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馬歇爾的觀察與庚款沖突(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64章 馬歇爾的觀察與庚款沖突
1950年3月,馬歇爾的訪華之旅終於成型。在專機上,馬歇爾帶領的美國訪華代表團一行,仍然在忙碌。而馬歇爾則一直在思考著中國。
此前的幾個月,馬歇爾非常忙,但他的心情還是愉悅的,總統杜魯門也是如此。因為美國在歐洲的努力,算是初步開花結果了。冷戰的3根支柱性的佈局,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已經初步全面完成,對蘇聯的全面封鎖成型,加上金融和經濟上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f以及世界銀行,經濟上也形成了3根支柱,這使得“自由民主”國家構成了一個堅強的群體,馬歇爾相信,這能夠壓制住蘇聯,並讓美國逐漸取得優勢。
想到中國,馬歇爾的神色又變得嚴肅,中國顯然已經成為冷戰的最大變數,如果中國站到了蘇聯一邊,那麼西方的優勢可能蕩然無存。之前覺得因為領土問題,這兩個社會主義大國之間存在著不可化解的矛盾。但是這兩個國家都非常聰明,他們在冷戰的壓力下,迅速地拋棄了過去的敵對,現在已經關系正常化,雖然不是盟友,但無疑讓他們都能集中力量,應對西方自由國家的壓力和挑戰。
尤其是斯大林能夠出國訪問中國,這讓美國各界都非常震驚,斯大林用這個前所未有的行動,化解了蘇聯與中國之間的敵對和沖突。這個巨人,仍然犀利,他對中國的巨大作用看得很清楚。他的行動,一下子改善了蘇聯的戰略態勢,使得他們可以集中力量在歐洲,這當然對西方不利。
此前還是太忽略中國了呀,美國對於中國利用二戰吞噬了整個東亞大陸,是非常不滿的,本來早已計劃在澳洲戰爭結束後,美軍騰出手來,要在東亞製造摩擦,給予中國巨大壓力,不能讓這個紅色政權,得以自由的生長。長
在這種思路下,中美之間的關系,在1946年以後就迅速地冷了下去,開始對中國獲得美國科技設限,也不允許一些科技裝置出口中國,對於中國拋過來的貿易提議等,美國也是冷淡地敷衍。
但是中國在二戰中,成長的可不僅僅是領土,它的經濟和工業成長,才尤為可怖。在訪華前,新成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蒐集了所有可能得到的情報,對中國工業和經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報告會,杜魯門總統,還有他自己國務卿馬歇爾)等美國政府的重臣,幾乎都出席了這一次報告會,而報告的資料和cia的結論,讓他們極為震驚,包括一直覺得自己很瞭解中國的馬歇爾。
中國的很多經濟資料是公開的,而cia的分析認為,這些資料是非常可信的。只是前幾年美國一直沒有太關注而已。說起來這個時代的美國,還沒有像原時空李思華熟悉的那個美國,對於全球事務的關心,幾乎是顧及到每一個熱點,每一個重要點的國家。在新時空,這個時代美國還是主要關心歐洲,遠東之他們的概念中一直是一個落後的殖民地區,雖然日本人給了美國那麼大的打擊,但重視的,也只是控制太平洋而已。<101nove.ia的彙總,用美元來計算,中國在1950年的gdp,將達到2000億美元,是美國的23,而是蘇聯的2倍!而且美國gdp中的第二産業即工業,大約是1360億美元已經有很大的gdp是服務業了),而中國的gdp中,第二産業的gdp高達1200億美元,幾乎是其gdp總量的60,工業總量已經接近美國。<101nove.ia的結論是,中國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按其增長率,很快在工業總量上,就會超過美國!雖然在科技上它還遠遠落後於美國,但是由於其龐大的人口超過6億,是美國1.6億人口的幾乎4倍)、廣闊的疆域與豐富的資源,其工業化的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蘇聯!中國此時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不算太多,但如同蘇聯當初,充分吸納了西方尤其是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科技和裝備,使得他們的工業化非常順利。
例如鋼鐵,預計1950年美國産量會超過8700萬噸,可是中國的産量,會超過1.6億噸,相對美國已經是兩倍了。實際上,除了石油中國産量大約1.5億噸)以外,各種工業資料中,中國幾乎都是前三位,包括了大量的第一位。<101nove.ia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會比蘇聯強大的多,雖然近期蘇聯恢複得非常快,短期增長是超過中國的。但蘇聯的人口太少了,抑制了其資源優勢的發揮,而中國則充分地擁有人口和資源優勢。<101nove.ia的報告,頗有些人是面面相覷的,他們此前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立國僅10年的新中國,居然已經成長到了這個程度,氣氛是嚴肅的,甚至變得有些窒息。
顯然沒有人敢再提議同時對抗中蘇了,這肯定會給美國找來巨大的麻煩。蘇聯的經濟規模,目前僅有美國的13,就已經是麻煩無比了——美國可不單單是為了控制歐洲,而用蘇聯作為“惡人”標靶,來形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領導下的團結,而是真真切切地認為蘇聯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但在蘇聯的背後,這個中國可能更可畏可怖,從長期來說,很可能中國才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最大障礙。
此前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最重視的還是這個國家居然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核大國,直到現在,美國那麼拼命地追趕,也沒有能超過中國,中國的核導彈仍然是世界最領先的,但他們知道中國一向貧窮落後,核武器應該是個偶然,他們的科學家得到了上帝的青睞。但沒有想到,除了核武器外,這個國家發展得那麼快。
一定不能把中蘇兩個國家逼成盟友,幾乎所有的美國高層們,都認知到了這點。這個時候的美國政客,為了選舉而變態的機率還不大,至少多半是現實主義者、利益主義者,思維是理性的,並不是後世那種白左,或者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而不顧現實。<101nove.ia報告後,應對中國的策略迅速出籠,主要都是“軟”的策略,重點是經濟貿易,要發揮美元、美國科技以及美國企業的重要功能;要加強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透過文化、學術等方面的交流影響中國,設法在其內部培養美國利益的代理人和親美人群,影響中國對美國的政策。
馬歇爾,正是在這樣的美國戰略背景下,出訪中國的。
對於此次中國之行,他一直思考著李思華,這是中美關系的關鍵人物。
對於李思華,美國高層一直很難定性,在他們看來,這個女人太奇怪了,當初都可以說是美國富豪中最頂層的那一小部分了,在全美國這樣的家族,如果排個名單,李思華恐怕也在前十之列,結果她還是回去中國參與,不,甚至是親自發動了革命,而且是“仇富”的紅色革命,成為了新中國的兩位領袖之一。世界級的富豪與紅色革命領袖,這兩個身份的沖突性太大了,完全不搭,以至於cia也摸不著頭腦,對她當初的動機稱之為“李思華之謎”,無法給出精準的分析。
但不管怎樣,她無疑是中美關系的關鍵人物。她非常瞭解美國,在美國有大量的人脈關系,甚至是很多美國年輕人的崇拜物件,根本沒有因為她是東方人而缺乏關注,甚至因為李思華,很多美國人對這個東方大國,現在充滿了興趣。
更關鍵是,她很可能掌握著中國對美戰略、關系、政策的鑰匙。由於她的特殊經歷,在高層中,必然是對美國政策的權威,她的態度,很可能就決定了中國對美國的態度。
高層們一致決定,在馬歇爾訪華之後,邀請李思華訪美,他們知道就像斯大林一樣,幾乎是沒有興趣出訪的。
所以馬歇爾訪華之旅,某種意義上是為李思華訪美打前站,先梳理好一些兩國關系的基本框架。
飛機逐漸降落,馬歇爾從視窗看下去,鬱郁蔥蔥的綠色,幾乎遮蔽了這個不大的城市,中國的首都華京到了。
在雙方議定的馬歇爾行程中,有參觀的內容,因此馬歇爾要求的是先參觀幾個地方,回來再談。這個要求當然得到了中國的同意。
在參觀後,馬歇爾的內心更為沉重,他挑選的參觀地點,都是6年前他訪華時參觀過的一些地方,他要親自觀察這些地方和企業的發展,表面上是懷舊,但實際上他是想用自己的眼睛,對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有一個直觀的評價,長期擔任美軍參謀長的經歷,讓他很多時候更相信自己的觀察以及之後的直覺。按照他自己親眼的目睹,很容易得到一個他確信無比的結論,那就是中國這幾年的進步飛速,再結合cia的資料,他兩次參觀之間,中國的國力大概翻了一倍。
很容易直觀看到的,是底層人們的生活水平。他到處所見,可以看得到人們的衣著談吐和精神狀態,這就可以得到很多資訊了。大街上甚至在鄉寨,他都能發現中國人的普遍衣著,與現在的歐美普通人幾乎無異,區別不過是中國人不穿西裝馬甲,中國官員和一些企業高層,是各種“新中式”職業套裝;而中國大街上的普通人則千奇百怪,甚至有些人穿著明顯古代的服飾或者像他熟悉的中國人的戲服,根據介紹那是漢服中的各種分類,民眾中自發地有一個“漢服複興”的運動。這些服飾說實話,真的很典雅很美麗,可惜他的夫人伊麗莎白科爾斯卡特患有心髒病,沒有敢讓她陪同自己訪華,否則她一定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