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中美競爭的準備和蘇聯康複

1947年2月,春節之前的最後一次政治局常委會議。

李思華彙報了對印度鬥爭的相關準備工作,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山南三國社會主義國家獨立戰爭、大山南公路的修築情況等最新進展。

周恩來和朱德聽得牙酸,脊背似乎都在絲絲地冒涼氣,太陰險了!李總理為未來的印度,埋下了多少地雷,挖了多少坑?不能不為印度悲哀,給他們二十年,要是他們能讓北方平靜下來,就算他們有天大的本事了。更大的可能,是永遠陷在北方的紛爭中,單單一個巴基斯坦,印度恐怕一百年都搞不定。

哈哈大笑,又對周恩來搖頭嘆息:“未來你們外交部可有得忙了,印度的北方,恐怕永遠都是國際的熱點地區。那個海得拉巴在印度南方,恐怕印度南部,也要亂一段時間。”

周恩來苦笑著點點頭,李思華這麼一安排,印度恐怕是構不成對中國的影響了。不過未來全球都會知道,中國是印度北方這些國家背後的“大黑手”,每一次事件,外交部可有得忙了,不過,這主要是對李玉振他們的考驗。

今天真正的重點議題,是對中美競爭的前瞻,以及對蘇聯戰後康複情況的研究,從而決定新中國自己的策略。

李思華現在是中央對美國關系的主導者,因為她最熟悉美國,瞭解美國人的性格和習慣。所以第一個問題,是由李思華來做的報告。

李思華首先做了一個預測,就是大機率澳洲的戰爭,會在1948年結束,其實本來應該今年就能結束的,但不能低估日本人的忍耐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大分水嶺本來就是一個陷阱,日本陷進去以後,從1945年打到1947年這三年時間,除了食物仍然可以維持以外,李思華不認為他們的其它戰略戰資源,包括金屬、油料和軍工化工原料,還會剩下多少。其戰爭的潛力,正在逐漸枯竭中。

美國人不可能放棄澳洲,這兩年多以來,日本人進行了多次反擊,屢屢突破美國人在大分水嶺兩側的“城牆”防禦,美國人損失也很慘重,到現在為止損失的兵員超過了40萬人澳新軍隊也死了幾萬人),已經超過了美國二戰在歐洲戰場的損失大約30萬人左右)。這讓美國人咬牙切齒,恨透了日本人。整個二戰,美國人吃虧最大的,就是在澳洲了。

所以美國人在拼命發展原子彈,根據最新的情報,美國人生産原子彈的工藝已經大幅改進,成本大幅下降,所以美國人近期開始加速原子彈的生産,預計到1948年年中,其擁有的原子彈總數,可以突破100枚,足以組織一次對大分水嶺“新日本”的全面核打擊。

而透過這兩年多,美國在慘重犧牲的情況下,也應該對所謂“新日本”的重點目標摸得比較清楚,日本人當然一直在深挖洞,但是很多生産和活動,是必須在地面的,這逃不過美國的反複偵察。

因此未來這一次核打擊的殺傷性,會是空前的。李思華認為,所謂新日本,大機率會就此投降,因為他們沒有選擇了,在這一次核打擊後,日本人會明白,如果他們不投降,美國人會有更大規模的核打擊,如果下一次是1000枚怎麼辦?

所以中國需要做好美國終於可以在1948年下半年,結束澳洲戰爭的準備。在結束戰爭後,很快美國就會將注意力,轉向鞏固和發展它的全球霸權,而蘇聯當然是第一位的敵人,中國也肯定是其第二位的敵人,全方位大國博弈的展開,勢在必行。

美國戰後短期的地緣戰略重點,第一肯定是複興歐洲,透過讓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複興,在這個過程中深刻滲透美國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並整合他們,使這些歐洲國家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一線國家。美國擅長於利用“盟友”來消耗敵國的實力,自己則躲在背後操縱,中西歐就是他們很好的棋子。李思華不好直接說馬歇爾計劃,只能是這樣曲線地分析。

第二肯定是中東包括北非,主要原因是石油,在二戰後,石油已經成為毫無疑問的人類第一重要的能源,掌控石油的戰略意義,全世界的強國都很清楚。中東本來是英國人的地盤,但美國人必然壓迫英國,不斷讓它將在中東的殖民影響,轉移美國。

美國透過掛鈎黃金形成的美元霸權,透過1945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獲得了西方的確認。不過美元並沒有能力一直維持其與黃金的比價,未來肯定會放棄錨定黃金,而新的錨定物,沒有比石油更有效的,如果能讓全球都只能用美元才能買到石油,那麼沒有黃金,美元也能保持其霸權地位。

其次才是南美等世界三強之外的中間地帶,非洲恐怕是排在最後的,此所以我們重點定位非洲革命,因為那裡必然是西方在全球的實力薄弱之處。

戰後的美國會如何對待新中國呢?

他們對中國的態度,將取決於與蘇聯鬥爭的烈度,以及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蘇聯正在康複中,內部的工業、人口和城市,雖然恢複得很快,但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時間,也就是從1946年中到1951年,是其恢複的第一階段差不多一個五年計

劃的時間),而到1955年以前,只要斯大林還在,基本上還屬於蘇聯防禦性的時代。

如果蘇聯高速恢複了,必然恢複進攻性,在1955年或以後,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對抗烈度必然升級,中國就可以減輕壓力。

所以中國面臨美國壓力最大的時間,恐怕是從1950到1960年,大約10年左右的時間內。

在這段時間,美國必然採用各種引誘或壓迫的手段,逼迫中國加入美國的圈層,例如使用美元貿易,參與美國的國際經濟結算,甚至共同對抗蘇聯等。否則就是科技和經濟制裁。

但是美國缺乏影響新中國的地緣手段,中國已經統一了東亞大陸,而且已經“安排”了印度。美國的地緣支點,最近的只有菲律賓,這將讓他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的海軍優勢,在我們核導彈的威懾下,又有空軍和常規對海導彈部隊的威懾下,在我們的近海並沒有什麼大用。

對我們的威懾,主要將來自經濟。第一就是中東石油,但恐怕美國在1955年以前,沒有那麼快就能掌控,還需要透過英國等合力,這很複雜,對我們的威懾是有限的,我們現在對中東石油的需求,也還沒有那麼迫切。

第二就是與西方的貿易。但我們是內迴圈國家,這種威懾也是有限的。何況貿易是雙向的,封鎖我們,也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我們的大市場。

至於科技,必然對我們管控,從西方獲得新的科技,除了透過情報戰線外別無它法,不用為此而顧忌美國。

美國對我們的最大威脅,其實還是思想上的,他們必然透過文化侵略等方式,來影響我們的民意、輿論,所謂的不戰而勝。

所以李思華最後認為,還是需要堅持我們最早的決策,開放沿海一些地方作為自由貿易區,以此暫時維持與美國短期的關系,就可以了,無需做出進一步的讓步。我們的目標,只是不要去替代蘇聯,成為西方的第一敵人,從而贏得充分的發展時間。

在李思華報告後,指出:“中國社會還有一些人,他們對美國存著幻想。他們容易被美國帝國主義分子的某些甜言蜜語所欺騙,似乎不經過嚴重的長期的鬥爭,這些帝國主義分子也會和人民的中國講平等,講互利。他們的頭腦中還殘留著許多反動的即反人民的思想,但他們不是反動派,他們是人民中國的中間派,或右派。他們就是現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所說的“民主個人主義”的擁護者。艾奇遜們的欺騙做法,在中國還有一層薄薄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