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六十年代見聞之文化圈(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07章 六十年代見聞之文化圈
艾茜在鏡子前整理了一下妝容,拍了拍自己因為激動而微微有點激烈的心跳,作為滬蘇電視臺的知名主持人,她是一向心髒比較大的,並不會對採訪物件怯場。今天只不過因為採訪的是她的偶像——孫維詩,所以才這樣激動。
孫維詩是新中國戲劇的奠基人之一,在五十年代曾經到蘇聯留學,帶回了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表演體系,在新中國第一次完整地架構起了導演和表演藝術的斯塔尼體系。而且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例如奠定了青年藝術劇院和實驗話劇院的基礎,還是中國兒童戲劇的開拓者。她推廣的保留劇目制度,已經是行業內培養演員的主流制度。
孫維詩已經在國內導演了數十部作品,還參與了多部作品的表演,在導演和演員兩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艾茜畢業於滬蘇戲劇學院,對於這位新中國戲劇和電影界的“大姐大”,是很崇拜的。
作為訊息靈通的主持人,艾茜聽說過國防部副部長、著名的元帥林飈,曾經追求過孫維詩,不過居然被她拒絕了。後來林飈又娶了一個姓葉的夫人,那個女人,還因為這件事去找孫維詩鬧。訊息傳出,被當時的李思華總理知道了,直接將他的夫人開除了一切公職,還把林元帥找去一頓臭罵,要求他約束她的夫人,不得去騷擾人家。
這件事傳得很廣,艾茜聽說後,更是欽佩和仰慕孫維詩的特立獨行,這可真是獨立女性的典範。
艾茜眼前的孫維詩,已經是40歲的年齡了,可依然美麗而優雅,歲月似乎並沒有傷害她的容顏。
艾茜羨慕地對孫維詩說:“孫姐保養得真好,太年輕了。這一次的滬蘇國際電影節上,孫姐一定是大明星。”
孫維詩俏皮地回了一句:“革命者永遠年輕嘛,這可是總書記喜歡說的話。”
艾茜與孫維詩的溝通很順利,孫維詩聽說她是滬蘇戲劇學院畢業的,還學過她的中式斯坦尼體系,就覺得很親切。兩人的話題逐步深入,談起了電影和戲劇上反應的中國文化。孫維世說道:
“我覺得,二十多年來,在文化內容上,我國逐漸形成了4個方向。”
“第一個是革命文化的內容,例如反應過去的革命戰爭或革命歷史,以及現實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建設。或者是憶苦思甜,反應舊社會的殘酷現實,揭示革命的必然性。”
“第二個是古典文化的內容,重在反應和發掘中華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座寶庫,我們有無數的歷史事件、傳說、故事,有詩詞歌賦、有漢服華章、有典制音畫,可以發掘的東西太多了。”
“第三個是現實生活的文化。主要是以新中國的現實環境為基礎,透過發生在現實社會中的故事或者用誇張的手法,來描述時代的變遷、人們城市和鄉寨的生活、年輕人的愛情、觀唸的沖突、對未來的憧憬。”
“第四個是最新興起的奇幻想象文化。這一類興起雖晚,但以讀者和觀眾來說,恐怕遠遠超過了上述三類。有些專家稱之為意淫的俗文化,但正因為是下裡巴人,所以適合了最多數人民的胃口,就像總書記說過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算老幾?”
“在專家和輿論界的打壓停止後,這類文化發展非常快,而且題材多樣化,完全取決於作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科幻到幻想戰爭、從愛情到異世界、從商業到工業、從盜墓到仙俠,沒有不能寫的題材。作者的腦洞有多大,題材就有多新鮮,情節就有多出人意料。這個領域雖然大多數都只能叫做快餐文化,有很多糟粕,但其中也有一些精品産生。”
艾茜頻頻點頭,問孫維詩:“那您覺得這樣的趨勢是好現象嗎?”
孫維詩笑了笑:“當然是好現象,還是很好的趨勢。這說明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文化事業空前繁榮的新時代。這裡的基礎,一方面是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建國二十多年持續的教育事業,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對於文化産品的需求也就爆發式的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化事業中來,提供各種文化産品,是必要的。就算是我們這些老人的創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思路拓寬了不少,總要求新求變嘛。”
艾茜知道,這是這幾年文化界一個很大的變化,隨著奇幻想象文學崛起,根本不限於文學,而是對電影、電視、動畫、出版等領域,都造成了強大的影響。
例如出版界,很多專門刊登奇幻想象文學的期刊雨後春筍一樣地出現,好些屬於這個領域的出版社也新成立,很多還不是國企,而是民間成立的,不過他們需要接受監管,不能突破負面清單,例如淫穢內容和皇紳時代的糟粕,或者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思想。
大量刊物的出現,為全國各地的作者大大擴充套件了發表的空間,甚至一些青年由此成名,其中有的還是生活在鄉寨,他們被稱為“小鎮文學家”,不過一些嚴肅作家,則對他們嗤之以鼻。
奇幻想象文學的出現,讓此前喜歡詩歌、動畫的很多青年興趣轉移了,現在詩歌和動畫,反而是相對的小眾了。
電影和電視、甚至是戲劇,都深受這種趨勢的影響。例如這兩年艾茜看的電視劇,很多都是這種文化帶出來的都市劇、古裝奇幻劇、穿越劇,“穿越”這個詞甚至成為了全民都知道的熱詞,這還帶上了領袖李思華,艾茜就在不同的飯局上,至少有幾次聽到過人在說這種“都市傳說”,他們把主席和李思華說成是穿越者,因為他和她無往不勝的記錄,太嚇人了,歷史上就沒有過這種完全超越人們想象的偉人。
尤其是李思華當年在美國的金融操作,現在有很多她當年“神跡”的傳說,這讓金融界的人,最津津。
這些傳說,只不過讓大家笑笑,說的人也不會當真。但這個文化趨勢,確實讓社會生活,有了很多變化。
領袖李思華,曾經親自對這種文化現象做出解釋,她說這是人民的思維,從革命的“神聖”走向生活的“世俗“,這是一種正常的變化。不可能讓人民一直處於革命的緊繃之中,那是中g黨員和革命者的職責。普通的人民群眾,享受世俗,正是革命為他們帶來的幸福,國家不應該幹涉。而他們享受世俗,也不代表他們忘了革命,沒有了政治立場。艾茜覺得領袖的話,說到她心裡去了。
孫維詩和艾茜都不知道,李思華讓文化部做了很多動作,利用這種表面“意識形態淡薄”的奇幻想象文學,對海外輸出。以前主要是輸出動畫,現在奇幻想象文學,反而成為了大頭,即使是動畫,也變成了以奇幻想象文學為主。
在文化部的支援下,多個面對海外市場的出版社和文化公司成立,他們組織了大量的翻譯,不斷向海外輸出英文、各種歐洲語言和其它發展中國家重要語言的出版物,期刊和單行本小說、動漫等都有,還滲透到兒童書畫市場。
例如有一本《中國奇幻想象文學》的英文半月刊,現在西方的名氣都很響亮,很多西方青年,都變成了這本期刊的忠實讀者,而他們也在西方市場上,搜尋期刊推薦的精品中國奇幻、玄幻小說或者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