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衣索比亞與坦尚尼亞(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59章 衣索比亞與坦尚尼亞
在印度次大陸相關行動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對非洲佈局。
不過非洲現在相對印度,還不是重點,這是由距離所決定的。印度次大陸是中國可以從陸地,直接施加軍事和經濟影響的地域,有信心挫敗任何帝國主義在此施加的影響及其對國大黨政府的支援。但是在非洲,中國的海軍強大之前,是比較被動的,從軍事上來看,無論美國還是英國,都可以易於使用其強大的海軍,截斷中國與非洲的聯系。
所以與在印度次大陸幾乎是半公開地推動革命不同,在非洲,則需要低調地暗中行事。好在這是一個三千萬平方公裡的大洲,騰挪的餘地比較大。
當下中國革命基金的資本有限,所以在非洲就是先選擇兩個點,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
這兩個國家都在東非,選擇東非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中國透過印度洋,可以直接抵達東非,而未來印度或者錫蘭斯裡蘭卡),都可能成為中間的跳板,這就是一條“印度洋海上革命之帶”。中國推動世界革命的第一階段策略,也被叫做“一帶一陸”,一帶就是這條通往東非的印度洋海上革命之帶,而一陸自然就是印度次大陸。
這個策略,是以為主,與李思華等人反複磋商後形成的。
在李思華看來,當下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在印度推動紅色革命,未來實現在印度次大陸上,形成六七個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將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重要補充。充
印度次大陸的土地肥沃,耕地的比例極高,因此在平等的原則下發展農業,這些國家易於穩定下來。這裡的土地幾乎絕大多數都可以開發為耕地,原時空印度那麼拉胯,也開墾了1.6億公頃即160萬平方公裡24億畝)的耕地,實際上還可以繼續擴大。
只不過印度工業落後,化肥都生産不出來,而農業科技和投入又比較少,所以在原時空平均産量只有中國的一半水平,水稻畝産不到300斤,小麥畝産不到400斤。就這樣,在讓一半國民挨餓的同時,資本家和地主還讓印度成為了糧食出口大國。
因此如果能讓印度變成6~7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中國支援下,能夠提供耕地足夠的化肥,以及種子和種植技術的改進,再加上用大型水利工程,解決印度次大陸的旱季缺水問題,那麼這個次大陸毫無疑問地將變成大糧倉。有了糧食作為基礎,這些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就比較容易了,可以形成良好的經濟體,構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島大市場的一部分。
所以印度革命的未來,是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的。正因為如此,目前革命經費的大多數,都是投資在印度上。而非洲,就主要還是非常小規模的佈局。
選擇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都是非洲大國,人口規模大,一旦革命成功,影響力就非常大。衣索比亞面積超過110萬平方公裡,人口此時也有近2500萬人;而坦尚尼亞面積94.5萬平方公裡,此時人口超過了1300萬人。
很重要的一點是,兩國都是全球最不發達的國家,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尤其坦尚尼亞,可以說是直接從原始的部族社會,勉強變成了準現代社會,如果按照原時空的歷史軌跡,這裡要到1961年,才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的身份,獨立建國。
政治上,衣索比亞與坦尚尼亞很不一樣,衣索比亞可謂是非洲的“中國”,曾經有著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其帝國史,可以追溯約2000年,而且是個基督教人口為主的國家,與坦尚尼亞這種穆斯林為主的典型非洲國家不同。當下的衣索比亞,還是海爾塞拉西一世統治下的帝國,在二戰期間他們有力地對抗和牽制了大批義大利軍隊,戰爭實力在此時的非洲,大概僅次於英屬南非。
顯然,衣索比亞上層的知識層次,遠遠高於坦尚尼亞。這兩個目標的選擇,一個是封建社會的末期,而另一個是原始社會轉換的初期,都很有代表性。
制定的非洲革命發展路徑,大致是“傳播思想、培養幹部、發展組織、參政影響、割據發展、借機奪權”的24字訣。
在原時空,非洲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深受蘇聯社會主義的影響,大量的國家建國後,都號稱社會主義國家,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也不例外。
基於這種背景,中國模式的非洲社會主義組織或者政黨,就可以先用當地“社會主義”的一個思想和組織派系的名義,在政治上形成影響力,參政議政,影響非洲的發展。但策略不同的一點是,組織要建立“國中之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自己的割據根據地,發展經濟、實踐非洲真正的社會主義,同時教育群眾,培養人才。等到時機成熟,再奪取國家政權,將過去名義上的“社會主義”,轉變為中國模式的真正社會主義國家。
1948年11月的一天,坦尚尼亞魯菲吉河下游,離開河邊大約1公裡多的地方,一座看起來還很新的校舍。
王珂走出教室,深吸了一口空氣,剛剛才下過雨,空氣非常清新,11月的天,氣溫大約在21度左右,非常舒適
。雖然說非洲很多時候熱得要死,但也有著氣候舒適的季節。
這所學校剛剛開始教學不到2個月,此前先遣小組用了大量的時間,說服了當地的部族頭人,讓他同意開辦這一所學校,因為他們瞭解到,有這所學校在,就會有每年對部族援助的物資,而且他們是純粹“慈善”的學校,不收取學生任何的學費,還免費提供一頓午餐和每學期一套校服,也不會違反伊斯蘭的教義。
有著這樣的好處,附近村莊的家庭,都把10歲以上的男女孩子送了過來,至少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這所學校的一個好處是,雖然遵循穆斯林的要求,男女學生分開上學,但至少他們也接受女孩。大多數的家庭都非常貧困,也不擔心這所學校會另有所圖。
幾個月來,熟悉了情況的王珂,對於這裡的小孩子還是喜歡的,至少他們的積極性高,對未來有期待。對於這裡的成人,他每當想到往往會露出苦笑。
這裡的男人太懶了!早上6點吃早飯,8點半開始工作,10點鐘是他們的午茶時間,到此,他們上午的工作基本就算結束了;中午12點至下午2點是午飯和休息時間,下午也幾乎不再工作。這是因為對抗殖民主義而形成的嗎?恐怕也不見得。
應該還是這裡的生存條件太好了,“穿衣一塊布,吃飯一棵樹”,人們只靠身上裹一塊布,就可以當作是衣服,氣溫一直在攝氏20度以上嘛。而樹上的水果,幾乎就可以提供他們足夠的飯食。綠樹繁花,遍地瓜果飄香,各種熱帶動植物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他們耕地種田,都只是把種子扔到地裡,活多少算多少,這他孃的也算是種地?
這裡成年男人的理想,就是吃好的和日女人,據說那些從非洲移民美國的非洲人,沒有父親的機率將近70,生完孩子就跑了嘛。
所以本質上,這還是個原始社會,人民沒有經歷過其它國家封建社會或者中國那樣的皇紳社會的千年毒打,自由散漫慣了,組織性是非常差的。英國殖民者的到來,畢竟人數很有限,他們也只顧掠奪當地的資源,對於當地的社會,除了幾個城市,大概沒有任何的改變。
王珂聽說過一種“文明壓迫論”的理論,意思是文明只有在外部巨大的壓力下才能成長。非洲以往,就是壓力太小了,至少他所在的坦尚尼亞,就是如此。最勤勞的往往是孩子,甚至有父母靠自己的孩子活著,其次是婦女,很多男人娶個媳婦,就是為了讓媳婦養他。“事業”這個詞,對於這裡的男人完全不存在,更不要說理解和接受革命理論了。
這讓王珂有些絕望,至少按照他的使命,要選拔優秀青年送到中國去培訓,但他覺得根本沒有所謂的優秀青年,只有這些孩子還比較有希望。這個月初他打了報告後,上級同意了他把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送到中國去培訓,年齡低點就低點吧,至少可塑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