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大博弈系統工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41章 大博弈系統工程
錢學森注視著會場邊上的橫幅——“國家大博弈系統工程座談會”的標題,心裡有著納悶和不解。
他當然知道系統工程的含義,1940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在研究電話自動交換機時,意識到不能只注意電話機和交換臺裝置的研發,還必須考慮通訊網路的總體,不是單體的裝置,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系統工程”這個科技名詞由此而生。當時貝爾實驗室提出,科技研製工作,應該分為規劃、研究、開發、應用和通用工程五個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排隊論,推動了電話事業的高速發展,在那以後,系統工程思想開始蓬勃發展,在科技和工程的各個領域廣泛使用。
實際上,他參與並領導的導彈和核彈這“兩彈工程”,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運用了大量有關的理論。他也知道,工業管理中從“泰勒制”開始,也對系統工程方法進行了廣泛的應用,透過合理工序、時序等,提升工業生産效率和質量。
錢學森本身對於系統工程造詣極深,他也是國內科學界和工程界推廣系統工程方法的主要推手。不過此前這方面的推廣主要侷限在科技和工程專案。但中央現在規劃的這個“大博弈”,是什麼方向呢?看起來就不太像熟悉的領域。
系統工程的意義不難理解。用軍事來說明是最簡單的,系統一定勝過單兵,但系統的效率如何達到最高?那就需要有效的組織、管理和運維。如何有效組織、管理和運維,就是系統工程研究的物件,因為不像單兵,系統自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考慮到多個維度。
讓錢學森奇怪的,自然是“大博弈”這個提法,中央自然不會是討論數學上的博弈論,那麼所謂的“大博弈”是指什麼呢?
錢學森沒有想錯,這一次會議討論的,當然不是科技工程領域,而是一個全社會的大工程,是新中國參與參全球博弈,在總體和平條件下的進攻與防禦體系。
這個系統工程是李思華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來的。她的思路是,各大強國,包括美國、蘇聯和英國,都可能在最近5年之內擁有原子彈乃至核導彈,這意味著前世的“核威懾”同樣在這個新時空形成。
核威懾帶來的,自然是大國之間的總體和平,所以鬥爭的焦點,除了邊緣地區的代理人戰爭之外,重要的就是“和平條件下的冷戰”,冷戰自然區別於熱戰,過去的軍事經驗,不一定能用於冷戰,需要一套全新的冷戰體系,來保護新中國的利益。
隨著時代的進步,戰略規劃不能只是傳統的方式,要應用嶄新的科技,冷戰系統自然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一次的動員會,就是要將戰略規劃以及執行,用系統工程方法統合起來,使之更有效率、更有能力。
李思華微笑著走入會場,她與與會的高階領導和科學家們逐一握手。坐下後開始了她的說明。她先介紹了大博弈的背景,與會的同志們都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要建立新中國的“冷戰系統”了,這無疑是最高等級的國策頂層設計。錢學森想了想,冷戰可不就是一場大博弈嗎?這個詞用得很貼切。
李思華開始了對她思路的闡述:
“同志們,1945年馬上就要結束,而1946年大機率是二戰結束的年份。人類社會,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際,都將在核威懾下條件下進行大博弈,而大博弈的成敗,其實與二戰這樣的世界大戰無異,將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失敗者,必然成為勝利者的附庸,甚至國家都不複存在,因此,看似冷戰是和平的,其實質的殘酷程度,並不亞於真正的熱戰。”
同志們的神色都很嚴肅,他們完全理解李總理的言下之意,以為和平了就可以放馬南山享受生活?老百姓可以如此,但革命者只能是繼續負重前行,承擔民族和革命的重負。
李思華繼續說道:“我國利用二戰,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會的。預計1945年的gdp,我們將達到11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50。美國1945年gdp是2100億美元,蘇聯雖然是用工農業總産值來衡量國民經濟,但大概可以估計是600多億美元,不過主要是因為蘇聯受到了嚴重的戰爭傷害,戰後蘇聯的恢複會很快,預計也會達到美國gdp的一半左右。”
“所以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新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而且蘇聯在總量上已經不可能追上我們,這是大家動員起來的工業人口規模,彼此相差懸殊的緣故。”
李思華說道這裡,大家都熱烈地鼓掌,過去的幾年,國家的成就,大家都有目共睹。
“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們已經成長到這樣的程度,那就不可能有什麼韜光養晦,或者開個玩笑叫猥瑣發育。我們必須直接面對美國和蘇聯的競爭和壓力,與他們逐漸開啟一場歷史上空前的長期大博弈。”
“大博弈到底是博弈什麼?當然有進攻,也有防禦。我們的主導思想是提出的持久戰,先相持、再反攻。”
“所謂的進攻,當然就是世界革命,逐步將我黨我國的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經驗教訓,傳播
到全世界,支援全球底層人民的革命訴求,推動全球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當然,目前進攻這方面的總體思想,還在醞釀,今天我們不談進攻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談如何防禦。”
“至少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內,防禦重於進攻。因為我們需要時間來發展自己。如果我們的人民生活和平均經濟實力長期落後與歐美,我們的世界革命也就缺乏說服力。之所以防禦在前,進攻在後,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構築防禦的系統呢?我們認為,需要有軟硬兩手,有硬體的系統和軟體的系統。”
“硬體的系統很好理解,那就是軍事、經濟和科技。軍事保證國家安全,例如原子彈和核導彈必須不斷發展,我們要爭取盡快形成洲際核導彈的實力,先是從我國陸地上可以核打擊美國或者蘇聯的任何重要地域;然後是空中核打擊和潛艇核打擊,都能實現這個目標,這是核武器的三位一體。其它還要保持強大的空軍以及建設強大的海軍,非核常規戰爭仍然是主要的現實戰爭模式。”
“經濟和科技相輔相成,就是提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們提出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經濟,國民經濟的總量規模大了,科技水平高了,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我們內部人民就有凝聚力,國家就有足夠的實力應對所有挑戰。”
“但是在發展硬體系統的同時,我們還要高度重視軟體系統的發展。西方用槍炮打不贏我們,就會用陰招來試圖腐蝕我們的人民,腐蝕我們的幹部,最根本性地腐蝕我們的思想,從而達到他們不戰而勝的目的。而當下完全可以說,非常多的幹部和群眾,對於這方面仍然茫然不知,完全缺乏警惕性。因此,這就是大博弈當前的工作重點——我們要建立一個以西方為主要對手的博弈軟體體系,這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戰爭。”
“具體內容是什麼呢?未來西方一定會用一切的載體來向我們輸出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並貶低和弱化我們自己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可以使用的載體幾乎是無限的。”
“隨便舉例一下,西方可以透過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建築、美術、音樂、考古、雕塑、泛藝術、電影、電視、廣告、教育、出版、媒體、收買輿論等多種載體,向我們傳播有毒的思想,試圖主宰我們人民的思想。”
聽到這裡,大家有點目瞪口呆,那不是隨便什麼形式,都可能被西方用來侵蝕我們?有些人不太相信,覺得李總理把事情看得太嚴肅了。
李思華冷冷一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