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斯大林真相與李思華訪美(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66章 斯大林真相與李思華訪美
李思華即將訪美,不過今天她與談論的,仍然主要是蘇聯。
你要說在新時空的這個階段,中國是重視蘇聯還是重視美國,雖然說起來都是一樣的重視,但在實質上還是會更注重蘇聯一些。沒有其它的原因,就是因為蘇聯是中國強大的鄰國,兩國的邊境線長達數千公裡,不能不重視啊。美國再強大,畢竟隔著海洋,蘇聯就在中國邊上,臥榻之側,有著一隻巨大的北極熊,能不關心和重視嗎?
李思華向感嘆說:“經過1946~1950年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完全可以確認,除了人口,蘇聯其它的力量,都已經基本恢複了過來。這種蘇聯體制的戰鬥力,在這個時代,確實是可畏可怖呀。”
“這幾年他們工農業總産值的增長率,平均高達16,我國都只有不到15。整個經濟實力,已經超出了蘇德戰爭之前,所以那個強大的蘇聯,不僅是軍事力量,而且是工業和經濟力量,都回來了。”
“而且不僅是重工業,斯大林吸取了我們的經驗,對於民生産業投資有所加強,即使不是加強得很厲害,但成效還是顯著的。蘇聯的紡織品、冰箱産量增速極快,我看沒有幾年甚至會超過美國。而他們比較強勢的民生産業,例如毛織品、亞麻織品、靴鞋、動物油、奶製品、食糖、魚製品等的産量,恐怕也會超過美國。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具備明確發展路徑的産業,蘇聯能夠輕而易舉地組織起巨大的産量,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重要的基礎工業資料,例如發電量、鋼鐵産量等,蘇聯的發展速度都是非常驚人的。斯大林真的是個偉大的領袖,我們一定要提防他。不能因為雙方關系前期正常化了,就放鬆警惕。”
深沉地說:“任何一種政治制度也好,經濟制度也好,不可能一直都是完美無缺的,都需要不斷調整。關鍵是不能凝固,制度和體制體凝固了,就後繼乏力,問題不斷出現。斯大林的這一套體制,優勢很大,但缺陷也很大。未來蘇聯要保持這樣的高速發展,還需要他們不斷調整和改進蘇聯模式。這才是他們最大的挑戰。你前世赫魯曉夫在斯大林之後上任,這種體制凝固的格局,就開始出現,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成功。”
“按照你告訴我的情況來看,斯大林現在對蘇聯體制屬於微調,我們並沒有能對他們形成很大的影響,歷史仍然在按既有的軌跡發展。斯大林的個人能力再強,也只是一個人,他要能改變蘇共全體才行,至少要改變高層。但現在看來,並沒有這方面的跡象。”
李思華點頭稱是,說道:“斯大林已經71歲了,在原時空,他在年去世。無論如何,他是一個超過70歲的老人了,思想和習慣都已經定型,不會偏離原時空多遠的。”
“我重視的,還是他對於中國的態度,他實際上非常不滿意我們的存在。一有能打擊我們的機會,肯定是不會放過的。”
有點詫異,說道:“我國現在的情況,斯大林還會動腦筋嗎?”
李思華回答:“我覺得會。這個人百折不撓,一直都是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試圖實現。對我們不過是暫時讓步罷了,是策略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主席,實際上從前世新中國的遭遇就可以得到確認。”
她向說明瞭原時空我黨解放戰爭時的斯大林幹涉情況。
例如45年11月,剛剛進入沈陽,蘇軍就通知東北局,沈陽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要東北局機關與軍隊立刻撤出沈陽——“不走?就用坦克趕你們走!”
這種態度,當時就是為了蘇聯不僅控制旅順、大連兩個港口以及中長鐵路,蘇聯還想控制整個東北的經濟命脈,當時向國民黨提出,以經濟合作交換蘇俄支援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的條件。但國民黨依靠的是美國,在美國支援下,堅決反對了蘇聯,蘇聯才不得已轉向我們。
例如重慶談判,斯大林就要求去重慶談判,並不能打內戰。試圖幹涉到這個程度!
解放戰爭前期,我軍雖然進展順利,但一直擔心的就是美國出兵幹涉,而斯大林則是另一層阻礙,我軍的三大戰役,就是抓住了1948年6月爆發的柏林危機的時間段,當時蘇美之間劍拔弩張,世界大戰的危險似乎一觸即發,美國這個時候哪裡顧得上中國?等到1949年5月後柏林危機解決,我黨已經奠定勝局,美國已經無法拯救國民黨,只得放棄。
在此期間,斯大林仍試圖阻擋我黨。1949年1月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我軍即將渡江,斯大林卻電報反對解放軍渡江南下,希望與國民黨劃江而治,理由是美國肯定會幹涉。這不是扯淡嗎?當時正是柏林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國人的腦袋壞了?
我黨沒有理睬他的要求,堅決渡江後,他又要求中國尋求美國的國際承認。實際上就是為了維持蘇聯與民國此前的不平等條約,保護蘇聯的旅大和中長鐵路利益,因為如果中國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都不認美國的賬了,還能認蘇聯的?蘇聯的臉有多厚,才能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維持不平等條約啊?可這樣的事,斯大林
就是做得出來。
就在我黨佔領南京,國民黨確定已經完蛋後,蘇聯政府大使館,居然默不作聲地收拾行李,跟隨即將崩潰的國民黨政府去了廣州。這是什麼行為?就連當時的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都留在了南京。蘇聯的意圖,無非是想要國民黨政府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就一定要死死抓住這個政權,以確保不平等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合法性。
在建國後,中國從蘇聯手中拿回旅順、大連和中長鐵路,也都是經過了極為艱苦的歷程。
當試圖尋求蘇聯的幫助,解放臺灣的時候,斯大林是怎麼回答的?他建議從國民黨投誠人員中,挑選一批人組成空降連,把他們空投到臺灣,“透過他們在島上組織起義”,這種隨口胡說的荒謬主意,簡直是對智商的侮辱!
李思華最後總結說:“斯大林這個人,大國沙文主義的情緒極其強烈。我們從蘇聯手中,收回外東北和外蒙等地,簡直可以說是他作為大國沙文主義者一生的最大侮辱。我黨和我軍,必須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
知道,新中國現在核武器上仍然領先蘇聯,但這個時代的核武器還沒有發展到後世那樣具備滅世的威力,形成徹底的核威懾時代。蘇聯在掌握核武器後,肯定會有精確的評估,短期的核武器,還無法形成完全的和平保障。
他站了起來,說道:“斯大林一直喜歡站在別人的頭上發號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這種氣氛,所以我很不喜歡讀他的著作。但沒有關系,因為沒有鬥爭,就沒有妥協,就沒有和平。蘇聯的經濟力量恢複了,我們是要提高警惕。但關鍵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成長。你出訪美國,也會是對蘇聯的一記敲打。”
李思華微微笑了一下。
1950年12月末,李思華出訪美國,她的第一站,就是她最熟悉的德克薩斯州。然後她會去加州,因為德州和加州兩者,是中美貿易部分開放的對等地域。最後她才會去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馬歇爾會談。
她的專機在休斯頓哈比機場降落後此時德州首府奧斯汀沒有大機場),先走出機艙門的警衛們就目瞪口呆,飛機下全是記者,負責安保的美國特勤局的上百名特工,忙著維護秩序。警衛趕緊通知了李思華,她笑了笑不以為意,美國人就是這樣的,想必記者們,對她充滿了好奇而已,但這都是一陣風。
當她走出機艙門的時候,記者們相機的快門響成了一片,她微笑著向著這些美國記者們揮了揮手,他們更激動了。很多人呼喊著:“女皇,講點什麼!”還有記者在下面高聲詢問她問題。
看到那麼多記者,李思華決定臨時增加短暫的演講。她拿過美國特勤局特工提供的麥克風,開始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