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美國入侵伊拉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02章 美國入侵伊拉克?
李思華走進中央軍委的一個會議廳,軍委委員們都已經在會議廳內等她。
她掃了一眼,林飈、粟宇、李樸、徐向千等人都在,也不廢話,直接問道:“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
總參謀長粟宇開始彙報,根據彙總的軍事情報,美軍在中東開始不斷幾種呢兵力,規模之大,為二戰後僅見。
美國現役航母超過20艘,而在印度洋中東附近的就有8艘,還有2艘在地中海靠近中東的地方。尤其是噸位最大的航母6萬噸)的中途島級,3艘中就有2艘在印度洋。海軍的集結,遠遠超過了軍事演習的需要。
陸軍大量的部隊集中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中包括美國戰爭的急先鋒,101空降師、海軍陸戰1師、82空降師等,都集中到了這個地域,這也遠遠超過了軍事演習的需求。
加上前期美國與沙特關系急劇升溫,而美國空軍在沙特大修飛行基地等徵兆,全面結合起來,美國意圖在中東發動一次戰爭的軍事訊號清晰。而戰爭的目標是誰呢?總參認為最大的可能目標是伊拉克!
邏輯是清晰的,近期美國在西方媒體上大造輿論,指稱伊拉克共和國現在當政的以阿蔔杜勒·卡裡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是殘忍的屠夫,他們在1958年推翻費薩爾王國的時候,將伊拉克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和他全家的幾十口人,不分男女老幼一概屠殺,殘暴到了極點。
而卡塞姆當政三年來,又違背了之前的承諾,並未真正落實民主制,反而建立起了高壓的軍政府。他改變伊拉克之前親英美的政策,公開倒向蘇聯。單方面退出了美國組織成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並訂購了大量蘇制軍備,聘請蘇聯軍事顧問、技術指導,讓伊拉克從一個民主國家,變成了類似蘇聯的極權主義國家。到1961年,全國的多數政黨已處於非法狀態。卡塞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殘暴獨裁者。
所以輿論的指向也是明確的。總參分析,伊拉克由於擁有上千萬桶的石油儲量,戰略價值極高,早就被美國所覬覦。而目前伊拉克國內政治局勢不穩,蘇聯在赫魯曉夫領導下,又注重與西方的“和平共處”,與美國的鬥爭意識不強,這都可能讓美國覺得有機可趁。
如果美國完全佔領並扶持傀儡政權穩定了伊拉克,那麼美國就確立了石油霸權。沙特、科威特、卡達、阿聯酋、阿曼和伊拉克,佔了中東石油的大部分。而且在軍事上,美國就構築了從土耳其到伊拉克,再從伊拉克到沙特的前進陣線,這個陣線的東面——就是伊朗。
伊朗由於與蘇聯接壤,並且是我國的最重要石油供應國,美國暫時不敢公開進攻伊朗,只能是想辦法在伊朗內部搞分裂。美國擔心的是,一旦進攻伊朗,就會導致中蘇對它的聯合打擊——不要說蘇聯可能直接出兵伊朗北部,就算是中國,透過巴基斯坦已經修好的公路,也能從伊朗南部打擊美軍。
一旦美軍佔領伊拉克,那麼伊朗就必然成為三國角力之所,成為全球石油鬥爭的焦點區域。
目前伊拉克似乎還沒有注意到美國的軍事動向。他們的內鬥太激烈了,與中國關系比較好的阿拉伯複興社會黨,也認為卡塞姆是個極為反動的獨裁者,正在串聯青年軍官,準備推翻卡塞姆的統治。
本來中國的態度,對於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政變企圖,是樂觀其成。卡塞姆是一邊倒地傾向於蘇聯,而複興黨則對在創始之初就支援他們的中國,好感更多,也更願意發展與中國的石油貿易關系。當然,由於斯大林時代就與蘇聯有所約定,我們不能直接介入推翻卡塞姆政權。
總參綜合判斷,美軍對伊拉克的入侵,將在2個月內發動,如果中蘇沒有介入,此時孱弱的伊拉克軍隊,恐怕兩周之內,就不複存在了。
李思華安靜地聽完總參的彙報,然後嘆息了一聲:“艾森豪威爾之後,美國再不會有一個總統,能壓制住軍工複合體了。”
她內心知道,如果是在原時空,美國打完朝鮮戰爭後,六十年代又開始打越南戰爭,而越南戰爭,就是在肯尼迪時代變成大戰的,原因就是肯尼迪壓不住軍工複合體——軍隊需要戰爭,有高額軍費,將領們才能發財和立功升值;軍事工業資本家需要戰爭,因為這樣,才有對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的大量採購,才有對新型武器的需求。
軍隊和資本家結合起來,一般的總統就壓不住了。艾森豪威爾作為原來美軍的統帥,他在任的時候,美軍將領還不敢太過造次。等到1960年肯尼迪上來,一個年輕毛頭,將領們與軍工資本家的串聯,就肆無忌憚了,這種聯合的力量,必須有一個出口,原時空是越南戰爭,而在新時空,看起來就是伊拉克戰爭了。
她的內心有點怪異,心想未來的海灣戰爭什麼的,估計都要沒了啊,她這只蝴蝶,導致歷史的偏移量,越來越大了。
李思華向大家解釋了美工複合體的需求,指出美國政府背後,有兩個巨大的利益集團的陰影,一個是軍工複合體,一個是華爾街金融財團,前者操縱戰爭,後者操縱美元。在這個時代,軍工複合體更強,華爾街
相對他們,還是後起之秀。當然,這兩個圈子本來也是部分重疊的。
肯尼迪,本身是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共和黨的尼克松。他的上臺,必然帶有一定的對財團的承諾。軍工複合體,傳統上並不支援民主黨,而是支援共和黨,偏偏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兩任,對于軍工複合體卻是壓制的,這導致了他們不滿的“造反”,這是肯尼迪能夠上臺的重要原因,所以肯尼迪也不能對之沒有“回報”,看起來,伊拉克戰爭就是這個回報了。
李思華奇特角度的分析,然大家目瞪口呆,原來是這樣,這就解釋得通了,為什麼美軍要激化現在的全球局勢,要知道,這必然導致美蘇關系惡化。
李思華笑著說:“還有一個附帶效應,赫魯曉夫在蘇聯的會進一步下降。”這個容易理解,大夥都笑了起來,讓他鼓吹“三和主義”,你要和資本主義和平共處,結果美帝國主義就借你的勢,蹬鼻子上臉來“欺負”你,這個耳光夠響亮了。
李思華又問:“我們的策略是什麼?你們商量下來建議如何?”
林飈彙報,軍委委員們已經討論過一輪,普遍認為我們應該“輕介入”,我們肯定是要支援伊拉克人民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正義鬥爭的,但我們以前在伊拉克的存在是相對薄弱的,蘇聯肯定也得到了相關情報,對於他們利益的關聯度更高,也會以更大的力度支援伊拉克。
所以我們對伊拉克的支援,可以是部分武器彈藥,以及情報支援等方面。
李思華聽得點頭又搖頭,她沉吟了一會,說道:“不妥當,我們雖然可以表面是輕介入,但實質上要深介入。”旁邊的軍委委員們內心一振,其實很多人都是好戰分子,但近年來國家的政策,似乎都不支援介入此類的戰爭,所以才有所謂“輕介入”的策略,也不是他們自己喜歡的。
她解釋說:“伊拉克是石油時代的全球戰略要地,不能讓美國人輕松地吞了下去,蘇聯的支援,是否能夠遏制美國短期就控制住伊拉克,還不好說。為了主動性,我們應該更深地介入。”
“美國如果不能控制伊拉克,我們從地圖上看一看,就很就清楚,複興黨的勢力,就可能從伊拉克綿延到敘利亞再到埃及,這把中東美系勢力,與地中海歐洲的美國勢力,截斷開來,這在地緣上是打入了一個深深的鍥子。美國在中東的石油霸權,就不完整。這在未來會有巨大的戰略影響。”
“另外,如果能把美國拖在伊拉克維持軍事鎮壓若幹年,例如十年,那麼就可以大量地損耗美國國力,對我國與美國的相對力量的改變,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