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六十年代見聞之鄉寨農村

田秋安和馬薇彼此攙扶著,爬上這個山崗的時候,兩人都是氣喘籲籲,滿身的汗,趕緊喝了幾口水,坐下歇一會。

田秋安搖了搖頭,對馬薇說道:“老了呀,快50的人了,爬一道山崗都這麼累,年輕的時候修路,忙活一整天都沒事,真的不好比囉。”

馬薇笑笑:“你不是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夥子嗎?”

他嘆息了一聲:“我說的是精神上,領袖都說革命者永遠年輕嘛。不過體能上確實不行了,回去後肯定腰痠背痛一整天。”

田秋安現在是鳳鳴省的哈卡市,負責農業的副市長,實際上還是在原上緬甸欽邦的地域。當年從山東移民到這裡,他已經呆了快30年了,看樣子一輩子就呆在這裡了。年輕時想著參軍打回老家去,沒有實現,不過這裡已經成了他真正的故鄉,也沒什麼好遺憾的。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帶著馬薇曾經回過一次山東,但哪裡找得到一點故鄉的痕跡呢?父母家人都死在當年逃荒的路上,屍骨都找不到,原來的村莊也早已無存。他大哭了一場,離開後從此再沒有返回,那只是他的傷心地,已經不是故鄉了。

他所在的哈卡市,其實就是以前的欽邦,這裡地方廣大,足有3.6萬平方公裡,比瓊南還大,但由於全是高山,所以人口很少,田秋安當年移民過來的時候,全境只有6萬多人。基本上這個地域就是原始高山森林地帶。

哈卡市按照規劃,是一個“標準市”,未來人口目標是300萬,不過目前只有不到150萬人,只是填滿了一半,這還是從三十年代開始,就不斷移民的結果。市區原哈卡鎮)現在不過是不到40萬,下屬5個縣城:烏克亞港、法蘭、鐵定、甘白力和馬都比,除了烏克亞港提前達到了10萬人的規劃目標外,其餘4個縣城大約都只有四五萬人。

鄉寨和農場人口略超80萬人,現有農場11個,22萬多人;鄉寨120個,59萬人左右。

由於地廣人稀,所以這裡的鄉寨除了管著20平方公裡,而且通常還有超過30平方公裡的牧草區,即使如此,鄉寨也不過管理了不到6千平方公裡的農牧區;11個農場的任務很重,每個農場要管理比內地大一倍的高山森林1000平方公裡),11個農場就是1.1萬平方公裡。

但即使是這樣,整個哈卡市也不過能夠勉強管理1.8萬平方公裡左右的領土,其餘一半的領土,仍然處於原始蠻荒狀態。

在國家的長期規劃中,允許哈卡市突破標準市的人口規模約束,最終可以達到400500萬人口,不過並不確定,要看最終人口增加的狀況。就算是500萬人,這裡仍然算得上地廣人稀。在田秋安看來,這很難,本地一般的家庭,生育3個孩子是最多的,養第4個的都很少,現在還有少數人開始只願意養2個了,依靠本地人的自然增量,以後最多也就是把哈卡市按照“標準市”填滿。

大移民完成後,肯來哈卡市的人並不多,畢竟這裡是高山區,“窮鄉僻壤”的印象,還是很強烈的,雖然這一直是讓田秋安有點憤憤不平的——哈卡這一點都不窮好吧。不過最近他還是有點安慰,開始有點人願意移民到這裡,不過他發現年輕人很少,大多數都是三四十歲的人,在城市裡沒有闖出什麼名堂,想找個鄉寨或者是城市安穩的飯碗,渡過餘生,顯然哈卡市這種積極招徠人口的地方,比較容易滿足他們的心願,不過這也是一件好事。

田秋安覺得哈卡市不窮,是有道理的。哈卡在全國最知名的産業,就是傢俱業和造紙業,規模做得很大,是哈卡的支柱産業,哈卡市至少有十來萬人,都是在從事這兩個行業,因為這裡的木材足夠多呀,11個農場源源不斷地將符合國家規定的可伐木材,伐木送到哈卡市或者法蘭和鐵定幾個縣,由那裡的廠子進行傢俱或者紙張的加工生産。去年地方國企的年末“人民分紅”,每個哈卡人都得到了10元人民幣,在內地也是很高的水平。

這兩個産業得以成長,是依靠長期的交通建設。目前哈卡市,公路已經通達所有鄉寨,路基都已拓寬到8米以上,運木材和其它材料都不成問題。哈卡還有特別的鐵路運輸線,通達到每一個縣,還經過一些重點鄉寨。慢速貨運很發達,大批次的貨物能夠因此而完成物流。

作為最早的解放區之一,哈卡市的輕軌修築很早,整體早已完成了片區間輕軌,而片區內有軌電車也是完善的,其餘的5個縣,也都發展了有軌電車。縣與鄉寨之間,目前主要還是透過公共汽車來實現公共交通。

哈卡市的下一個交通目標,就是實現所有鄉寨,與縣城之間的有軌電車系統。這個只能慢慢來,每年修建一些,因為距離太長,對財政的壓力很大。

而且要求的不是低速的有軌電車系統,而是要達到5060公裡速度的中速系統,其實這已經與輕軌沒有太多差異,但有軌電車的成本終究比較低。

田秋安和馬薇,開始下山返回這兩天他倆呆的馬卡寨。今早是田秋安想著爬一下這座山,他年輕的時候,正值緬華建立的初期,他每次帶著運輸隊接貨,經

常要爬上這座山來觀察。

下山的途中,他的思緒就開始飄到了工作上。哈卡市雖然傢俱和造紙業發達,但農業才是基礎,畢竟如果沒有這兩個行業,這裡可以說,完全就是一個農業市,因為相對比較偏遠,與藏南省米佐市等區域的貿易,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這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

真正扛起哈卡市農業主力的,其實是養殖業,連種植業都比不上。

哈卡市的黃牛肉,現在也算是一個拳頭産品,在雲南、鳳鳴和凰棲等周邊身份都很有名,在這幾個省,每個城市都有餐廳或者火鍋,打出“哈卡黃牛”的招牌。

其它山羊、黑毛豬、散養雞的養殖規模也很大。多數的鄉寨,這4樣牲畜養殖,是收入的最大來源,目前淡水養魚開始發展,不過規模還不是很大,但很有潛力,山間有著無數的池塘。

種植業則並不是以水稻為主,這裡的土壤太薄弱,難以獲得高産,種植玉米也是如此,只有土豆還行。哈卡市的主糧,還是依靠從外地運來。

但是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就發展得不錯。最大宗的大概要算魔芋和高山茶葉。哈卡市利用的就是境內大部分都是高山區域,適合種植這些高山植物。哈卡魔芋在整個西南大區的火鍋店裡,幾乎都有。中草藥養殖是最近十年開始逐步發展的,目前成效還一般,不過這終究是有潛力的。

由於地域廣闊,採集業的規模也不小,這裡松樹非常多,所以松子和松油的加工生産規模也比較大,還有大量的各種蘑菇出産。哈卡的“天然蘑菇醬”和“天然果醬”系列産品,銷售也逐步開啟了市場。

其它的特色農業,主要就是甘蔗製糖、煙葉、咖啡和桑葉養蠶。在他看來,其中高山咖啡的前景是最好的,因為高山氣候下咖啡豆的品質很好,“雲咖集團”已經決定在甘白力,與縣政府合資建設“哈卡高山咖啡廠”,準備把哈把卡咖啡,做成高階品牌。

所以哈卡的農業,已經真正地實現了多元化,而且每一個農産品,或者已經實現了産業化和品牌化,或者正在這樣的發展道路上。哈卡的各個鄉寨,還有那些農場,也因此經濟收入良好。這裡哪裡窮了?不過是那些外地人不瞭解罷了,他不以為然地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