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民布與社會帝國主義

1965年3月的一天,李思華視察中央黨校。

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央黨校校長李洛,陪同李思華視察。李洛從新加坡直轄市委書記的職務上卸任後,到中央任職,現在已經是“第二代”中明顯的幾個領導人物之一。

在接待她們的黨校人員中,李思華一眼就看到了毛安應,她微笑了起來。毛安應現在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的院長,已經是黨內著名的理論大家之一,算得上中國研究主席思想和李思華思想的權威。主席對於毛安應選擇的革命理論研究的人生事業道路,也是很滿意的。

在聽取了黨校的工作彙報,然後李思華做出了相應指示後,座談會的話題轉向了國內國際的gc主義理論和思想動態和趨勢。

毛安應的膽子比較大,他向李思華問道:“總書記,現在國際上,西方的理論家,以及一些其它國家的理論家,攻擊我黨是民族布林什維克主義,以及我國是社會帝國主義。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有些人開始揪心起來,這個問題是不是太敏感了?

李思華卻無所謂,她微笑著問毛安應:“那你認為民布的定義是什麼?”

毛安應沉吟了一下,說道:“民布這個概念,起源於德國和俄羅斯當年的一些人。比較公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左派”gc黨人勞芬堡、沃爾弗海姆、亨利希等人提出的,主張本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反對無産階級國際主義。從他們的主張看,所謂民布,民族主義是根本,包括資本主義者也可以被吸收,而布林什維克主義,則是實現民族內部解放和民族前進的方式。”

李思華點點頭,說道:“所以民布這個詞,其實與現在國際上的社會主義一樣,是多元化的,我不反對概括我們的革命路線,用民布這個詞,但我們的民布與德國人最初設想的民布,是完全的兩碼事,這個詞被他們濫用了。”

“任何革命,都必須以民族主義為基石。如果沒有民族主義做基石,那麼布林什維克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也無法成就蘇聯和中國,更無法在許多反帝反殖反霸的國家及民族獲得發展。”

“西方和蘇聯太多的理論家,都是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他們把民族主義看成是右派,而gc主義的國際革命派,才是左派,彷彿非此即彼。這是完全教條主義的劃分,是象牙塔裡的空洞想象,根本不適合現實世界。”

“不能否認,我黨初期的民族主義色彩更鮮明,因為大多數人革命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布林什維克主義,就是他們選擇實現初心的革命道路。我黨的歷史,就是先民族主義,後gc主義,這是歷史證明瞭的正確的道路。”

“我黨的路線簡單地總結,就是先進行民族主義色彩更強烈的國內革命,解放本民族,實現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了爭取民族利益,包括統一東南亞和外東北、外蒙古等地,與英國、蘇聯都發生了激烈的領土爭奪,我們的意圖很清晰,我們的版圖就是我們當時的力量,可以達到的邊境。”

“為什麼呢?因為民族主義是革命的手段,而不是革命的最後目標。我們革命的最後目標當然是gc主義,解放全人類。這兩個目標並不矛盾,民族主義的目標,是讓民族國家強大,而gc主義的實現,讓民族國家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長期而言,兩者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們的民布,是以民族主義為基石,仍然以世界革命實現gc主義為目標。但從現實出發,必須分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體制的民族國家。在這個階段,要用一切的手段使得自身更強大,否則根本沒有推動世界革命的力量。所謂一國建不成社會主義,無非是一國的力量不夠強、人口不夠多,市場不夠大。這個規律,對於今天的中國不成立。我們解放東南亞,從蘇聯手中奪回外東北和外蒙,就是為了讓自身有足夠的資源,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在這個第一階段,民族主義的色彩是濃厚的,建設國內的社會主義,也必須用民族主義來凝聚合力。”

“第二個階段,是世界革命的初期。次大陸的11個社會主義國家,大家都看到了,這就是我們在第二階段的標準做法。雖然將不同民族能夠團結在一個國家的範疇裡,在人民平等的基礎上,共同發展社會主義,是最高效率的。但現實做不到,如果我們還要把次大陸像是東南亞一樣納入中國,那麼反作用力會非常強大,這個時候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就成為巨大的障礙。”

“所以現實的做法,是支援他們,推動他們透過自身為主的鬥爭,建立起類似我們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方面,是降低我們的孤獨性;另一方面,就是擴散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是解放全人類、實現信仰的一部分。”

“蘇聯的歷史,給我們以警醒。斯大林的思路,與我們的思路是類似的,要讓蘇聯盡可能地自身強大,所以他盡量地領導蘇聯,納入了最多的加盟共和國。蘇聯這個名字,與主體民族俄羅斯毫不相幹,這表明了當初gc主要信仰下,現實路線

與理論目標之間的妥協。”

“蘇聯最後一次嘗試第一階段策略,是蘇芬戰爭,但戰爭的實質失敗,證明瞭蘇聯力量的邊界,芬蘭的民族主義,遠比彼時蘇聯布林什維剋意識形態在芬蘭的影響力強大。”

“在那以後,蘇聯再未嘗試將類似的國家納入蘇聯。二戰勝利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獨立國家,當然蘇聯試圖控制這些國家,來形成蘇聯社會主義的更大力量。這也是蘇聯模式的第二階段,支援和推動全球更多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國家成立,壯大社會主義總體的力量。”

“第三階段,是世界革命的擴散期。在我黨我國的力量更加強大,足以對抗資本主義國家聯盟的基礎上,星星之火,燎原全球,讓全球出現普遍的社會主義國家群落,而不再只是中國和蘇聯,兩個孤立的大國。”

“毫不客氣地說,我國在建構和發展經濟體繫上的能力,遠在蘇聯之上。這正是我們能夠成為世界革命領導者的最重要條件。在這個第三階段,我們必須讓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成熟起來、發展起來、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起來,有效的國內國際經濟體系,能夠運轉。”

“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才能向內部人民、也向外部國家,證明社會主義模式的優越性,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對於資本主義占上風。而只有在軍事上,能夠配合這些新社會主義國家的自身力量,保衛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和經濟發展,我們的目標才能實現。”

“第四階段,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決戰期。壯大了的社會主義力量,與資本主義力量之間,必然不斷發生沖突,最後,我們必須實現東風壓倒了西風,拆解掉西方資本主義的主要堡壘。實現讓選擇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淹沒在選擇社會主義的國家之中。”

“第五階段即最後一個階段,當然是推動全球的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團結發展,最終實現gc主義。”

“所以這就是我們中國模式民布的真面目。先民族、次國家,後世界革命。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是革命的基石,是世界革命的物質和力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