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中國對外情報和行動局(CFIA)(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63章 中國對外情報和行動局cfia)
黑色的轎車停下,開啟車窗,唐幹林習慣性地左右看了一圈,才下車。他走到國務院辦公廳的側門,早已等待著的警衛,將他帶進李思華的辦公室。
看到李思華,唐幹林那張似乎永遠不露聲色平靜的臉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這兩年他並不多見李思華,忙著全球佈局,經常好幾個月,才來向李思華彙報一次最新的進展,有的時候,是向政治局常委會彙報。
他現在是中國對外情報和行動局的局長,這個局,被美國等西方情報機構稱之為cfia,是“中國、對外、情報、行動”這四個詞英文的首字母拼合,已經被西方列為全球幾大情報機構之一,在他們看來,fia無疑就是中國的克格勃。
其實並不是,因為在中國,內部安全與外部情報,一直是兩條線。內部安全和反間諜由李克隆負責,而對外情報和行動,則一直由唐幹林負責,經過長達十五年的發展,現在cfia在全球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情報網路,以及若幹精銳的海外行動小組下屬特勤局)。
實際上,中國的這種格局,更類似未來的美國情報組織,cia主要對外,而fbi主要對內。同時,軍隊的情報系統則是獨立的,由總參下屬部門執行。
唐幹林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中國國家情報總監,領導著國家情報分析中心。這個職位並不意味著他是中國最高的情報負責人,實際上沒有人允許有權力,掌握所有情報部門。情報總監是一個協調性職位,從各個部門獲得情況,然後在分析中心進行全面分析,同時,這個職位在必要的時候,協調組織各個情報部門,統一力量行動。
見到唐幹林幹,李思華很高興。這些年來,唐幹林無疑一直是她最信任的人之一,協助她處理了無數的難題。
在李思華關心地詢問了唐幹林家庭和孩子的情況後,談話逐漸步入了正題,即cfia在未來數年的戰略規劃。
唐幹林彙報說:“按照中央指示。在未來五年,我們將著重發展科技情報、企業情報、金融情報、革命區情報和中東情報這幾個方面的網路,提高情報質量。”<101nove.fia並不注重發展所謂的“超級間諜”,而是注重發展情報網路,形成對基礎情報的全面掌控。
科技情報指的是當代幾大重要新興産業的科技情報,最重要的就是電子資訊産業。
中國在1945年研製成功世界第一臺電晶體電腦後,並沒有向全世界公佈,所以一直到現在,各國都以為美國在1945年研製成功的電子管電腦,是世界的第一臺電腦,殊不知中國在去年已經研發成功了初步的積體電路,現在的中國計算機,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第二代計算機系統。
目前中國已經嘗試將電腦應用於軍事、科研等領域,但顯然還無法大規模推廣。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和吸收美國為主的相關科技情報,還是很重要的,短期的技術領先並不算什麼。
李思華不是技術專家,在研製計算機時,她也只提供了邏輯閘、積體電路、電晶體計算器、二進位制、程式設計功能、程式儲存體系結構這幾個概念,對於以電腦為主的電子資訊産業的後繼發展,她無能為力,需要依靠中國科學家們的努力,而海外情報,也應該為此添磚加瓦。
至於李思華期望的微型計算機系統,估計沒有個再十年,是看不到的,積體電路等科技的成熟度還差得太遠。新時空新中國的晶片和其它相關科技,雖然並不太落後於此時的美國,但離開科技實用也還差得遠。
另外,電子資訊科技中的通訊技術,則是另一個情報獲取的重點。計算機加通訊,其實就是未來網路社會的基礎。
其它重點,還包括生物醫藥和材料科技。有些重要的科技,例如燃氣動力系統和各類機械車床,其實新中國掌握的基礎還不錯,只不過這類科技,需要長期的實驗資料積累,不斷改進,不是獲得一次情報就可以的,所以不可能作為情報重點。發動機這種每隔幾年或十年就是完全複雜更新的一代,原來的必然落後,關是靠情報是不行的,需要自身的科研力量逐步趕上。
而企業情報,其實是“巨頭追蹤”,李思華早就向唐幹林提供了一張表格,涵蓋了她所知的會在二戰後崛起的西方科技巨頭,以美國為首,但也包括一些歐洲尤其是德國和英國的巨頭。在這方面,不急於取得什麼科技成果,而是在內部收買能夠接觸到他們科技的人員,扶助他們在內部晉升,從而在未來源源不斷地取得他們科技發展的關鍵情報,又不引人注目。
金融情報,則是利於新中國進行李思華熟悉的當年金融運作的情報。大的金融事件,李思華當然瞭解,例如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導致黃金相對美元飆漲、例如兩次中東石油危機等,但很多較小的事件,她也沒那個記憶。需要情報機構的補充。
革命區情報,則是指中國重點推行世界革命的地區,例如印度次大陸,cfia就應該將其滲透得像一個篩子,獲得國大黨的詳細情報。在非洲,也要逐步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中東情報,自然是因為這裡是未來數十年國際風雲際會的地方,
圍繞著石油這種最重要的能源,美國西方、蘇聯和各種穆斯林勢力,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幕的攻防。
整個框架實際上是李思華要求的,唐幹林來彙報的,則是具體的執行計劃和細節規劃。
中國對外情報機構的獲取情報目標,與此時的蘇聯有著巨大的差異。蘇聯重視的,當然是政治和軍事情報,其次是軍工科技情報,都是最困難的,需要“超級間諜”,而他們也有這個條件,對於西方而言,單單是大蕭條期間,就為蘇聯提供了發展間諜的沃土。
而且那個年代,有非常多的西方左派知識分子,同情或者崇拜蘇聯,例如後來著名的蘇聯間諜菲爾比,畢業於劍橋三一學院,還有英國王族的血統,照樣被所吸引,成為最成功的蘇聯間諜之一,他甚至坐上了英國秘密情報局第九處蘇聯處處長的職務,全權負責捉拿蘇聯間諜,一個蘇聯的克格勃擔任英國秘密情報局蘇聯情報處處長,這在歷史上也是第1次,成為冷戰間諜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
中國沒有蘇聯的條件,不是白人種族,遠東這個遙遠的地方,對當時的美英知識分子毫無影響,除了用錢收買,幾乎不可能靠意識形態來影響和發展間諜。更何況,未來二三十年,正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發達國家的人們,很難相信社會主義的體制會勝過他們“美好的生活”。
當然中國也不需要,李思華對於這幾十年美歐的政治和軍事上的主要發展脈絡清楚得如同掌上觀紋,無需在這些方面耗費情報資源。
<101nove.fia的目標更多的是西方科技和産業,使用的方法則是長期發展,逐漸嵌入,細水長流,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談話中,李思華想起了原時空1968年主動向克格勃送上門的美國海軍少尉沃克,此人將其它3名家人發展為蘇聯間諜,形成了一個海軍家庭間諜網。
他曾經是美國核潛艇部隊的密碼通訊人員,少校軍銜,受過系統的反潛作戰和通訊訓練,瞭解許多美國海軍核潛艇基地及反潛作戰方面的高階機密。17年的間諜生涯中,他向蘇聯提供了美國海軍全套的密碼系統,以及全套水文資料,甚至包括美國海軍司令部與各個航空母艦的所有金鑰表。使得這17年美國海軍的幾乎所有行動,對於蘇聯變成了單向透明。最後如果不是沃克的前妻舉報,這個4人組成的家庭情報網,應該還能為蘇聯服務很多年。
從這裡得到啟發,她提示唐幹林,應該盡量尋找一些低職位的西方軍官,主要是貪錢的那種技術軍官,例如通訊和研發領域的。他們現在可能還接觸不到什麼機密,敏感度很低,不會引起對方情報機構的關注,但是未來就不一定了,可以花小錢先養一養,也許未來會為我們做出很大貢獻也不一定。
對李思華而言,五十年代的情報,除了少數關鍵的科技之外,其實對中國沒有什麼大用。所以應該一切著眼於長遠,而不是急功近利,想著很快就有什麼大的突破。
她把這重考慮對唐幹林詳細說明瞭,要求cfia需要部署的,不僅是一張“暗網”,更必須是一張“深網”,不露聲色地吸納一點一滴的情報和資訊。<101nove.fia的全球佈局,在默默地進一步完善,一個以發展十年後重要間諜為目標的行動,以美國和英國為重點,開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