不過是千把人的聚居地而已,其實沒有多少人,因此玻利維亞政府的力量,也難以管理到很多地方。

所以重信房子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割據之城”!在政治上建立的政黨,只是號稱社會主義,而不是直接打出中國模式的旗號,以免被美國關注到;在地點上選擇西部高原山區與貝尼河交界的地域,這樣依託大河運輸,可以實現新建“高山之城”與外界的便利物資交流,順河而南,很快就能達到索拉塔,而索拉塔離開玻利維亞的首都拉巴斯並不遠。

整個策略就是,選擇好起初的市集後,“玻利維亞社會人民黨”,號稱要建設一個烏託邦城市,其實就是實行中國的政策,吸納人口,逐步發展建設一個以“高山社會主義新城”為核心的獨立根據地,與玻利維亞政府周旋,避免他們過多的注意力。

透過大河,讓中國的支援源源不斷地進入,在此地建立起初級工業基礎,實現輕武器軍工和五小工業級別的工業生産,儲備武器彈藥,組織起新城和農村的基層組織體系。他們預計,如果這個根據地能發展到20萬人,那麼就有可能奠定了革命勝利的基礎,因為可以形成1萬人的正規軍與2萬人的民兵部隊,而玻利維亞的全部軍隊,不過是2萬多人,加上1萬多的警察部隊,而且裝備破舊。

所以革命成功的關鍵就是,建立起有足夠人口規模、一定經濟

基礎和生産力、組織嚴密的根據地。

這就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援,需要透過智利與玻利維亞的邊境,源源不斷的將物資送進來,因此那條大河——貝尼河就非常關鍵,透過大河的運輸,才能讓那山區的物資往來變得便利,組建軍事化的運輸船隊,是建立這個根據地的關鍵。

如果透過68年左右的積累,讓這個設想得以實現,那麼一旦玻利維亞的形勢成熟,革命軍沿河南下,迅速攻擊玻利維亞的首都拉巴斯,一舉奪取政權,然後再透過公路體系,快速佔領蘇克雷、聖克魯斯、科恰班巴這3座城市,加上拉巴斯,4座城市的人口,要佔玻利維亞總人口的23。因此一旦佔領4城市,就意味著革命軍控制了整個玻利維亞。

整個構想的核心,依託的就是貝尼河這條大河,其中有一些河段,現在過於原始,難以通航,所以還需要加以建設。人員、物資、建設、行動,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這條河。在玻利維亞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度,依靠道路體系,當然不如依靠河流。

整個構想,還要與對玻利維亞一定的礦産開發結合,這也是奠定未來玻利維亞發展的資本系統和工業基礎。

此國一國向被認為是世界上礦産品蘊藏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號稱“坐在金礦上的驢”,金礦極其豐富,儲量超過1000噸,只要能實現工業化開採,資本是不愁的。其餘銀、銅、鐵、錳、錫、鋁、鋅、銻、鎢、鉍、鎂、鋰、鈾、鈮、鉭、硫、石膏、石棉、磷、鎘、鋇、銦、鍺等資源應有盡有,尤其鐵礦450億噸,石油儲量超過10億桶,而天然氣更是豐富,工業化的條件可以說好到了天上。但可惜人口太少,而且此時交通不便,例如美國人垂涎三尺,但是也認為缺乏開發條件。

所以最初的策略也是因此而定,以在貝尼河流域開發礦産的理由,讓一家“美國公司”,對貝尼河進行疏通,打通大河交通線,至於這家美國公司與“玻利維亞社會人民黨”眉來眼去,自然是為了開發玻利維亞的自然資源。接下來再引入幾家“美國公司”,他們當然要承擔起一些物資運輸的工作,而他們確實也在做這些礦産資源的生意,這就可以為革命根據地提供很好的掩護,不僅是政治上的掩護,例如從全國各地拉人,以需要勞動力的理由是最充分的。

反正貝尼河流域的礦産資源確實豐富,找出幾個大礦來並不困難,只是開發的費用高,一般的美國公司,此時還沒有興趣罷了。

礦産資源的開發,不僅能夠彌補初期較大的投資,而且可以為革命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本,購買武器彈藥和組織人民生産建設,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