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新中國劃省、定耕與移民

到1942年7月,和李思華規劃的原地緣戰略大部分已經完成,只剩下朝鮮、庫頁島以及第一島鏈的部分海疆地區,還在等待有利的時機。透過這幾年的政務執行,對於省域管理的思路逐漸清晰。於是基本將省疆定了下來。

主要分為:

東部大經濟區:17省市,從北往南是:山西、河北、平津直轄市、山東、河南、江蘇、滬蘇直轄市、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東港直轄市香港到東莞)、海南。

廣西被從西南劃入了東部,主要是考慮兩廣互相支援的緣故。

西南大經濟區:19省市,從北往南是:西康、西藏、藏南、四川、重慶直轄市、雲南、貴州、鳳鳴即原緬甸西北部)、凰棲原緬甸中部)、麗水原緬甸南部)、暹羅原泰國西部曼谷為中心)、中南原泰國東部)、寮國、高棉原柬埔寨)、交趾原越南北部)、安南原越南南部)、柔佛、新加坡直轄市、天南原蘇門答臘)。

西南大區內各省的省境,其實有了比較大的調整,例如原越南,不僅被分為南北兩省,而且其狹窄的中部,分給了寮國省,以使其擁其有出海港口。再如新加坡,從柔佛省調劑了4000多平方公裡,使其擁有較大的腹地,以建設大規模的國際大城市。

比較有趣的是原緬甸基本一分為三少數原泰國地域調入麗水省)建省的時候,鳳鳴和凰棲這兩省的名字,都與李思華有關。開國大典後,李思華是“鳳凰降世”這樣的民間傳說,變成了一個傳播很遠很久的傳奇。所以先是上緬甸建省時,風鳴的名字被文人提出,很快就得到了贊同。而旁邊的中緬甸一看,李總理領導建設緬甸根據地的時候,我們又沒有落後,於是大家就互相對上了,非要叫“凰棲”。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典傳說中的“鳳凰”是一對神鳥,鳳是雄鳥,凰是雌鳥。不過後來在長期使用的時候,因為“龍鳳呈祥”的緣故,基本上就演變成龍才是雄性,而鳳凰通通雌化了,例如皇後,就變成了“鳳體、鳳駕、鳳冠”,沒有再用“凰”來專指。

李思華知道後,哭笑不得,這當然這是拍馬屁的最高層次,她雖然表面不提,但你要說她內心沒有三分愉悅,當然是不可能的,誰還不是個俗人呢。

東北大經濟區:12省市,包括東蒙原外蒙東部)、靖北原布裡亞特等地)、黑水外東北一部)、室韋外東北一部)、海東外東北一部)、興安原黑龍江西部加外東部一部)、龍江黑龍江東部)、吉林、遼寧、察哈爾、熱河、海參崴直轄市。

西北經濟區:9省市,包括綏遠、陝西、寧夏、甘肅、青海、西蒙原外蒙西部)、唐努原唐努烏梁海)、天山原新疆東北部)、西域原新疆西南部)。

以上57個省和直轄市,另有臺灣、朝鮮、庫頁島等第一島鏈地區,尚未收複,等待未來再定。

總的來說,相比原時空,新時空的省域劃分,更加“下沉”,這自然是財政情況相對好很多的緣故,由此可以透過省域的“下沉”,來試圖更好地驅動地方經濟發展。否則每個省,都會自然地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省城,影響其它地域的發展。

各省疆域的劃分,不再是歷史上那種所謂“山河交錯相制”的原則,用來避免藩鎮割據的體制,而是從經濟發展出發,注重重要城市分佈到各省帶動經濟發展,注重資源的匹配,注重交通的易於發展,注重沿海省份各自出海港口的擁有。說實話,再想靠地形來搞“藩鎮割據”的可能性,在現代條件下已經純屬扯淡了。

新中國已經直接統治的領土,現在是約1570萬平方公裡。如果徹底完成李思華計劃的地緣戰略,國土總面積大約會達到1610多萬平方公裡。而且這是對純粹陸地面積的統計。

如果實現了全部的地緣戰略,內海面積也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除了渤海,還包括鯨海的一部分、黃海、東海、南海、安達曼海延伸到馬六甲海峽。這些內海的面積,大約也不下1000萬平方公裡,尤其是安達曼海一直延伸到馬六甲海峽,由於大量佔領的群島構成了防線,實際上成為中國的內海。

補充說明一下,中國佔領蘇門答臘後,新中國繼續出兵佔領了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英國此時並沒有能力保守這個大群島,因為離開天南省蘇門答臘)太近了,直接在中國天南省空軍的打擊之下,所以他們無奈地撤走了。

其中東部經濟大區228萬平方公裡,是最小的一個經濟大區,不過這裡是中華傳統的中心精華區域,人口最為密集,資源也豐富。

而西南經濟大區約520萬平方公裡含西藏),東北經濟大區約390多萬平方公裡未來還有第一島鏈的少量增量),此時的大西北,則是430萬平方公裡左右。

由於外東北的收回,使得李思華原計劃14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戰略,增加了150萬平方公裡,達到1610萬平方公裡,這解決了一些長期的戰略問題,例如李思華非常重視的“45億畝20億人農地規劃”。

她的想法是,很顯然,不計大西北,三個經濟大區去掉西藏)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大體上屬於適宜人居區域,按照00萬平方公裡,即45億畝,所以現在無需開發大西北耕地,就能達到李思華本來預計的“終極目標”,如果加上大西北,在缺水條件下也可以設定至少50億畝耕地計劃,使得整體計劃需要的土地資源,寬鬆了許多。

因此她就可以調整和加速推進整體鄉寨計劃。整體鄉寨的建設,現在將受制於最新的“1950糧食計劃”。按照這個新計劃,到1950年,新中國糧食産量應該達到人均2000斤年,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其實就是要把2000斤分為3份,1份足夠人吃,1份發展牲畜家禽飼養,還剩下1份,自然是糧倉國庫的儲存——“積3年之粟”嘛。如果達到了2000斤年,國家甚至具備了大量的對外輸出糧食的能力。

按照1950年糧食計劃的計算,預計可以普遍實現500斤畝的産量水平,也就是說人均2000斤就需要人均4畝耕地,6億人就是24億畝,加上生産大豆的2.5億畝和其它經濟作物和蔬菜1.5億畝,總計是28億畝。這個數字肯定能達到,只不過要在各大區進行新的平衡。

1945年是5億多人,到1950年計劃城市化率是25,即農業人口還有4.5億人以上,其中農場人口計劃1億人,耕種7億畝農地;而鄉寨3.5億人7萬個)耕種21億畝,人均是永佃畝合計6畝。

糧食問題解決了,現在就應該徹底解決肉食問題。李思華知道,在原時空二十一世紀,美國、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人均年消耗肉食大約在120公斤左右,而我國則只有50多公斤,大約是一半左右,美國這樣的國家明顯消耗過多,所以胖子太多。但中國確實也沒有達到高水平,很明顯,中國人至少有13的家庭還是比較貧窮的,對於肉食的消耗,由於經濟問題,是壓抑自身的消費的——吃的太多了,就吃不起。

所以她預計,中國人如果人均年肉食消耗達到80公斤,是比較適宜的,即保證了充分的營養,又不像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這樣過分。

除了總量,還有質量,光吃雞和豬肉的營養,總體還是比不上牛肉和羊肉。所以在比例上應該增加牛羊肉的比例,而壓低豬肉和雞肉的比例。

人均80公斤如何提供?如果有20公斤是牛肉,按照新時空現在還比較落後的養殖科技,算一頭牛出800斤肉,即400公斤,意味著6億人,每年就需要吃掉3千萬頭牛,而且牛肉一般2年出欄,這意味著至少養6000萬頭牛以上,富餘點就算是7千萬頭吧。

還有奶牛,“每天1斤奶,強壯中國人”嘛,雖然有少數人不吸收,但對於多數人,還是很好的營養品。一頭奶牛原時空可以每天産奶25公斤以上盛奶期),此時平均就按15公斤即0個人,6億人就需要2千萬頭奶牛。

當然這些都只是約數,做計劃時用來參考的資料。但總體能夠看出,肉牛加奶牛,大約需要達到1億頭,才比較合理。多的肉和奶可以加工成肉製品和奶粉,不會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