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微妙的冷戰逆轉時刻(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20章 微妙的冷戰逆轉時刻
西元1965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滬蘇生物化學研究所。
杜雨昌小心翼翼採集了一份樣品,採用高倍顯微鏡檢驗合成結果,專案組的所有人屏住氣,都在翹首等待研究結果的揭曉。
顯微鏡下,一個個完美的六面體結晶體晶瑩透明,像寶石一樣在透明的溶液當中閃閃發光。“我看到了,完美的結晶,成功了!”
整個實驗室沸騰了,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距離成功僅剩下最後一步,還需要將結晶配成劑量後,在小白鼠身上檢驗活性。
小白鼠開始抽筋亂跳!整個實驗室在場的人們,都開始歡呼起來,情不自禁地擁抱慶祝,這實在是一個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激動時刻——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圓滿完成!
人們紛紛向這個科研小組的負責人鄒成魯教授祝賀,他們開創了歷史!
喜訊傳到華京,李思華看到簡報,微笑起來。
新時空的牛胰島素人工合成與原時空是同一年份,只不過稍早了一個月。但看似是歷史重演,背後的邏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原時空,可是在這個專案上用了“舉國體制”,當時採用“大兵團作戰”的研究方式,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生物系三個單位聯合進行研究,單單是為了充實研究隊伍,相關部門就從當年的畢業生裡面,挑選了三百多從生物或者是化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參加牛胰島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正因為不計成本的投入,原時空這個震驚全球生化界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在科技還非常落後的中國誕生。
但是在新時空,現在的這個成果,卻是“水到渠成”,整個研究小組才剛剛15個人。單單在生物化學這個領域,李思華敢說在1965年這個年份上,新時空比原時空至少要強大幾十倍,大量的研究成果,開始噴薄而出。
新中國的科研格局和力量,大致可以算是從西華時代1935年開始全面佈局發展的,之前只能算是籌備階段,從190年。經過這30年在科技上的蓄積和發展,終於開始進入收獲的爆發期。
在這30年內,本科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已經超過了8500萬人,其中理工科大約有5800萬人,而理工科畢業的碩士生,超過了850萬人,理工博士的畢業數量,則已經超過了80萬。
按照歐美標準統計的研發人員,到1965年數量超過450萬人,大致是美國170多萬人的2.5倍,中國一家的總量,已經超過歐美研發人員的數量總和。重點發展的科技和工業的實驗室體系,現在全國統計國家、大學和企業等機構的實驗室,已經超過了4萬個,是美國的2倍多。
這才是移山趕嶽的偉力。在李思華看來,最頂尖的科研力量,中國或許還稍遜美國一籌,但確實已經是一線之差,無數在原時空,她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中國頂尖科學家,在最近的十年中不斷湧現出來,在她能看到的頂尖科學家名錄中,陌生的名字恐怕要佔到99。
所以在李思華的判斷中,她認為再有58年左右,到1973年之前,中國的頂尖科技力量,必然可以趕上美國。屆時頂尖不落後、普通研發人員至少是美國的3倍,中美之間的科技水平,就將進入一個逐步的逆轉期。
這就是連續三十年高投入的成果,在教育和科研上充沛的資本投入,以大規模實驗為科研導向並在實驗上大規模投資、吸取了前世中美科研經驗的先進科研體系,遠比原時空合理的對科研人員的激勵體制,這一切的綜合,使得中國能夠快速地追趕美國。
她現在已經不太擔心那個最關鍵的領域,即電子資訊領域,可能被美國追上和超越,在幾十家混合製品牌企業成立後,迄今為止她的觀察,絕大部分技術領域的進展是良好的。
現在生化和醫藥領域也有趕上的徵兆,或許再有10年,在這個原時空中國相對比較落後的科研領域,也能追平美國。
現在看來,最落後的可能還是材料,因為這個領域,需要長期大量地積累實驗資料,中國材料工業界的資料還不夠。按照專家們的評估,認為至少還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來追趕。
科技的進步固然可喜,但李思華內心最高興的事情,並不是這一件,而是在她看到了對今年美國gdp的預測之後。
時間已經接近1965年的9月底,對美國全年gdp的預測已經是不離十,資料可靠性很高,而當李思華看到cfia經濟部,綜合美國所有權威財經機構的預測後,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65年美國gdp預計為7100億美元,預計偏差不會超過正負50億美元。可是原時空美國今年的gdp,應該是7430億美元左右,新時空至少減少了280億美元,縮減率幾乎可能達到4!
1965年,中國的gdp已經突破了3萬億人民幣,接近1.22萬億美元;人口突破10億,達到了10.2億,人均gdp1280美元左右,已經相當於
美國的31.6,在中國人口規模仍然狂飆的時代,人均gdp卻從相當於美國的14到現在接近美國人的13。最近的5年,中國在人均上大大地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現在,中國gdp的總量已經是美國的1.7倍,離開李思華設定的世界革命“大燎原線”即2倍,已經是非常接近了。
普通人可能無法理解美國gdp這個4縮減的意義,但李思華很清楚,這代表著美國的力量,相對原時空開始有了根本性的縮減趨勢!這是歷史大勢即將變化的重大趨勢!
李思華是個對數字極其敏感和記憶力極好的人。在她前世在學習經濟學期間,她記得美國從大蕭條過後,每逢五逢十的所有gdp資料,就是因為記得了這些間隔性的資料,幾乎可以倒推出美國所有年份的大致gdp資料,所以她對1965年美國資料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出錯!
實際上,前幾年美國gdp資料已經開始逐年低於原時空的資料,但李思華還無法確認,但到今年,她終於敢確認,美國經濟縮減的趨勢,終於開始發展,這是她期待已久的時刻!
其後的幾天,她對美國資料做了詳細研究。按照她自己的研究,導致美國gdp開始縮減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新時空美國的市場,大大縮小,大約只相當於原時空的34,少掉了四分之一,導致美國各大企業的經營規模,相應縮小。
這很明顯,新時空美國沒有了日韓和東南亞市場,美國對蘇聯和東歐的出口,絕大部分也被中國替代,而即使是西歐,民用品的市場,中國也佔了很大的份額,因為産品價效比遠遠超過了美國嘛。
如果說美國在原時空,是在美元霸權形成後主動的“去工業化”,那麼在新時空很多中低端産品,就是因為缺乏對中國産品的競爭力,被迫地去工業化。
中國一直警惕著美國最終會以其西方霸權,努力將中國踢出美國及其西歐盟國的市場,就像原時空的“脫鈎”,但這種舉措是雙輸,現在中國與西方本來的高技術貿易就很少,中國買不到西方的技術和裝置,同樣對西方這類産品也是禁運,雙方都是“低層次”的貿易,中國購買的大頭,就是礦産資源和一些通用裝置,而輸出的大多數産品,是民生工業品和日用品。
所以美國如果主動脫鈎,那麼美國和美元剩下的市場,就真的只有美國、西歐、南美和部分第三世界國家了,當然,李思華一直覺得,美國最後還是會脫鈎的,這是其資本主義霸權的反動性,必然會反應上來的,這些年她透過德州財團等,在美國構築了對華貿易強大的支援圈層,但這個圈層並層不足以構成防火牆,一旦脫鈎變成美國的“政治正確”,那就無法逆轉。
第二,就是美國內部民權和黑人運動鬥爭的激烈,大大超過了原時空,幹擾了美國正常的經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