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六十年代見聞之國企城市

中東烽火連天,中國內部卻是另一種火熱,大建設和大流動,主宰著新中國的社會。

1961年底,中國的gdp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人口突破9億,達到了9.05億,人均gdp按美元計算,達到了840美元。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了李思華稱之為的“小康時代”。

建國23年後,中國的面貌已經全然變化,就是李思華和趙雲騰這樣的穿越者,也發現新時空的新中國,與前世已經有了非常不同的面貌,畢竟發展的道路不盡相同。在人民的經濟水平上,或許與原時空2000年左右的水平已經差不多,但兩個社會的細節特點,卻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

滿頭大汗的魏建國,正在跟隨師傅維修眼前的中軋機組,汗水不停地從臉上留下,除了偶爾用手抹去遮住眼睛的汗滴,他的精神,全部集中在工作上了。良久,他才停下來喝了點水,休息一會。

魏建國是貴州水城鋼鐵廠的一名助理工程師,本科畢業後,來到工廠還不到一年,他是1939年生人,所以他父親為他起名叫“建國”,不過這也是個煩惱,因為同年的人,叫做“建國”的太多了,他上學的每一個班,他幾乎都碰到過同名的人,有一次,還碰到了同名同姓的人。

在這家國企工作了快一年,他已經習慣了鋼廠的生活,他家裡是鄉寨的,鋼廠與從小習慣的鄉寨,當然是大不同,他發現作為一個比較單純的技術男,他還是很喜歡工廠的這種氛圍和工作生活的。一年的實習期過去,他很快就要進入研發部了,研發部的主要職責,就是改進工藝、降低生産成本,以及研發新工藝和新産品,這是他喜歡的工作。

魏建國是個喜歡觀察的人,他覺得水鋼這個“老國企”的特色,還是挺鮮明的,也跟得上時代。

例如水鋼的幹部,現在是兩條晉升通道,管理通道和技術通道,他可不知道,原時空中國的國企,長期都是單純的行政晉升通道,可不是新時空中國國企的“雙通道”,原時空到了二十一世紀,才有一些雙通道的試驗。

這樣就把技術和管理分了開來,管理的晉升前途遠大一些,但就需要加入“流幹”的行列,是不能在水鋼長期穩定下去的;技術崗比較專一,在規劃的職業路線上不斷精進技術能力。這是為了打破忽視業務專長、崇尚“官本位”的不良風氣。行政職務的晉升通道,主要考慮的是人才的綜合管理能力,許多專業技術和技能人員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擅長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視野、經驗和能力,都集中在專業技術和技能領域,即使勉強將他們晉升到行政管理崗位上,也很難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反而弱化了企業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能力。

所以雙通道下,對於魏建國這樣的純粹技術人才就非常受歡迎了,管理和技術的晉升通道,都分成了812級,每一級的管理崗和技術崗,待遇是一樣的,這保障了科技人員的利益。不至於官升不上去,收入就增加不上去。

技術晉升通道也細分了幾條路,目前水鋼是4條,研究、開發、工藝工程和技術服務,魏建國想走的,就是開發這條路,而和他一起分配來的一個同學,則是確定了要走技術服務這條路,因為他想搞的,是質量管理。

這種做法,就使得國企的科研氛圍很濃厚,每年技改和科研資金,都在企業內部形成爭奪,可不是因為這錢可以瞎用——監管很嚴的,一旦發現可是不折不扣的重罪,而是因為晉升,是需要有符合企業發展的科研成果的,到三級工程師為止的起初4級,還可以靠資歷,畢竟工廠也承認你的熟練度,但是要讓自身級別超越4級,那就必須在科研上幹出點名堂。

其實這種晉升制度也不僅止於幹部,技術工人也有自己的晉升制度——八級工制度,包括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階工、技師、高階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這8個級別,每升一個級別,薪資就會跳一個大的臺階,最高的首席技師,待遇是學徒工的十幾倍。

對於幹部和工人,也不是光有激勵,還有懲罰。例如工人按照8級工制度,從學徒工到初級工,必須1年內考核達到標準;而此後每3年必須達到下一個標準的晉級,一直到技師為止。技師之上需要天賦,所以是一種個人不斷的“挑戰”。至於魏建國這樣的技術幹部,到三級工程師之前,也是一樣的不斷強制水平晉升,到期沒有達到水平,可能被辭退,即使企業留用,也至少必須降一級使用。

所以國企的學習氣氛是很濃厚的,每天晚上都有幾個班的夜校,分別對幾大工種進行理論和實踐培訓。有些人還參加了企業外的夜校和週末教育,希望自己能提升得多一些。

魏建國希望,自己的水平能更快地提升,參與到科研專案中,能夠出科研成果的研發人員,是工廠的“高收入人群”,每一次對於研發成果都是有單獨重獎的,這讓他看得有一些眼熱。

在晉升通道獲得的定級,並不僅僅影響薪資,還影響年末的分紅獎金。每年企業利潤的20,是作為全廠員工的年末分紅獎金,而確定每個人能拿到的獎金分配比例的,就是定級和“內部貢獻分

”。貢獻分是指一些人在當年對企業做出了特殊貢獻,例如銷售人員開啟了新的市場之類的。普通在工廠正常工作的人,是沒有的。所以定級基本就決定了獎金的多少。

魏建國覺得,在大家的技能都能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鋼鐵廠一直實施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辦法,才有更好的效果,“兩參”即幹部參加生産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即在技術改革中實行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原則。很明顯,如果大家都沒有水平,就只能亂說胡說,自然是做不好這套“工廠憲法”的。

當然他並不知道,這在原時空被叫做“鞍鋼憲法”,因為是鞍鋼發明的。

他的口才不錯,領導曾經勸他考慮管理崗,但是他仔細思考後,還是決定搞技術。主要是因為他覺得管理崗面臨的那些問題,是他的能力範圍之外。

例如水鋼的産業擴充套件,要求每個人定期提建議,對於他而言就覺得很困難,平時也不會往這個方向想。

水鋼是一座500萬噸産能的大鋼廠,整個貴州的鋼産量不過是1000萬噸,水鋼和另外2座鋼廠,分享著貴州的鐵礦資源,但貴州僅有12.3億噸的鐵礦儲量,預計再生産20年,就會發生缺乏資源的狀況,上級每年都督促水鋼,必須有長期的考慮,現在就要考慮第2個和第3個大産業。

所以除了鋼材的生産管理和銷售,水鋼的管理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展新産業了,而且審批很嚴,光拍腦袋是不行的,國家對於可研性研究,是要求非常嚴格的,水鋼這兩年才確定了第2個大産業——水泥廠,附近有豐富的石灰石材料和黏土材料,尤其鐵礦石開採就伴生石灰石,適合發展大水泥産業,目前發展得不錯,成長的速度很快,5年之內,應該就可以發展到100萬噸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