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世界革命與德國人才(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42章 世界革命與德國人才
實際上,關於“大博弈工程”的進攻路線,即李思華沒有多說的世界革命,近期她已經與有過多次爭論,這應該是1935年兩人合作以來,彼此分歧最大的一件事情。
認為,新時空中國的力量,遠非原時空可比,因此我們對於推動世界革命,應該具有更大的積極性,社會主義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有輸出和推動革命,才能動搖資本主義的根基。
進一步指出,利用戰後反殖民和世界民族自治自立的浪潮,是很好地輸出革命的時機。新中國應該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號召亞非拉落後國家進行革命,走“廣大農村”包圍“世界城市”的道路。
認為,從李思華描述的前世歷史來看,未來美國和西方用隱蔽的方法,透過在社會主義國家內,尋找資産階級代理人的方式,來推翻無産階級的統治;而國內的資産階級為了複闢資本主義,必然會與國外帝國主義結合起來。帝國主義的戰爭本性是不會變的,對付戰爭,只能透過列寧認定的革命制止戰爭的辦法,和平共處的政策,只是社會主義國家實力孱弱時的一種權宜之策,而不是長期的政策。
當然,任何國家的革命,都必須是馬列主義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世界革命的任務,還得由當地人民自己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式加以完成。
李思華同意關於世界革命的總體思路,尤其是以亞非拉“中間地帶”為突破口的思路,她的重點就想放在非洲。
不過她不同意的是,將中國很快推上所謂“世界革命中心”,主導世界革命的位置。她認為從前世的經驗看,這樣的作為,不過是讓中國在全球變成了一個“孤立、憤怒的革命者形象”,其實除了各國少數的激進派別,響應者寥寥無幾。而且會讓中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敵人敵,不利於國家在近期的發展。
究其根本,主要是兩點,一是所謂的反殖民反帝運動,大多數本質上是各國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發起的,他們也是當地的剝削食利階層,並沒有徹底革命的精神,說白了,就是拿著社會主義和當反對西方的旗幟,一旦他們獨立了,往往又會重新傾向於西方資本主義體制,這是階級性決定的,也是西方強大的經濟力量影響的。在她看來,支援這樣的“革命”並沒有大的意義。
二是世界革命,其實首先必須證明自身的體制,更能給人民帶來生活的改善和物質滿足,精神不能代替一切。前世冷戰,蘇聯耗費了大量資源在支援各國革命上,但反而沒有解決好自己國民的物質生活,對比西方由於資本家在與社會主義競爭中不得不向民眾讓利,從而讓民間消費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而言,蘇聯模式越到後來,越是缺乏吸引力。
因此李思華的建議是:
第一,我們應該躲在蘇聯的背後,先不去和他們爭奪這個所謂“世界革命中心”的位置,按照前世的經驗,蘇聯會使用大量資源,主動出擊南美、中東等地域,我們要是同時去了,還和他們構成競爭,沒有太大意義。
第二,我們需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在二五計劃後,再逐步推進世界革命。那個時候本身她預計與美國的矛盾,會逐漸暴露,國家關系尖銳化了,自然就沒有太多顧忌了。
第三,我們要有所選擇,建議將重心放在非洲,以及斯裡蘭卡這樣的過渡地域。而不是中東這樣的焦點。中東因為石油的關系,是美國、蘇聯乃至英國全力以赴的地域,在我國的海軍強大前,在這裡難以有所作為,而且這些地方,宗教情緒非常強烈,並不利於社會主義思想的推廣。
第四、我們推動的世界革命,不應該把重心放在蘇聯那樣利用當地的反美和反殖民上層建築上,而應該堅持底層人民革命的路線。培養底層人民的政治組織、軍隊組織,建立農村根據地,紮紮實實,徹底革命,而不是把那些國家的反對力量都拉攏。
兩人進行了多輪多次的激烈爭論,在李思華詳細分析了目前推動這樣的世界革命,會對國家處於關鍵期的經濟發展産生的不利影響後,最後接受了李思華的意見,不過他還是很有遺憾。
李思華當然理解的心態,今年已經是53周歲了,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革命者的有效生命,歲月已經不多了,所以希望更快地推動世界的發展。不過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也急,可是前世的經驗告訴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就發動這樣的世界革命,勢必帶來巨大的損失,長期影響國家的發展。
資本主義的力量,尤其是美國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人類體制,現在還有強大的生命力,並沒有完全到它的和墮落期,實際上按照前世的經驗,美國正在進入為期二十多年的黃金時代,所以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強大對手,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
她向表示,她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要證明它相對於美國資本主義體制的優越性,有了這個,世界革命才是事半功倍。否則,很難讓世界人民相信,如果他們像中國一樣推行社會主
義革命,會讓他們的國家民族,得到良好的結果,那麼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我們都還不能讓自己的國民確認,自己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優越於美歐資本主義道路的,那我們談世界革命,其實是心虛的。
在近期連續的思考後,也向李思華承認,他的心態過於焦急。他準備到全國去走走,對各地城鄉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考察,趁此機會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許,支援世界革命,有著其它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現在馬上的軍事和資源支援。
當時李思華勸說:“您可以先做思想輸出啊。比如非洲與我們國家很不一樣,他們過去是農奴制,甚至是原始社會,被西方殖民者壓迫後,被迫被動地進入了現代,這樣的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一定與我國有著相同但又很不同的路徑,或許您可以研究這樣的專題,為他們創立區別於我國的非洲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對於李思華這個建議是真的動心了,他組織了一個“非洲革命研究小組”,蒐集了很多非洲的相關資料,準備在全國考察結束後,就開始研究非洲各地社會的特點,思考如何在這樣比較落後的社會中,推動革命的思想理論。他知道,非洲社會是非常不同於我國的,有些社會,連國家的觀念都沒有,甚至連剝削食利階層,都沒有形成,原始狩獵,哪來的什麼階層剝削?非洲人被剝削,重點是西方殖民者,這是與我國很不同的革命基礎。
李思華則對的革命精神非常欽佩。他已經53歲了,作為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締造者,他完全可以在這樣崇高的地位上終老。但是是真正的信仰者,深信到目前為止的革命成果,不過是革命的中途而已,一定要將革命推向全世界,解放全人類。生命不止、革命之火不歇。
所以對她而言,誰是榜樣?就是榜樣。對於革命者而言,人生就應該是這樣永不停歇的奮鬥。
進入1945年底,德國的崩潰,開始表現得非常明顯。
1945年7月,盟軍終於成功登陸法國,他們同時在加萊和諾曼底登陸,美國集中了超大規模的戰略空軍,對這兩地的德國守軍進行狂轟濫炸,終於使得盟軍在血戰之後,得以成功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那以後,德軍就每況愈下。
1945年7月,盟軍佔領羅馬,德國失去了義大利這個盟友。雖然義大利在軍事上一直表現得非常拙劣,但終究為德國分解了一些壓力。現在,所有的軍事壓力,都全部集中到了德國身上。
9月15日,盟軍登陸法國南部,德軍在法國的防禦,已經變得千瘡百孔。
10月7日,盟軍佔領巴黎!
失去了巴黎,代表德軍在西歐的佔領接近崩潰,而此時東歐防線也開始動搖,德軍準備進入本土防禦的時代。在這個階段,實際上很多德軍將領和官員,已經認知到了德國最終必然失敗的命運。
10月12日,柏林郊區的一處鄉村別墅前,金武怠走過寂靜的鄉野,田野裡空蕩蕩的,已經有點初秋的蕭瑟。遠處傳來馬匹的嘶鳴,附近應該是有個馬場。
他剛剛走動別墅的門口,兩名侍衛將他攔住,他輕輕地說了一聲:“我是漢斯金,與繆勒先生約好了的。”一名侍衛進去通報,而另一名侍衛搜了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