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日本大移民和大分水嶺基地

1942年的6月底,日軍開始在澳洲瘋狂地掠奪糧食。

每年5月底到6月,正是澳洲最重要的一類糧食——冬小麥的收獲季節除了冬小麥外,二類是大麥和燕麥),日軍攻佔澳洲的這個時刻,正巧可以得到大量的小麥,正好為日本大移民提供充足的食物。

此時澳洲冬小麥的年産量,大約是250百萬蒲式耳1蒲式耳等於27.216公斤)左右,即相當於680萬噸或者說136億斤。如果日軍搶到了大部分的糧食,就能保證每個移民至少幾百斤小麥的糧食,這足夠他們食用一整年的。

更何況,澳洲大量飼養的牛和羊,更能提供大量的肉食,日本簡直是“鳥槍換炮”了。這真的就是“澳洲跌倒,日本吃飽”。所以趁著季節搶糧,就成了日軍首要的頭等大事。

就在日軍搶糧的同時,日本佔領澳洲的訊息,讓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的大國們,都目瞪口呆。

最受沖擊的當然是美國和英國。

美國在對日宣戰後,即開始籌劃以澳洲為美軍的反攻基地,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日軍在偷襲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後,從3月初到初6月底,短短4個月,不僅佔領了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還擊敗了號稱近“百萬”的澳大利亞軍隊,佔領了澳大利亞!

這就使得美軍在太平洋上,完全缺乏大型的前進基地,最近的主要基地,就變成了夏威夷這個群島。這意味著美軍接下來打擊日軍的物資乃至人員,幾乎全部要透過萬裡迢迢的海運,單單是成本之高,就讓美軍高層們感到非常棘手。

本來有澳大利亞在手,至少糧食和肉食,是不用大量運輸的,而且澳洲有工業基礎,很多彈藥補給、艦船和飛機維修等等,都可以在澳洲進行,但現在都不可能了,這簡直是太糟糕了。

但是絕不能讓日本在澳洲站穩腳跟,要是給了日本幾年時間,讓日本徹底消化了澳洲的工業,以澳洲豐富的鐵礦和煤礦,結合荷屬東印度的油氣,日本的造船,不就跟美國一樣了?那不就意味著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霸權,至少去掉了一半?

絕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再困難也要打!美國對打垮日本的重視度,空前上升,此前先重點歐洲戰場,在顧及歐洲戰場的前提下,再以次要資源和軍隊來對付日軍的構想,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不得不採取兩個戰場“均衡對待”的立場,雖然不可能將重心從歐洲轉到太平洋,但對日本的軍事戰備資源,也開始以比以前大得多的比例,向太平洋傾斜。

美國高層有了定論,對於在太平洋和澳大利亞上肆虐的日本,越晚打垮它,就需要付出越多的代價。

然而軍事準備是需要時間的,美國其實不太可能從大西洋轉移多少海軍兵力過來,那會引起盟國的激烈反應,一個蘿蔔一個坑,大西洋的海軍都是有重要用途的,對於德國人一點都不能放鬆。

沒有辦法放鬆啊,由於相比原時空美國推遲了4個月加入盟國,蘇聯的坑就比較大,缺乏原料的他們雖然

在1941年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但在眼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非常艱難,德軍一向弱勢的情報,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變得精準了起來,蘇軍有兩個集團軍招致了重大損失,使得斯大林格勒被圍攻的態勢沒有絲毫改變。

英國的態勢也不利,1942年5月26日,在北非戰場,隆美爾調集3個德軍師和2個義大利師,擊潰了英軍南線的2個旅,打到英軍第7裝甲師師部,俘虜英軍將領梅塞。6月13日,隆美爾的德軍又一次逼近託布魯克,防守託布魯克的英軍於1942年6月21日投降。

所以美軍在大西洋一點都不能鬆懈,這個時候怎麼可能從大西洋大量抽調兵力呢?

只能是依靠軍工生産“勝利計劃”的産能,按照目前的計劃,至少還要4個月,美軍才能組織起包括10艘航母在內的新的大艦隊,目前日海軍在太平洋有10艘重型航母,而美海軍已經失去了可靠的基地,艦隊的實力不強的話,過去送菜嗎?

過去的4個月,美國剛剛將工業從民用轉向軍工,確實産能開始爆增,但總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的。能夠在被日海軍消滅後7個月就重建艦隊,天下僅此一家,而且這還是初期,按照勝利計劃,今後每個月都能生産2~3艘航母。

最後美海軍定下了新計劃,那就是3個月後即10月初,派出新的太平洋艦隊,如果還未能達到足夠匹敵日海軍的實力,那就邊打邊補充。美國可不相信日本人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在澳大利亞玩出花來,無非就是將防禦陣地修築得更堅實。但當初澳洲防備日本時的弱點——海岸線過長,隨處可以登陸,也是未來日本防禦美軍的同樣弱點。

佔領澳洲,日本舉國狂歡,這幾年來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失去的銳氣,彷彿又回來了。只有少數的高層例如石原等人,才知道這口氣有多麼虛弱。

山本非常著急,從4月起,就不斷催促日本內閣準備好第一批移民,並建立好不斷移民的機制,他深知以美國的實力,重建大艦隊的時間會很短,日本並沒有太多的時間。

日本內閣此時對於大計劃的態度是空前一致的,舊官僚們也沒有在這個事情上拖延,關系日本國運,每個家夥都是重視的,只是那種舊機構自身的“自然拖沓”而已。

日本工商大臣岸信介,在組織移民上起到了重大作用,作為當初的“滿洲五大臣”中負責實業和工商的人物,他長期積累了“統治經濟”的經驗,說到底,其實就是日本特色的計劃經濟、強制經濟。因此按照他的那一套,以及在他手下當初東北殖民機構的那些熟悉統治經濟的官員,使得他部門的工作效率遠遠高於其它部門,以至於後來首相近衛幹脆任命他擔任移民總負責人,授權協調和調動日本本土的資源,並聯絡財界。

在岸信介出任負責人後,日本移民的組織、條理和速度確實開始迅速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7月15日,第一批移民超過400萬人,就從日本本土出發,大約20~25天一輪,總的移民計劃是瘋狂的4000萬人!計劃在7個月內完成。這個計劃,完全是按照山本五十六承諾的“一年”海運安全時間來倒推的,這就是計劃經濟的特點。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將日本分為兩個,舊日本留下不到3000萬人,一旦未來日本失敗,是爭取其民族存續,是“乞活”;而派到澳洲的4000萬人,則是爭取日本轉換國基重生的“新日本”,是“搏命”。

日本也很清楚,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不會允許日本在澳洲活下來變成新日本,所以這裡可能會有覆滅的危險,如果發生最糟的情況,那麼舊日本無論是向美國還是中國投降,都要爭取讓日本民族活下去,無論如何的卑躬屈漆都無所謂,只要能活。

在這個計劃中,日本那些上層建築的家庭,也幾乎都是一分為二,一部分人留在舊日本,而另一部分人則去新日本,無論哪一支活下來,都算是家族傳承下去了。就算是天皇的家族,裕仁也狠心將年僅9歲的皇太子明仁,送到新日本,以之構成新日本的“道統”和統治核心。

得到了裕仁和近衛青睞的岸信介,被許諾出任新日本的首相,這讓他更加幹勁十足,拼了命地組織大移民行動。

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以及大移民行動的細節情報,被源源不斷地送到李思華的案頭,除了高倉健三郎,從西華時代起類似的間諜安排就很多,因此關於日本的情報是很充分的。

看到日本大移民行動的細節,李思華很有感慨。

日本的決心超過了她此前最樂觀的預計,本來她預計日本能夠移民1000到2000萬,具備獨立在澳洲存在的潛力,就是最多了。她的考慮是日本不會放棄以本土為基,對澳洲只是分割子體,進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