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斯大林訪華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斯大林訪華的要求立即得到了中國的回應,和李思華以聯合署名的名義,簡單地回複了“熱烈歡迎!”4個字,並指示周恩來和外交部長李玉振,立即與莫洛托夫對接,安排好斯大林訪華的一切事宜,並商定好行程。

就在中蘇雙方準備斯大林訪華的這一段時間,美國和西方推進冷戰的準備工作非常迅速。

新時空1948年11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舉行會議,決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佔領當局於1949年1月宣佈在西佔區實行“ 幣制改革”,發行所謂“b”記馬克,在西佔區流通。蘇聯立即爭鋒相對,全面封鎖西佔區與柏林西管區之間的水陸交通,並宣佈在東佔區和大柏林區發行新貨幣,由此形成了戰後第一次的美蘇冷戰——柏林危機。美軍只得出動大批運輸機向柏林西佔區運送物資。

就在斯大林4月訪華前,1949年3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正式成立。蘇聯則在4月7日即斯大林訪華的前一天,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至此,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而幾乎在同期,3月17日,美國馬歇爾計劃正式獲得國會批準並實施,蘇聯很快制定了與馬歇爾計劃相似的莫洛托夫計劃,來援助東歐經濟。

等到斯大林5月回國後沒有幾個月,到新時空1949年10月下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這個西方軍事聯盟就將建立,而只一個多月後,12月份,蘇聯針對性的華沙公約組織華約)軍事聯盟成立。兩大對峙的軍事集團,終於成型,冷戰全面展開!

只有中國安之若泰,只是在兩大軍事聯盟成立後,又進行了一次核武器試射,這一次,是射程超過1700公裡的東風3型彈道導彈,這種彈道導彈,終於可以被稱為“中程”了,仍然是世界領先,昭告全球,亞洲的大國,獨立地屹立於東方!方

1949年4月8日,斯大林終於抵達華京,開始了他對新中國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訪問,這也是斯大林作為蘇聯國家領袖,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主動出訪外國不算德黑蘭會議的話)。與的喜好一樣,斯大林也不喜歡坐飛機,他也是乘坐專列,一路火車來到中國。

中國給予了斯大林最高的禮遇。

和李思華親自到華京火車站接車。在車站讓斯大林檢閱了中國三軍儀仗隊,並奏響禮炮21響。在斯大林專車到國賓館的路上,摩托車開道,而道路的兩側,有超過十萬人民,手持中蘇兩國國旗歡迎斯大林的到訪。橫幅錦旗和彩燈,掛滿了經過的各條道路。

在斯大林下午在賓館稍事休息後,中方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晚宴,全體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在酒宴現場站成了一排,歡迎斯大林及蘇聯代表團的到來。總之,中國給足了斯大林的面子,也讓其它的蘇聯來賓包括莫洛托夫,非常滿意。

與斯大林,上次在莫斯科和雅爾塔已經熟悉了,而斯大林與李思華則是第一次見面,兩人都對對方非常關注。

李思華注意到,斯大林看上去貌不驚人,蘇聯大使館提供的在中國廣泛使用的斯大林畫像,與她現在實際見到的本人相比,其實出入蠻大的。真實的斯大林有點矮胖,肯定比的身高低一截,頭發略帶紅色,臉上有些麻子,右手明顯地比左手小,他總是藏著右手。

不過這一點也沒有改變李思華對他的看法。他並不是個普通人,神色泰然自若,自然地有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氣質,總是非常平靜,似乎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斯大林對李思華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第一次見到這個清秀的中年女子,他就注意到她非常有軍人風範,應該平時都有堅持身體鍛煉。雖然知道她已經是43歲,但身材仍然如同青年,挺拔秀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一對眼睛,非常銳利,目光如炬,似乎能看透別人的心魄,這讓他想到了資料裡提及的此女早年“桀驁不馴、決不妥協、強勢無比”的性格,內心感嘆,如果不是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如何能以女子之身,成為中隊的締造者和中國的兩位領袖之一?

晚宴後,和李思華請斯大林早點休息,明天再進入正題的討論。

斯大林卻沒能很早地休息,晚上他一直在思考談判的課題。中國人的待遇當然讓他滿意,但他哪裡是在乎這個的人?只是從中國給予他的最高禮遇,就幾乎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中國對他的出訪非常重視,他們也對改善中蘇關系非常有期待,這就好,雙方有著共同的心態和趨向,談判就易於取得成果,這使得他有些高興。

、李思華與斯大林的談判持續了十幾天,中間偶爾中斷,邀請斯大林在華京附近參觀訪問,實際上就是談得緊張了,大家就緩和一下氣氛。不過斯大林也由此見識了中國的“新農村”體系建設發展,包括鄉寨、五通五建、民兵組織、流動民兵等,當然也包括一些城市和工業的內容,尤其是四流工程。不過斯大林最感興趣的還是農村系統,中國現在的模式與蘇聯的集體農莊差別很大,

看上去都是合作社和公有制為主,但中國市場化的成分非常高,農業多元化的成果也豐碩,這也反過去讓他思考蘇聯模式的合理性。

斯大林認可有些地方做得比蘇聯要好,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有些策略,中國能用,蘇聯未必能用,尤其在犧牲了2700萬最優秀的一代社會主義青年之後,現在蘇聯人才奇缺,很多不合格的人,也只能提拔上來頂著,像中國這樣注重流動性和規模性的傾向,蘇聯就不能做。不過還是有很多可參考的地方,他決定回國後組織幾個小組,來中國做一些體制研究,供蘇共參考。

從參觀中他也認知到,中國的人均收入還比較低,但這是人口規模太大造成的歷史問題,中國在工業化和農業多元化上取得的成果,卻不比蘇聯差。讓他比較羨慕的,是中國的民生工業的蓬勃發展,雖然他對於允許私有制不以為然,這分散了國家的可用資源。在他看來,中國有著豐厚的人力資源,資本的情況也不錯,而且利用二戰統一了整個東亞,在其周邊附近沒有帝國主義的沉重壓力,因此才能輕重工業同步發展。相反蘇聯的人口規模太小,在歐洲直接面對帝國主義的軍事和意識形態威脅,國家在戰略上因此必須集中到最重要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上,在這個基礎打好之後,才能帶動蘇聯輕工業和民生工業的發展。

經過十幾天的談判,雙方簽署了《中蘇友好合作條約》,有些條款是公開的,但大多數是秘密的,屬於《密約》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社會主義大國,中蘇雙方的關系應該友好合作。在兩國邊境,進一步縮減各自駐軍到40萬人及以下的水平,建立邊境問題磋商機制,實行定期邊境問題軍長級協調,避免兩國的邊境摩擦。

二、從東到西,在赤塔州、伊爾庫茨克州,一直到阿爾泰和哈薩克的中蘇邊境上,擇地開放雙邊貿易的10個口岸,進行全方位的貿易合作。雙方將因此而設立多個對對方國家專營的進出口公司,各自分別解決口岸到各自國內的交通和倉儲物流條件。

三、為了合作貿易,雙方採取“貨幣互換”的貿易方式。暫時約定按照盧布:人民幣為3:1的彙率此時盧布對美元官方彙率大約是4:1,但非貿易彙率和黑市彙率幾乎都在10:1左右,中蘇達成的協議其實是按盧布對美元7.5:1計算的,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此時仍在2.5:1附近。),中國向蘇聯提供100億人民幣,而蘇聯向中國提供300億盧布,作為雙方企業貿易的貨幣基礎。未來將根據貿易的發展而不斷調整。

四、全面實現雙邊關系正常化,允許民間交流往來,雙邊開放留學、雙方各自部分地區旅遊、新聞和媒體互駐、蘇聯州級與中國省級的經貿自主交流往來、兩國在醫藥衛生、農業科技等方面的科學交流探討等。

而密約部分則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