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蘇門答臘和澳洲會戰

1942年5月14日,七野的26集團軍,用大量“新華輪”越過馬六甲海峽,登陸蘇門答臘。

英國和荷蘭在蘇門答臘的力量是非常孱弱的,前期在日軍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時候,本來就薄弱的軍事力量,主要都集中到了爪哇島,那裡是荷蘭傳統統治的中心,雅加達自然是最重要的,不過這些薄弱的力量,在日軍打擊下很快就完全失敗。

在登陸蘇門答臘之前,中國空軍先行,對少數重點軍事目標進行了打擊。實際上在登陸之前,英荷在此的軍事力量就基本潰散了,一些被煽動的“民族主義”當地軍隊,還比他們堅強一些,試圖在望加麗等地海岸阻擊解放軍的登陸,但還沒有等他們接戰登陸部隊,先行的強擊機隊就驅散了他們——此時解放軍裝備的墨蛟i型強擊機,航程達到了765公裡,在其裝備的23毫米航炮和7.62 毫米機槍的打擊下,他們簡陋的裝備根本支撐不住。

登陸後,後主要的工作重點有5個:

第一個是佔領蘇門答臘主要的城市巨港,這是主要的“大城市”,華人也很多,在經濟上具備重心作用。

第二個就是亞齊地區,這裡號稱“民風彪悍、不服王化”,由於有伊斯蘭古亡國的傳承,因此有一個地方上比較強大和有號召力的上層建築,需要重點消滅,讓這裡迅速穩定下來。

第三個則是蘇門答臘東面的三個小島,即林加、邦加勿裡洞和勿裡洞,這三個島其實是蘇門答臘西線的天然防禦地,不僅當下具備防禦爪哇方向日軍的重要作用,未來更是確立新中國與爪哇之間邊境防禦的核心。

第四個則是蘇門答臘西面的明打威群島,這裡幾乎構成一條線的一連串島嶼,就像是一條小小的“第一島鏈”,天然構成了蘇門答臘的西面防線,對於未來蘇門答臘的安全具備重要的意義。

第五個就是蘇門答臘本島最東端的楠榜地區,這裡隔著一道狹窄的巽他海峽寬22到110公裡),對面就是爪哇,離開其中心城市雅加達很近。這裡將是未來新中國“鎮壓”爪哇最重要的前進基地,也是設想中的與美國力量緩沖區的前線。

為了實現這5個重點工作,在海軍還比較欠缺的前提下,就必須建構在蘇門答臘強大的空軍力量。登陸後,幾個軍用機場,立即開始建設。

蘇門答臘的人口密度並不低,有接近1000萬人,其中華人大約有100萬以上,關鍵是這裡傳統上信仰伊斯蘭教,因此建立治理基礎是有難度的。

為此,配備了20萬的幹部和20萬的國衛部隊,作為治理的第一步,然後立即開始大規模的移民,除了部分來自其它荷屬東印度的華人外,更主要的,還是內地的移民,仍然按照1:6的人口比例,先使得“6”比例的人口都是典型漢人,然後再逐漸漢化剩下的“1”。

整個西南大區,到1945年的人口預設,是2億人左右,而在蘇門答臘未來改稱天南省,新中國的最南端嘛),則是2000萬人,因為其高達47.3萬平方公裡的廣大面積,需要這樣的人口規模。再配上一定的工業建設,至少就是一個人口放大版本的澳大利亞,能夠在缺乏海軍力量的前提下,建立足夠的安全。

按照2000萬的人口規模,考慮華人的比例,這裡要移民到內地和其它區域600多萬人,然後移入1300多萬人。

未來的天南省土地肥沃,是很好的稻米産地,糧食問題能充分解決並輸出。而且廣泛種植橡膠樹,是此時全球重要的橡膠産地,更重要的,則是棕櫚油和石油資源。所以這裡,具備了糧食、橡膠和石油三大優勢。

不過天南省的缺陷也不少,最主要的就是火山、海嘯和地震三大害,這裡是南洋群島的一部分,說白了“地殼運動”還是比較激烈,未來防災將始終是地方政府的重點。而且港口也是一個問題,天南省雖然是個大島,但缺乏良好的天然港口,只能是人工改建。

天南省的工作,開始秩序展開。

日本和日軍,對於中國在蘇門答臘的動作,關注度是有限的。在與中國達成“換俘密約”後,他們至少放下了擔心——中國會很快進攻他們的擔心,認為在換俘完成之前,就算是樺太島和朝鮮,中國也不會進攻,當然也就不會利用蘇門答臘進攻日軍佔據的爪哇了,雖然這兩個島相距很近。

日本和日軍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了最關鍵的澳大利亞會戰上。

5月25日,在太平洋戰爭開始2個半月後,日軍對澳大利亞的攻勢就全面展開,他們很清楚,澳大利亞有著豐富的資源,也有相當的工業基礎,時間長了,澳大利亞的軍隊就會更多更完善,日軍就要付出慘重而不可承受的代價。

在正式執行澳大利亞登陸戰之前,日海軍先是佔領了巴布亞的莫爾茲比港,以及太平洋群島中的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新喀裡多尼亞法國殖民地),從而在澳大利亞的東部,在珊瑚海方向對澳大利亞形成了圍攻之勢。

殘餘的美軍曾經和澳大利亞軍隊一起,試圖堅守最關鍵的索羅門群島,但是沒有能夠守住,時間太

短暫,兩國能動員用於此地的軍隊太有限,尤其是海軍的差距太大。日軍根本不畏懼犧牲,在用艦載轟炸機對索羅門群島狂轟濫炸後,就用龐大的陸軍強行登陸,他們知道,早打下這個群島一天,他們就能為大計劃爭取一天時間。在這樣的狂暴攻擊下,還缺乏作戰經驗的美澳聯軍,根本就沒有能支撐幾天。

日軍馬不停蹄,25日其海軍就開始進攻東澳的3個港口,布裡斯班、湯斯維爾和班德堡。日軍的動機很明顯,澳大利亞動員起來的軍隊,主要還是以部署悉尼大區到墨爾本為主,這裡是澳大利亞的精華地帶,是不得不守之地,但這裡是澳洲的東南角,其中澳和北澳部分就顯得兵力空虛,易於登陸,這就是海軍優勢,日軍的機動性很大,而澳洲有770萬平方公裡,東部的海岸線也上萬公裡,以澳大利亞的軍隊規模,根本無法實現全面防禦。

這就造成了澳大利亞兵力上配備的失衡,例如澳洲的空軍實力,並不遜於日軍此時的10艘重型航母上的超過500架戰機,但問題是,日海軍航空兵是集中的一個拳頭,而澳大利亞則被迫分散,其800餘架戰機,此時有500多架在悉尼到墨爾本一線,在其它地方可用的,不過是300架左右。

這就使得日軍的登陸變得非常輕松,3個小港口,除了布裡斯班還有激烈的抵抗外,其餘兩個根本沒有多少守衛部隊。而布裡斯班也沒有能抵抗多久,實際上,那裡的澳軍幾乎是新兵,戰爭剛剛爆發2個多月,能有多少訓練?在空中優勢導致的轟炸下,就幾乎潰散,接下來大量日軍登陸,布裡斯班的抵抗很快結束,整個過程不到3個小時,澳洲其它地區都來不及支援。

佔領這3個港口後,日軍迅速向南部推進,但並沒有太過突進,他們要等待大部隊登陸。在布裡斯班南下不到百公裡的地方,日軍選擇有利地形,開始修築野戰工事,他們要先扛住澳軍的反擊。

接下來的十多天,對於雙方就變成了“生死時速”。澳大利亞的兵力並不少,利用最近的2個多月時間,他們名義上,從不到10萬軍隊,擴張到了超過80萬軍隊。在得知日軍在北面登陸後,澳軍高層也立即知道了,這是國家巨大的危險,超過50萬部隊,開始向布裡斯班前線集合,他們要盡快反擊,將日軍趕下海去。

澳洲的公路體系很好,因此50萬軍隊的集結,不過是一天多的時間,在5月27日,澳軍就開始組織小規模地反擊,而到28日,澳軍就開始能夠組織大規模的反擊。

此時,日軍在前線不過集中了10萬出頭的兵力,有著巨大的規模劣勢,一度形勢非常危急!澳軍新兵雖然缺乏經驗和軍事訓練,但畢竟是保家衛國,士氣很高,很多人不畏犧牲,讓日軍的壓力空前的大。

澳軍的空軍也集中開始轟炸日軍,而日軍艦載機提供的支援是有限的,在空中劣勢下,前線日軍可謂是血流成河,但是堅忍不退。他們在路上,已經知道了大計劃,知道這是日本“最後的機會”,皇國存亡,就靠他們的犧牲苦戰了。

兩只士氣都很高的軍隊,就這樣地拼死廝殺,日軍的陣地幾度動搖,但源源不斷登陸部隊的補充,讓他們終究堅持了下來。而運輸艦送來的一些陸軍航空兵戰機,在布裡斯班機場等地方完成重新組裝除錯,終於在5月31日開始,可以向前線提供一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