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東方亞運會和勳章控(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21章 東方亞運會和勳章控
中國共和紀元2807年西元1966年)1月,華京。
李思華看到電視裡央視的報道:蘇聯領袖勃涅日涅夫在從中國返回蘇聯後,對於亞運會贊不絕口的報道,笑了起來。
這真的是很奇妙,去年9月11日召開的亞運會,雖然影響很大,勃涅日涅夫親臨,當然他實際上是來與李思華“首腦外交”的,參觀亞運會只是藉口而已。當時他在中國,不過是呆了9天就返國了,然後3個月都沒有太多的表示,現在突然發聲稱贊亞運會,這就是一種明確的訊號——經過3個月的時間,蘇聯高層已經在中蘇緩和上,統一了意見,所以勃涅日涅夫才會在最近,對已經過去的亞運會不吝誇贊,蘇聯人有時也是很細膩的,可不是隻有簡單粗暴,尤其是此人剛剛接掌蘇聯大位,正是最用心的時候。
不過這一次的亞運會,確實辦得不錯,雖然已經過去了3個多月,全國人民仍然津津樂道。
在赫魯曉夫1964年10月下臺後,勃涅日涅夫在中蘇問題上很快表現出自己的態度——他不想和一個全球經濟第一大國,關系一直僵化下去,所以在接到主席和李思華的親筆信後,他先釋放了第一個友好的訊號,允許蘇聯亞洲部分的各加盟共和國,例如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等共和國,參加此次的亞運會。
得益於蘇聯的參加,此次亞運會完全實現了“全亞洲”的目標,中國也主動將自己的體育團隊分為7個,避免了各國太大的壓力。而且在專案設定上,也是和各國商量,屬於他們優勢專案,或者具備發展前景的民族專案,也在選擇後,納入了亞運會比賽專案。
新時空由於中國的抵制,到目前為止隸屬於奧組委的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亞奧理事會)並沒有得以成立。而開始籌備亞運會後,中國體育總會,協調中東的西亞運動會組委會,加上蘇聯的亞洲各國,以及印度次大陸的所有國家,甚至包括國大黨印度都邀請了,而印度也同意了——明擺著,不參加的話,在亞洲只能是孤立的。
所以一個嶄新的與西方奧運會無關的亞組委誕生了,在它誕生後,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南洋三國爪哇民國、印尼、馬來西亞)以及太平洋諸島國,都申請加入。對於澳新來說,從國家利益出發,他們並不希望被亞洲各國排斥在外。
如果說亞運會籌備一開始的時候,還有些國家猶豫是否參加,那麼到後來,都是踴躍參加,這場體育盛會,儼然成為了“亞洲身份入場券”,基本上就是不參加的話,那就不是一個亞洲國家了,會成為鄙視鏈的底端的。即使是那些最小的太平洋島國,本來根本沒有運動員的,湊也要湊一個出來,到賽場為國家扛旗嘛。
所以最後的“亞運會”,其實名稱都改了,從“亞洲運動會”改成了“亞太運動會”。而且出現了明顯的“體育搭臺,經濟、政治、外交唱戲”的格局,讓外交部很是欣喜。例如印尼總統蘇加諾、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等人,都親臨盛會,很多國家也至少派遣了外交部長或者商務部長這樣重要的人員。等到蘇聯領袖勃涅日涅夫宣佈參加開幕式的時候,亞運會已經轟動了整個世界,即使是西方媒體,也認為這是1965年全球最重要的外交盛會,而不僅僅是體育盛會了。
所以外交部也因勢利導,在賽事之外,安排了多場論壇、研討會和商務合作洽談會,讓這場體育盛會,擴大成為了亞洲國家之間各領域交流的盛會。
所以亞運會有了幾個副産品,例如一致同意建立了亞太經濟論壇——博鰲論壇,每2年一次在瓊南的博鰲召開;例如中國主導的亞太開發銀行和亞太貨幣穩定基金順勢建立,大量國家申請加入會員國;例如《亞太ngo組織管理和保護條約》,被確定在1966年首屆亞太首腦高峰會議上討論。至於多個國家之間雙邊和多邊的其它協定,在這次體育盛會之餘,也開始醞釀了多個。
整體成果之豐碩,不但是李玉振他們喜出望外,李思華自己也覺得有點出人意料。這讓她判斷時機基本成熟,指示李玉振他們,可以著手從外交上推動建立整體的“亞太經濟合作體制”,從銀行、貨幣、金融、貿易、人道合作等多個領域,建立起一套亞太公認的“國家間規則”,例如在貿易關稅上,就要談判建立“亞太關貿總協定”。
她的意圖很清晰,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強到了可以主導亞太經濟的程度,就算是美國控制下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現在指望的主要貿易物件,還不是中國?美國的去工業化,在被動地迅速發展,自身又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對於澳大利亞的礦産消化,是很有限的。所以透過一整套的亞太經濟合作體制,努力讓所有的亞太國家,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貿易和經濟體系,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因此中國還單獨與澳大利亞達成了雙邊貿易協議,主要的貿易産品,當然是鐵礦石,其實澳大利亞不知道的是,目前主宰西澳鐵礦石開發的澳洲最大鐵礦集團,即必和必拓公司,最大的股東是美國的先鋒財團;而擠掉力拓公司,收購了哈默斯利鐵礦有限公司和北方礦業公司的美國傑富瑞集團,與先鋒集團一樣,都是中國在
美國的暗子。實際上,從資本角度,中國已經控制了澳洲的主要鐵礦資源,甚至從安全形度,保護這些礦産的全球最大僱傭兵組織——美國“黑水國際公司”,背後的操控者也是中國。
所以已經有了“必和必拓+傑富瑞+黑水國際”的澳洲礦産體系,現在只是在掃清最後一個障礙,即實現正常的鐵礦石貿易通道。而在未來,這個體系還會深度滲入澳洲的煤炭、油氣等其它重要礦産資源,相對比較困難的只有鈾礦,因為美國人看得很緊。
在這些海外的經濟領域,李思華逐漸感到了“得心應手”,根本的,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在新時空的環境下,已經變得太強大了,正在逼近美國gdp的兩倍,在這樣的經濟實力支撐和輻射下,很多事情,並不像她以前想象的那麼難辦。
至於亞運會本身的體育運動,李思華自己是沒有太過關心。她可不是一個金牌榜第一愛好者,中國各隊的成績只要還不錯,沒有丟臉就行。她從來不太看重體育的所謂“弘揚國威”和“樹立民族自信”的功能,因為她相信民族自信和威望,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當然,她也不會去反對,體育畢竟是最強的文化武器之一,能夠産生很大的文化影響力,而賀隆等老同志,以此來消解對當年“東亞病夫”蔑稱的耿耿於懷,也是人之常情。
當然這場體育盛會,本身是辦得不錯的,各國的評價都很高,尤其是開幕式和閉幕式的精彩程度,讓所有與會的各國首腦和高層,都目瞪口呆,就連勃涅日涅夫,在與她談判的時候,都對他看到的開幕式贊不絕口,認為是了不起的東方文化。而此後關於開幕式的報道,所有新聞媒體,甚至包括西方的媒體,都是一片贊譽。
有趣的是,中國東北代表隊獲得了金牌榜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就是蘇聯的哈薩克共和國隊,不過大家都心知肚明,哈薩克隊中有不少的俄羅斯人,老毛子也是要面子的,生怕自己隊伍的成績不夠好,臨時“加強”了。
在亞運會期間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還是李思華與勃涅日涅夫之間的中蘇談判。
勃氏肯來中國,其實已經代表了他的態度。赫魯曉夫下臺將近一年,勃氏已經坐穩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而他也必須“建功立業”,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中蘇關系顯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新時空可不是前是世——原時空的蘇聯,可以蔑視新中國的力量和影響力。而新時空現實中他很清楚,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按照kgb的研究,已經是蘇聯的3倍或以上,其核武器和導彈,仍然對美蘇可能有微小的優勢。蘇聯在與西方激烈的鬥爭的同時,當然不能與中國這樣一個實力還在蘇聯之上的大國同時敵對,東西夾攻的陰影,始終是蘇聯領導人心頭的一種噩夢。
至於當年的領土糾紛,勃涅日涅夫大概是看得最輕的一個蘇聯領導人了。領土是在斯大林的手上失去的,赫魯曉夫耿耿於懷又有什麼用?發展到現在,蘇聯毫無收回領土的可能性,大家都必須向前看。作為一個現實主義官僚,這都對他構不成心結。
西方對於蘇聯甚至包括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各種封鎖,日益嚴密,尤其是蘇聯不少物資和日用品匱乏,是他的一塊心病,而顯然中國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這有助於他在國內民間的聲望,也為幹部們解決了大問題。所以勃涅日涅夫本人,其實對於改善中蘇關系,抱有很大的期望。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就談得非常愉快。主要達成了三方面的共識:
第一自然是雙邊貿易,不僅取消了赫魯曉夫時代的一切限制,完全恢複了當年斯大林與中國達成的10大口岸貿易區,而且提升了“貨幣互換”的規模,以00億盧布為基準此時盧布官方彙率是0.68盧布兌換1美元,但實際上黑市是3盧布兌換1美元,黑市價可以看成是美元稍微高估下的真實彙率。中國仍然保持在2.5人民幣兌換1美元),人民幣與盧布1:1的彙率,表面上中國吃了點虧,這讓勃氏很滿意,他可清楚,盧布在外界,遠沒有人民幣好用,因為人民幣,可以換取幾乎所有的物資和工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