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紅旗河?大西北的未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86章 紅旗河?大西北的未來
西元1956年10月,李思華視察了天山省。
這一次她視察天山省,最重要的,就是大西線引水開工準備開工。在國力蓄積了18年之後,這個全國最大的超級工程終於準備在1957年開工。當然,頭2年準備完成的,是一條年輸水8億立方米的試執行線,完成後再試執行2年之後,到1961年,才計劃全面開工。
天山省城迪化,省委的一個會議廳內,李思華正在聽取最終方案的彙報。
她最早提出的“紅旗河”,並不是這一次最終選擇的方案,因為難度太大了,現在仍然沒有任何把握。
如果按照紅旗河方案,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附近開始取水,然後進入怒江,於三江並流處穿越橫斷山脈,經隧洞進入瀾滄江,再經隧洞進入金沙江,以隧洞、明渠和水庫相結合的方式繞過沙魯裡山到達雅礱江,繞過大雪山到達大渡河,繞過邛崍山到達岷江,繞過岷山到達白龍江、渭河,從劉家峽水庫經過黃河,以明渠為主繞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東側平原經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到達玉門,接著沿阿爾金山、昆侖山的山前平原,穿過庫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到達終點的和田、喀什,全長6188公裡,比長江還長,但長度並不是最困難的地方。
“紅旗河”主體工程包括水庫、隧洞和明渠三部分,該計劃要修建十九座大壩,大多數大壩的高度都超過了200米;整個6188公裡線路,一共有136條隧洞,最長的一條隧洞55公裡,其餘的都小於40公裡,隧洞的總長度是2337公裡,平均每條隧道的長度達到了17.2公裡。好處是全程都是自流,海拔由高到低。
19座200米大壩、136條長隧道,這個挑戰太大了,而且還要經過多個地震高發地帶。專家們誠懇地承認,現在的工程技術,能否完成確實沒有把握。至於費用,按照1955年不變價格,靜態估計大約0略超,如果放到1015年的建設時間,還是承擔得起的。
在對紅旗河工程,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後,李思華當時已經決定,將這個巨大的工程推遲15年,到1970年左右再考慮。但天山、西域和大西北的引水工程,並不是沒有其它的辦法可想,這就是現在的方案。
新的方案是採用巨大的高揚程提水泵,分頭在各條可以取水的大河提水,然後透過大口徑厚壁pe管輸水,總體路線類似紅旗河方案,沿途設定多級泵站保持水流速度。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取水靈活,開始的時候,不必從雅魯藏布江開始,而是從岷江取水,路線大大縮短。整個工程可以根據對水流量的需求,逐步向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最後到雅魯藏布江索取水源。
新方案得以成立,主要是3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第一項,就是電力的來源——核電站。李思華對核電技術發展抓得很緊,在大炸彈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就開始成立了研究院,開始研發核電站,在1950年原型機研發成功,投入商運,證明瞭利用核能發電的技術可行性。而在1952年,第一臺3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建成。
不過當時的核電機組使用天然鈾燃料和石墨慢化劑。設計上比較粗糙,結構鬆散,安全隱患還比較多。
一直到今年春節前,第二代核電機組研發成功,這是較為成熟的商業化反應堆,使用濃縮鈾燃料,以水作為冷卻劑和慢化劑,反應堆壽命達到了40年,而功率超過了100萬千瓦。更重要的是經濟性,核電機組發電的成本終於低於了火電和水電。
所以這就解決了引水的電力問題,避開地震帶,在安全又少人煙的地方建設核電站,將生産的電力供給提水和加壓泵站,初步具備了“能源換水源”的可行性。
第二項關鍵技術,就是大口徑的厚壁聚乙烯pe管。這種石化領域的新成就産品,綜合效能優異。無腐蝕、柔韌性好、焊接效能好,在原時空海水淡化、工業廢水汙水,或者飲用水的管道,就都是用這種管,甚至在管道舊了以後,可以不必替換,直接用內襯法修複。
按照試驗方案,是使用口徑4米多的大口徑管道,透過泵站保持管道內水流速度在1.53米秒,用2米秒來計算的話,這條管道的不間斷年輸水量可以達到:3.1416 x 2.1 x 2.1 x 2 x 60 x 60 x 24 x 365 = 8.76億立方米,但當然不可能365天完全滿負荷運轉,總是要檢修的,所以實際的輸水量達到78億立方米就很不錯了。
第三項關鍵技術,則是高揚程泵站和系列加壓泵站,透過這些使用電力的泵站,實現提水和輸送。
除了這三項關鍵技術,其它使用的技術也是不勝列舉,例如管道並不是直接壓在地面,而是與地面之間有一個防震基座,避免地質上的微小運動,或者是碰到地震,這個蜂窩式的防震基座,也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
按照計劃,如果前4年的修建和試執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那麼會在此後的10年到1970年為止),修建總共40條管道,總計輸水300億立方米,超過了半條黃河的水量,這必然使得天山和西域省面貌大變!
試驗的一個重要目的,其實是精確地確定成本,現在雖然有各種細致的測算,認為成本是可承受的,但畢竟沒有人能肯定這個複雜的工程,最後輸水的平均成本一如預料——只有實踐才能確定。如果成本大大超出了預算,那麼肯定不經濟,進一步的方案也只好作廢。
但是如果成功了,其意義極大。透過管道輸水,可以將寶貴的水資源送到大西北幾乎任何地方,試想如果透過30年的時間,實現年度調水2000億立方,那麼大西北的新面貌,將變化得讓人不可思議!
李思華輕松地聽著彙報,腦子裡其實已經開了小差,因為她此前就已經瞭解得非常詳細。這個工程,在主席和她這裡,都是掛了號的,幾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既然紅旗河暫時走不通,那就想新的法子,這個方案也是在她“壓迫”之下産生的,她深知,如果不在主席和她的時代來推動,後來就估計沒有領導人,敢推動這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超級工程了,害怕失敗嘛。
但失敗又何妨?不嘗試才是真正的失敗,難道就放任大西北,處於永久的缺水之中?在她不斷構想中的“世界島”大戰略中,大西北可是有著極大的作用,是與中亞部分地區一起,奠定第4個“400萬平方公裡世界性大市場”的基石。不改善大西北的水源供給,這個構想,就永遠只能是天方夜譚。從長期來說,甚至2000億立方水可能都還不夠,只不過在戰略構思中,需要的其它水資源,不需要從這裡取而已——應該來自現在的蘇聯境內。
供水是一回事,解決大西北尤其是天山省和西域省的鹽堿地問題,也是同樣重要的。天山省的農業專家,還彙報了有水源進入後,農業改良的思路。
天山和西域,由於降水稀少,蒸發強烈遠大於雨量,土壤水分的上升就佔絕對優勢,淋溶極其微弱,於是土體上部積累越來越多的鹽分,從而形成大面積的地表積鹽,尤其是南疆西域)更甚。
而水源進入,如果管理不善的話,反而會讓鹽堿化更厲害,主要是需要解決有灌無排問題,不將鹽堿水排水出去,那麼水分充足,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反而會造成鹽堿的次生災害。
對付鹽堿化,有很多方法,例如種植吸收鹽分的植物、節水灌溉等。但所有的方法,都不如用充足的水源,進行灌溉淋洗。
所以最終的策略,就是“灌溉淋洗、水區積鹽、暴曬除鹽”。在農田灌溉區附近,設定面積較大的積鹽水區,將淋洗後的鹽堿水排入水區,利用本地充足的陽光暴曬後,將幹涸的鹽堿,當成土方一樣地蒐集運走,再根據對鹽堿的成分分析,可以進行工業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