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日本沉沒與新中國大一統(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40章 日本沉沒與新中國大一統
8月20日的上午,裕仁再次召開了日本禦前會議,日本幾乎所有的政府大臣和軍部的大將們,全體都出席了這一次會議,他們知道,決定日本命運的時刻到了。
裕仁先詢問了各大臣有何想法,陸相阿南惟幾強硬的主張:為“民族而戰”。海相米內光政則主張:“速行交涉,挽救日本”。陸軍將領基本均主張:“2000萬玉碎,死裡求生。”而外相東鄉茂德認為:“應隱忍自重,立即和平,以圖他日複興”。
大家都沒有提及澳洲的“新日本”,因為那是早已放出的勝負手,從法理上,日本本土已經切斷了與他們的關系,現在“新日本”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當然中國和美國不認可,那就是另一碼事。但畢竟兩邊已經說好,無論本土這裡最後是如何的結果、做出如何的決斷,都不影響新日本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決策未來。
在大臣們發言的時候,裕仁卻有點心不在焉,他在等待一個最後的訊息。很快,他看到外相東鄉茂德接到一封信函,看完後一副苦澀的臉,他內心已經知道了結果,嘆息了一聲。
侍者將東鄉手中的信函遞給裕仁,果然,蘇聯最終拒絕作為調停人,調停中日之間的戰爭。
其實蘇聯原來的熱情很高,由於失去了外東北,日本的存在,對蘇聯不再是威脅,如果能讓日本繼續存在,當然就能幫助蘇聯牽制中國,即使機率不高,但蘇聯也願意嘗試。但在原子彈事件後,斯大林完全對此失去了興趣,認為調停完全沒有任何的可能性,中國現在有如此大的優勢,吃飽了撐的要接受調停?蘇聯對中國威懾的能力,已經降到了最低。
眾位大臣面面相覷,蘇聯拒絕了調停,說明他們認為日本已經毫無價值了,必敗無疑,就連嘗試都不願意了。
場面安靜了下來,眾人都不做聲。一時間,似乎大家都變成了靜止的塑像,安靜得讓人心慌。
裕仁長長地嘆息了一聲,說道:“準備無條件投降的公告吧,聯系中國人。”
眾大臣都伏地大哭,有些陸軍將領狂熱地呼喊著喊要繼續與中國戰鬥到底,侍衛們警惕地看著他們,擔心會不會有人發瘋要行刺裕仁。
其實很多人心裡清楚,裕仁早就覺得打不下去了,很早就派人聯系中國,唯一的條件其實是他自己的生命和皇室傳承。但中國人完全拒絕了裕仁的提議,說是裕仁和所謂日本天皇家族和世系的命運,將由法律裁定,沒有說死,但肯定要嚴懲。
所以裕仁才拖到了今天,否則北海道和九州島兩島失去,日本早就沒有希望了。現在是完全沒辦法了,中國有了原子彈,再不投降,被嚴懲後活著的機會也沒有了,按照新中國領袖們的脾氣,肯定會核爆皇宮,那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石原莞爾喪魂失魄地走出了皇宮,他今天被特許進入皇宮參加會議,聆聽天皇“鶴音”,卻是這樣悲慘的一個結果。會議結束,他不發一言,站起來就走,同僚問他幹嘛那麼急?他隨意地回答了一句,日本已經沉沒了,還留下幹嘛??1
走出皇宮後,他恢複了神智,苦笑一聲,這樣也好,也許日本的普通人,因此還能活下去。至於自己,不是早有準備了嗎?
8月20日,陸軍相阿南惟幾、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航空技術部總長偎部正美等60多名將官自殺。陸軍竹下正彥、椎崎二郎等軍官試圖阻止《終戰詔書》,被很快鎮壓。
8月20日下午六時,日本民眾終於聽到了裕仁親口錄制的終戰詔書,宣佈對中國無條件投降。天皇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目中仍然是神,所以無數的日本人跪在街頭,哭泣著聆聽他們神靈的投降。
華京很快得到了訊息,中央軍委和政治局委員們彙聚一堂,大家聽著翻譯讀出的裕仁《終戰詔書》: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中國公告者也……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聽完,李思華恨恨地一拍桌子:“狗改不了吃屎,這是對侵略對戰爭認輸不認錯!還想著日本複興,做他的春秋白日夢!”
哈哈大笑:“這是日本人的本性。有什麼好生氣的?主動權操之在我,如果還能讓日本帝國主義複興,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無能了。”
李思華點點頭,心裡發狠,對於日本的上層建築,要清理得幹幹淨淨,讓你們都到地下去找你們的祖宗“發揚國體之精華”!
大家探討起了二戰結束後中國面臨的壓力,以及面對這些可能的壓力,我們需要提前做出的準備。大家都很清楚,二戰進入了末期,東方戰場,
其實就是美國何時完成澳洲攻略;而西方戰場,自從盟軍在5月第二次登陸法國後,德國已經處於明顯的頹勢,陷入了美英軍隊與蘇軍的東西夾擊之中,拖過今年,也拖不過明年,所以態勢很明顯,到明年年中左右,估計二戰會基本結束。對於中國來說,重要的就是美國和蘇聯這兩大強國,他們的實力、視線和注意力,都會開始向中國聚焦一部分,國家面臨的壓力,一定會逐步擴大。
李思華先判斷了蘇聯的情況,她認為蘇聯在二戰損失極大,例如1945年的鋼鐵産能,衰減到了最低只有年産1200多萬噸,而新中國1945年將突破6000萬噸,僅次於美國的7230萬噸。
其它包括發電量、煤炭産量也一樣,我們都已經追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遠遠超過了蘇聯,整體上,二戰後我們才是第二大工業國,而不是蘇聯。雖然蘇聯的石油産量2億噸)仍然高於我們,但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弱項,而且1945年我們的石油産量也突破了1億噸,至少趕上了英國,對于軍事力量的影響並不大。
蘇聯戰後雖然可以掠奪德國的工業來補強自己,但其人力資源的損失,則根本不是短期能夠彌補的。因此她判斷蘇聯至少需要年的時間來恢複。東北大區包括外蒙面臨的蘇軍軍事壓力,會到1955年前後,才會放大。
因此在對蘇方向,從時間來看是“前輕後重”。蘇聯是軍事和重工導向的,一旦恢複,那種對軍事無限制追求強大的精神和行動,一定會造成對我國北方的巨大壓力。畢竟蘇聯的資源太豐富了,而且其控制的人口規模,在二戰後也會是非常可觀的。
贊同李思華對北方的判斷,由於李思華與他分享了前世的記憶,因此對於蘇聯二戰後前二十多年的狂飆猛進,印象非常深刻,深知這是絕對要十二分小心的強大對手。
更擔心的,是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帶的安全,這裡會受到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覬覦,我們的海軍成長起來之前,不容易形成非常安全的防禦。他指出:
“我看我們的海疆防禦,就是從北到南的4個環。第一個環,是從庫頁島到日本,由朝鮮收口,把鯨海包成了內海。這個環比較堅固,因為庫頁島和日本,都算是大的陸地,我們以陸制海有比較大的把握,都可以部署強大的空軍。至少可以排除蘇聯海軍的大部分幹擾,由於失去了外東北,他們在鄂霍茨克海缺乏合適的港口,其太平洋艦隊難以存在,最多部署一些潛艇。這裡的壓力,主要還是來自於美國,他們基本控制著太平洋。”
“第二個環,是日本到臺灣的這一串小島,將東海、黃海,還有渤海,基本包成了我們的內海。這裡的對外支撐就比較薄弱,這串小島難以建構強大的防禦,美海軍的艦艇尤其是潛艇,是很容易滲入的。”
“第三個環,是由臺灣,到廖內群島和新加坡的南海。這裡是最薄弱的海域,因為美國透過菲律賓和加裡曼丹,實際上是與我們共享了南海,根本無法阻擋他們的進入。我們在南海號稱35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領土,其實現在也只能是號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