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聯合指揮鏈與印度顧問團(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65章 聯合指揮鏈與印度顧問團
總參1號指揮大廳,一場聯合指揮作戰演習正在進行中。
趙雲騰看著那些巨大的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機器看上去就非常沉重,一直發出嗡嗡的聲音,讓他不由得懷念前世的ed顯示屏。沒辦法,現在能用上crt顯示器,已經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了,這是中國電子資訊産業最新的成果之一,在全世界應該是第一個實際應用的。在軍事上當然首先利用,與第二代電晶體電腦結合,形成了初步的電子化軍事指揮系統和顯示系統。
大廳裡在多臺“巨大”的電腦面前,輸入資料的參謀們,擊打鍵盤的聲音響成一片,負責解讀的參謀對每一個行動的進展不斷解說,觀戰的將軍們則默不作聲,冷靜地聽著參謀的彙報,內心都在跟蹤和思考著戰役的進行。
趙雲騰的心中,不由得有幾分忐忑。這場演習也是對他的考驗之一,因為他此時是總參“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研究小組”的重要成員,實際上,這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很多內容,都是出自於他的建議和研究。
聯合作戰的需求,在二戰時其實已經體現出來,不過當時的對手是日軍和英國僕從軍,不算太明顯,我軍的指揮體制的問題,還不太顯著。但是現在的軍隊,是以蘇軍和美軍作為潛在作戰物件的,必須實現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
這也是現代科技進度帶來的改變。十幾二十年前的作戰,主體是陸軍,能夠加上空軍的輔助,就已經很不錯了,談不上什麼聯合作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陸軍、空軍、海軍、導彈軍、核生化防禦部隊等等,兵種越來越複雜。就算是陸軍內部,也分出來非來常多的支系,例如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偵察兵、特種兵、工程兵、通訊兵、防化學兵、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和測繪兵等。這麼多的兵種,每次作戰其實都需要“搭積木”,將各兵種有效地組織起來,擰成一個拳頭,並實現統一的指揮,相反,如果每個命令,都需要從單獨兵種的指揮那裡下發,那麼簡直就不是多頭指揮了,而是無頭蒼蠅。
所以指揮體系是必須改革的,此時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在探索如何實現高效的聯合指揮,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上一次探親,他就已經向李思華彙報過自己在聯合指揮方面的想法,也得到了李思華的贊賞,給了他不少指點,當時國內還沒有正式啟動聯合作戰指揮研究呢,他在國防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就是關於聯合作戰指揮的,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成為總參後來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參考檔案。
趙雲騰的主體思路,是參考了原時空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改革路徑,說白了就是建立兩條指揮鏈。
一條鏈是軍政,即對軍隊的行政性指揮,軍政是由國防部對中央軍委負責。國防部統一管理全國武裝力量的建設工作,如人民武裝力量的徵集、編制、裝備、訓練、軍事科研以及軍人銜級、薪給等,在戰爭中則擔任支援任務的行政渠道。國防部下屬是對各個支援部門,以及各大軍區。
另一條鏈是軍令,自然是對軍隊的作戰性指揮,具體負責作戰。指揮的鏈條是從中央軍委聯合指揮部軍委聯指,以總參為基礎),到戰區聯指,戰區聯指是負責具體作戰的,戰區聯指司令員才是戰爭的具體指揮員和負責人,而不是各大軍區首長或單獨兵種的司令員。
說得簡單點,就是戰區聯指負責軍事行動策劃,經過軍委聯指批準後大規模的戰爭由軍委聯指自行策劃),開始對需要的軍事力量“搭積木”,透過國防部和各大軍區抽調所有需要的兵種和兵力,組合成聯合打擊力量,然後在戰區司令員的指揮下遂行作戰。
在這樣的體制下,戰區聯指彙集一切資源、一切兵力、一切資訊、一切作戰權力,這樣就擰成了一個拳頭,能夠發揮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的威力。
所以這樣就避免了多頭指揮導致的效率低下和指揮混亂。軍政和軍令統一,是在中央軍委的層面。在軍委之下,則是軍政和軍令兩塊部門分離。軍政是常態型的,國防部、各大軍區、各單獨兵種,他們常態存在,對軍隊進行編制、訓練、裝備,包括軍事科研和軍人待遇等一切行政性的事務。但真正的作戰指揮,則透過組建長期的或臨時性的戰區來解決,戰區司令員是真正的指揮官,而戰區聯指則是所有資源和資訊的指揮鏈樞紐,對下聯結參與作戰的部隊。
所有的作戰部隊,一旦被列入戰區,抽調出來,原上級行政指揮機構就不得幹涉,權力彙集到了戰區聯指。
所以這樣的思路,其實就是力圖做到聯合指揮中,既適度分離又協調耦合的職能配置。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規避各作戰部隊的上級軍種,利用其行政資源,在作戰指揮上,幹預加入戰區的原下屬軍種組成部隊,這實際上就是越權幹預聯指的指揮權了,所以必須堅決制止。
當然,聯合指揮,必須統一各兵種的通訊鏈,使之相容。命令可以從聯指下達了各個作戰部隊,不同軍中的作戰部隊之間可以聯系和交流,否則憑什麼聯合指揮呢?
在趙雲騰的考慮中,聯合指揮作戰體系是頂
層設計,而陸軍的合成化則是下沉的發展路徑,上下兩層的改革提升,加上空軍、海軍等軍事科技和指揮的發展,在10~20年的時間裡,就能造就一隻空前強大的中隊。這已經變成了他的一個執念和事業的理想。
按照趙雲騰的記憶,在他前世1983年的美軍伊朗事件中,美軍就吃了缺乏有效聯合指揮的大虧。美軍現場有4個指揮官,令出多頭,甚至彼此無法辨認,無線電通訊居然互不相容,大家都不知道誰該負責。而現場又環境惡劣,黃沙漫天,一片黑暗,最後只得各自為戰,導致美軍的拯救人質行動,一敗塗地。
趙雲騰知道,美軍從五十年代就想搞聯合指揮,但到了八十年代都還是一地雞毛,從1986年起才逐漸好轉,說白了就是軍隊內部的官僚主義盛行和權力地盤思想,一直到吃了大虧,才不得不轉變和改革。而改革後,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大見成效,以至於當時的海灣戰爭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得意地說過:“戰爭中,非常非常清晰的指揮鏈和對下級指揮官的責任,使我們在戰場上,統一指揮部隊和聯合作戰的能力,無人匹敵”。
這就是高效聯合作戰的威力。對比一下,在越南戰爭中,單單是空軍,就被後來擔任美國聯參會的戴維瓊斯上將諷刺說:“軍種之爭使得越南戰場上至少有著6場不同的空戰。海軍在北部的空戰,空軍在北部的空戰,戰略空軍的空戰,海軍在南部的空戰,越南人的空戰,以及陸軍直升機的空戰。”按照他的看法,越戰中的美國空戰,就是目標不明、職責不清的典範。
但人民軍隊現在的情況,官僚主義和私人利益,都得到很大抑制,實行這樣的改革可以快速見效。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說白了其核心還是一套機制,是“人治”,雖然也需要軍事科技基礎,例如通訊系統,但在五十年代已經可以基礎性地推廣,而到六十年代的科技支撐下,就可以成為一種“常態”。
所以美軍花了幾十年才定型,並發揮了巨大威力的聯合作戰體系,新中國應該有能力在短期之內就實現。
演習結束,新的聯合作戰體系經受了演習的考驗,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在場的將軍們都比較滿意,還贊嘆了一句:“上善若水,整個指揮過程就像流水一樣,平靜而高效。兼顧所有,聚力於一,很好。”
彭老總專門走到了趙雲騰的面前,讓他有點緊張,因為彭總一向嚴肅嚴厲。他沒有露出笑容,只是重重地拍了趙雲騰的肩膀,說道:“幹得好!”讓他有點懵圈,彭總走了他才想到,擔任國防部長的彭總,當然知道這個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由來和發展過程。
領導們都走了,趙雲騰才癱坐下來,感到了遲到的一陣陣緊張之後的疲憊,同時也有著輕松。他覺得,這件事,算是幹成了。
1950年12月的一天,趙雲騰在印度次大陸比哈爾的遊擊隊基地,整理著自己的行李,這一次可能要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