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內三市,外三國

1947年1月的一天,華京國務院。

蘇琪南走進會客室,就看到了李思華微笑地走上前,他心情激動,伸開雙手,李思華微微一愣,然後微笑著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蘇琪南早已不是二十年前即1927年,她剛剛認識的那個年輕單純的熱血青年了,20年的革命生涯,十多個各種崗位和職位的地方政治、經濟和其它方面的工作歷練,早就讓他成為了一名老練、冷靜和出色的革命者。

不過隨著地位的升高,他又一直在地方工作,讓他見到李思華的機會,反而變得越來越少,所以看到李思華,他很激動,她是他革命生涯的貴人,也是一路指點他無畏前行的指路人。

蘇琪南現在是東北大區管委會的主任,負責東北大區這個“世界級大市場”的建設開發和總體管理,他和饒書時,可謂是當下全國最重要的2位地方領導人。全國只有東北大區和中南半島,設定了這樣行政上的大區域管理機構。在東部大區,只有黨組織有超越省級機構的,例如華南、華北等黨組織的分局,像陶築同志,就是華南分局的書記。

他是來向中央彙報東北大區的工作情況的,尤其是大移民的情況,經過差不多5年的大移民,東北大區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5億人,除了原來有基礎的20多個城市外,新建設的其它20多個城市,都在蓬勃發展。且由於平原為主的地理優勢,交通的建設進展很快,包括基礎的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以及水運網這四網,可以說已經是四通八達,初步具備了世界級大市場的發展基礎。

李思華仔細聽著蘇琪南的彙報,心中感嘆,琪南真的已經是一個非常出色和成熟的熟革命家了,意志堅強、思維縝密,又不乏決斷力和手腕,絕不比前世的那些著名領導人遜色。在她親自挖掘的人才中,宋長彩、蘇琪南以及姚斌這三人,可謂是最出色的政治家,在她看來,一點都不比陳雲、鄧小平他們差。

這三人各有特點。宋長彩擅長團結同志,待人有類似周恩來之風,風度儼然,對人很有感染力。處理複雜問題井井有條,縝密周到,而且非常有國際觀,自身又熱愛學習,在世界經濟和金融問題上都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大專家。姚斌在做事周到上,還要強過宋,可謂是百密而無一疏,而且主意多而正,在黨內早有“小諸葛”之稱。

蘇琪南的特點,則是大刀闊斧,做事的風格淩厲果斷,不畏艱難,不怕犯錯誤,膽子大,不過他的路子並不野,也是原則性很強的一個人。由於他做事的風格有點像李思華,在黨內有些人私下的議論中,常有人把他戲稱為“小李思華”。

聽完蘇琪南的彙報,李思華說道:

“東北大區的建設,你可不能只是向內看,一定要注意與全國經濟的接軌,還要開始向海外看,看海外的市場和資源。每個世界級的大市場真正成就,至少必須有區域性的全球化。”

蘇琪南仔細地聽著,他一直很喜歡聽李思華這樣的指點江山,可惜這樣的機會不多。

“從新中國的角度看全球,我們現在就是內三市,外三國。”

“內三市,就是國內三個超級大市場的建設。我們現在的進展,是完成了人口的級別配置,交通鐵公水空四網幹線的建設,以及通訊等其它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步進行了工業和城市發展。這確實已經構建了良好的基礎,但這些還不夠。”

“現在東北大區的進一步發展,以我之見,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是不斷建設和強化市場體系,讓投資推動消費,消費拉動投資的雙向效應得到充分發揮。第二個則是在城市建設之外,要重視縣域和鄉寨經濟的發展。”

“一五計劃完成後,全國工業和消費品短缺的現象,已經不是很明顯。而到了二五計劃後期,我們有把握能徹底解決産品短缺問題。那也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那就是不能只靠投資來拉動經濟了,必須是投資和消費的雙重拉動。創造市場和消費,其實同時就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這是新時代的新特點,是進步,也是挑戰,一定要高度重視,發展市場體系,就是為了創造一個消費拉動+投資創設的雙重有利的環境。”

“每個主官,都會注重工業和城市建設,所以這方面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縣域和鄉寨的發展,很容易被忽視,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鄉寨的建設,是農業的多元化,有過去的經驗,加上我們正在進行的五通五建新農村建設,目前的情況還好,但一定不能鬆懈。”

“比較嚴重的是縣域經濟,每個縣域大約平均是10萬人口,怎麼可以忽略呢?我們到目前為止的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産業。東部大區已經有了些很好的例子,你們可以好好學習。例如瀏陽花炮,那是手工藝傳統的現代化和産業化;例如紹興諸暨,那是找到了淡水珍珠這一個大産品,透過現代農業科技,不斷提升産量和品質;例如南寧橫州,他們居然把一朵茉莉花做成了不小的特色産業。還有濰坊昌樂的樂器、泉州惠安的雕像、蘇州虎丘的婚紗、泉州南安的石材、揚州杭集的牙刷,都很有特色,而且

産業發展迅速,在未來完全可能成為大産業,這些縣域,就是你們的榜樣。”

蘇琪南緩緩點頭,確實,東北大區的人口足夠了,市場就必須層層下沉,不僅有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鄉寨的多元化農業,還要有縣域的特色産業,包括輕工業、食品加工業或者其它。這樣的三層結構,“大市場”才名副其實,經濟才能穩定又迅速地發展,而且讓大多數人民能夠得到就業保障。

李思華繼續說道:“向外看,在英國逐漸衰敗的背景下,中美蘇那就是三國競爭。”

“美國像魏國,最強大。不過美國自身的強大,我覺得到六七十年代,無論是我們,還是蘇聯,都追得上。但是美國有一群強力的小弟,例如英國、法國和正在設立中的西德。這些國家的力量也很強,他們是一個資本主義整體。雖然有矛盾,但面對我們的時候,他們合作是主要的。”

“蘇聯和我們到底誰是吳國,誰是蜀國,恐怕大家都覺得不好說。但我覺得蘇聯還是比較像蜀國。很明顯的趨勢,他們的經濟會弱於我們,但他們在軍事上不吝於投入,在歐洲與西方鬥得很兇,這有點像蜀國六出祁山保持對魏國的戰略進攻的那個味道。但是後勁可能不繼。”

“我們呢,說是像吳國,其實也不太像。毫不客氣地說,我國的潛力是最大的,因為無論是宜居疆域的規模,還是人口的規模,都是遠遠超過美國和蘇聯的,我們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遠遠超過美國和蘇聯,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必然是最內向的一個國家。”

“內迴圈和三大市場,都是基於我們的資源和人口稟賦而設計的。像是三大市場,很明顯,一個大市場就意味著一個超級強國,我們想搞三個。美國加上整個西方算兩個,蘇聯一個。所以我們要的,本來就是半壁天下。有了天下一半的實力,才能談得上爭取世界革命的勝利。”

“具體到東北大區,有著龐大的鯨海這個內海,向外還有著鄂霍茨克海,以及透過朝鮮、庫頁島和日本這三個支點面向的東海和太平洋。這樣的條件很好,所以在以內迴圈為主的前提下,要適當地發展外迴圈。中央決定以日本為主,輔之以朝鮮南部,建設自由貿易區,就是要做外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