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日本人的末日與冷戰啟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60章 日本人的末日與冷戰啟動
新時空的歷史,在二戰推遲結束的背景下,很多事情被推遲了,但歷史的慣性仍然是巨大的,很多事情的發生在變慢了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向著原來的方向賓士,這在李思華和趙雲騰的眼中,世界變得不同,但又仍然相似。
日本人最後的末日還是來了。
1948年8月18日,美國用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向澳洲的“新日本”投擲了103顆核彈,幾乎摧毀了一切地面的重點目標,至少有200多萬日本人,直接死於這場史無前例的核轟炸。而此後的幾個月,密集的核輻射,還將殺死大幾百萬日本人,戰後的研究,有上千萬日本人死於直接和短期次生的核災難,另有近2000萬的日本人得了各種輻射病,由於美國人和新澳洲人的殘酷對待,他們很快在戰後5年中死去。
在美國向澳日發出不斷公告,如果他們再不投降,等待他們的,將是下一場10倍規模的核打擊後,澳日宣佈投降,不過高層要麼死於核襲擊例如岸信介),要麼自殺。他們知道自己落到美國人手中,以這些年他們屠殺澳洲和紐西蘭“白畜”的過往,肯定活不了。所以安排好後事後,剩餘的高層集體自殺了。不過有的人不肯去死,例如山下奉文,他決定要率領剩餘不肯投降的人,戰鬥到最後。
此時澳洲日本人本來有不到4400萬人包括這幾年的新生兒),戰後大約投降的還有1100多萬人,在5年後活了下來,但等待他們的,是終生奴役,用來重建西方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過有大約300多萬日本人寧死不降,在以山下奉文為總統帥的帶領下,他們利用大分水嶺的山區,在這些年中構築的密密麻麻的坑道系統,堅強地活了下來,學會了核輻射共存。而由於大大減少的人口,他們的糧食儲備非常豐厚,而且還有一些設定設於地下的工業設施殘存。
短期無論是美軍,還是新澳洲軍,都難以派兵肅清這個被重度核汙染了的地區。等到五六年後,他們試圖收拾大分水嶺的殘局的時候,派出的軍隊仍然遭到了襲擊,一場無盡的遊擊戰仍然在等待著他們。剩餘的日本人利用這五六年的時間,建構了一套以地下為基礎的生存體系,雖然他們中不時有人會因為輻射病死去,而出生的嬰兒中,畸形的比例也特別高。但是他們畢竟活了下來,還能不斷地傳承,人類生存的耐力,總是出乎想象的。
這一場核打擊,對於澳洲來說也是浩劫,他們剩餘的被作為人質的同胞,幾乎都死於這場襲擊,而且大量的核汙染,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淨化,甚至有些地區,百年時間都未必能淨化。
在1947年,美國就和英國一起,重建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個國家,好在歐洲由於戰後的凋零,很多人生活困難,在美國承諾經濟扶助的前提下,還是有不少人報名移民,這使得1948年戰後,一個16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和一個43萬人口的紐西蘭,得以艱難地重建。
對日本人的核打擊也表明,核武器的威力雖然極為恐怖,但也沒有傳說中的滅世那樣的巨大。不過核大國都是對此默不做聲,需要保持大家對全球的威懾力。實際上,後來蘇聯對歐洲的核威懾戰略,是每個戰鬥師都配備1020萬噸當量級的30枚氫彈,準備在核戰爭開始,就發射上萬枚氫彈,而打擊的目標不過是90萬平方公裡,只是比大分水嶺大個50的地域,如此超級規模的打擊力量,也做不到滅世。
這場核打擊,對澳洲重建構成了嚴重的阻礙,導致數十萬人最後又從澳洲移民到紐西蘭。因為每一場雨,都可能帶有核汙染,這太讓人恐怖了,很容易中招。
美軍在核打擊前,是盡量常規攻擊了澳洲南部的大分水嶺地區,在這裡的核打擊就比較少,主要還是用燃燒彈和常規武器,因為早已決策戰後澳大利亞重建,是以南部的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為主,但實際上,多數移民都不敢呆在這兩個州,澳西的西澳大利亞州,反而成了首選,以至於戰後,原來的柏斯這個小城,反而成了澳洲最大的城市。
澳日的重點地區是大分水嶺的北部,因此核打擊的主要目標,也是集中在了北部。
如果不是新澳大利亞政府將首都設定在墨爾本,以及軍事力量大多數都集中在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這兩個地方,加上工作比較容易找,臨近大分水嶺地區的這兩個州,估計會很久都沒有人。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0多年後的1960年左右。到1960年後,人們發現核輻射和汙染,對於這兩個州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人口才真正恢複了起來。這就像是原時空的日本廣島。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處,澳洲從此成為了美國和西方研究核科學的聖地,因為可以提取各種資料,雖然這是澳洲人都忌諱的一件事情。
美國對澳日的核打擊,震撼了全球,非常多的國家,都被核武器的威力嚇傻了,美國用超過百枚核彈,可謂是一下子打垮了一個中型的國家,全球武力之間的差距,已經變得如此之大。
蘇聯人這個時候的壓力很大,因為他們在這個領域遠遠落後了,現在看來,到1949年的8月,
即1年後才有把握能爆炸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其實他們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因為在1947年,深度參與美國原子能武器研究的德裔核物理學家福克斯,基本上把美國關於原子彈研究成功的鈾原子彈和鈽原子彈,及其引爆裝置的圖紙,還包括美國鈾235及鈽的月産量等等重要資料,一股腦全部打包送給了蘇聯。因此研製進度是很快的。但畢竟受到二戰的影響,必要的時間還是需要的。
傳說斯大林在美國核爆澳日之後,給統管原子武器的貝利亞下了死命令,務必在1年左右的時間,試爆一顆原子彈。而貝利亞則在斯大林面前,以自己的人頭擔保按時完成任務。
於是貝利亞的恐怖又升級了,他讓科學家們嚇得要死。每次來視察進度時,貝利亞的說法,就是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造不出原子彈,所有的人都得在集中營裡度過餘生!
蘇聯負責核武器的首席科學家庫爾恰托夫,深知責任重大,為了避免冒險,庫爾恰托夫和萬尼科夫、哈裡頓甚至共同決定了,蘇聯第一顆原子彈中的核心物質的質量,和美國人第一次成功實驗的一樣,都是6.2公斤。就連重量他們都不敢改動!
蘇聯感到了美國的沉重威脅,這種威脅,讓他們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德國一度要戰勝蘇聯的時候。
中國的反應就簡單多了,在1948年的10月,直接試驗了搭載氫彈的第二代東風2型中程核導彈,射程達到了1100多公裡,而氫彈的當量達到了30萬噸,單單當量就是美國此時主力原子彈當量的10倍以上小男孩當量1.5萬噸,胖子當量2萬噸).
世界也由此知道了原子彈還不是威力最大的武器,它的升級版氫彈才是。而美國也鬱悶地發現,他們仍然雙重落後於中國,不管是彈道導彈,還是氫彈。此時美國對氫彈幾乎還是毫無概念,原時空他們是1954年才成功試爆氫彈的。
實際上,美國人對澳日的核轟炸,反而加強了新中國的影響力,原子彈的威力被證明是如此的恐怖,而人們都知道,中國才是第一個掌握原子彈的國家,最新的氫彈試驗,顯然是美軍還不具有的能力。這讓歐洲人,開始敬畏起新中國來。
基本戰勝澳日後,美國為主的西方醞釀已久的一系列動作開始加速展開。
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一直是憎恨的,此前因為澳日的原因,不能對蘇聯太強硬,很讓他耿耿於懷。當年德國進攻蘇聯的第二天,作為參議員的他就曾經公開地發表言論:“假如德國比蘇聯強,我們應該幫助蘇聯一方;但如果佔優的是蘇聯,那我們便應該幫助德國,而且要盡量讓他們大開殺戒,盡管我一直不願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況下取得勝利。”最後由於當時的政治不正確,他被迫收回了這句話,但他對於蘇聯和思想的仇恨是非常明顯而突出的。
因此在9月初,他迫不及待地發表了後世稱之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講:
“……一種生活方式是基於多數人的意志,其特點為自由制度,代議制政府,自由選舉,個人自由之保障,言論與信仰之自由,免於政治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