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日本始動與蘇德戰爭前夕

這個年代並不是原時空二十一世界那樣的“全球化”、“資訊化”時代,聆聽李思華講話的經濟學家們,還有那些文史哲方面的學者們,並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進入新的最瘋狂的一個時代。他們更不知道,李思華的心中,也燃燒著穿越以來最強烈的野心之火。

最不為人所知的是,日本最近幾個月,內部上層建築之間的爭論,已經激烈到了何等程度。

自從1940年11月新中國啟動對英法的東南亞會戰,就吸引了日本上層建築的高度關注,不,應該說是幾乎全部的注意力。有人希望強大的英國和法國,能夠給新中國一個教訓;有人期望雙方能夠長期鏖戰,彼此消耗,從而為日本帶來新的契機;而有的日本人則是密切觀察,英法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到底還有什麼樣的能力。

而當中國在1941年1月就結束了東南亞會戰,完全在中南半島驅逐了英法殖民勢力,整個兩個多月的過程,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很多原來對新中國忿忿不平的日本軍官,看到了英法殖民軍隊的慘狀,反而心平了,原來不是隻有隻日軍打得慘,英國和法國現在也一樣慘,大家在新中國面前都是矬子。

這就是人性,就像打架,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被大個子揍了,難免忿忿不平,而如果有幾個人都被大個子揍了,就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大家都倒黴了,反而心平了。

新中國在東南亞的成功,讓日本上層建築,嫉妒得有的人眼睛發綠,而有的人則因此興奮得眼睛發紅,他們都發現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法國已經完蛋了,而英國在東方的力量,不堪一擊!

這兩年多以來,日本的日子簡直是地獄,一向忍耐度極高的日本農民,都暴動了好幾次,農村有大批人餓死,因為食物都被政府奪走了,下層計程車兵們幾乎都是滿懷憤恨,對於上層的不滿與日俱增。

一旦失去了中國東北,土地資源過於貧瘠的事實就表徵出來,日本人對土地的利用已經達到了極限,但仍然不能夠控制饑荒,近七千萬的人口規模就顯得太大,而朝鮮和臺灣殖民地只是兩個小地方,並不能解決日本的問題。現在這兩個殖民地也是暴動連連,因為盤剝太厲害了。

日本的上層建築幾乎都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民眾的怒火,必須有一個出口,否則焚燒的可能就是自己,大規模兵變的可能性,已經不是開玩笑了。百姓窮到賣兒賣女,大人小孩都陷入癲狂,必須把這股瘋狂的勁頭,盡快宣洩。

著名的豺狼參謀辻政信,就公開地對同事們說:“日本需要戰爭,哪怕戰敗也比現在要好,戰敗了大家也許還會生存下去,再不戰就只有等死了。”

辻政信自從聽說了石原莞爾的“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計劃”後,就成了這個計劃的積極支持者,他遊說軍內,一開始很少有人當真,但是這兩年下來日本經濟崩潰、百姓生活困苦到發狂,陸軍軍人的生活也變得非常困苦,就連一向奢華的海軍士兵,現在也大不如前。

這就導致島國小民那種民族性被激發了出來,一個民族在狹小的地方呆久了,自然會有徵服其他地方的——狹小的地域,造就了他們狹小的心態,使得他們認為,征服就是一切。

既然打不過新中國,征服東亞大陸已經成為泡影,那就轉移方向,澳大利亞計劃的吸引力,開始不斷上升,就連最保守的軍人,也開始覺得,至少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不成問題,那裡有油氣有橡膠,加上朝鮮的煤和鐵,日本的弱點就彌補了很大一塊。

當然,石原莞爾這類比較“清醒”的軍人知道,日本不可能單獨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能夠騰挪的地域不夠,尤其是美國人,就在邊上的菲律賓,肯定會變臉。所以日本的戰略,要麼不打,堅決忍耐。要打,除了荷屬東印度,還必須包括菲律賓以及全部太平洋島嶼,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目標——澳大利亞。

這就必須是傾國之戰了,日本已經一敗於新中國,如果二敗於美國,日本能否存在都不一定了,可是如此忍耐下去,日本勢必“自然”地沉淪,強大的海軍,需要強大的國力來支撐,而現在,日本的國力,已經無力支撐海軍強大下去。

要是失去了海軍的保護,單單考慮到中國的報複,就會讓所有日本人恐懼得難以想象,從新中國的風格看,他們的領導人,可不是那種講究“以德報怨”的傻子,而是報複心極其強烈的,南京長江南北的兩座鎮倭塔還在呢,東北又添了2座。

賭吧,賭上國運,賭上一切,不在沉淪中爆發,就在失敗中如櫻花般凋謝。這種心態逐漸開始在日本上層,也在日本軍隊和國民中蔓延——與其痛苦地慢慢死去,還不如痛快地快快去死。

石原莞爾再次被啟用,與海軍的山本五將,聯合主持對太平洋戰爭的頂層規劃,不管打還是不打,計劃先做好總是對的。

新中國的東南亞會戰,就像是讓日本帝國這一堆幹柴,觸碰了一些火星,開始燃燒起來,接下來,蘇德戰爭則讓日本的“星星之火”,燃燒成為“決死”冒險的燎原大火。

1941年

5月22日,蘇聯召開了軍事上的最高決策會議——國防會議,重點就是討論蘇德戰爭的可能性。

應該說,蘇聯的軍事情報質量,遠遠好過德國,這是當時意識形態的號召力,因此蘇聯情報機構,能夠將德國下層滲透成篩子。在原時空,未來蘇聯還會將美國滲透成篩子,要不然其原子彈等的程序,就不會那麼快。那個年代,尤其是知識分子,很多人願意相信,蘇聯就是底層人民的地上天國,保衛蘇聯,就是保衛人民發展建設地上天國的希望。

然而,蘇聯也終究沒能滲透德國和德軍的高層,因此暢通的下層情報,反而讓他們頭疼,到底德軍下一步的動向是什麼?

德軍對蘇聯的戰備確實是在步步提升的,能夠觀察到德軍在與蘇聯相鄰的地域,不斷增兵,例如羅馬尼亞邊境,現在至少有五十萬以上的大軍。如果說納粹對蘇聯沒有野心,在座的蘇聯高層,沒有一個人會相信。

但是戰略上,德國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就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他們對佔領的西歐和中歐,還需要時間消化,尤其是對英國,還沒有打垮英國,英國的全球力量,正在逐步整合,顯然英國必須是德國的當務之急,現在發動對蘇聯的戰爭的話,就會陷入英國與蘇聯的兩線作戰,這也太愚蠢了,斯大林也好,多數蘇聯高層也好,都不敢相信已經在歐洲戰爭中證明瞭自己領導力的希特勒,最終會如此瘋狂。

而且確實有事實證明——德軍不斷在挪威海岸增加兵力和空軍部署,顯然在準備對英國的登陸戰事原時空後來證明是德軍的偽裝),德國的解釋也很有力——他們現在蘇德邊境的戰備,是為了迷惑英國,使他們確信德國將進攻蘇聯。德國迄今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運送物資,一點都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德軍此時四五月份)正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使得德軍往東線調兵,看上去也合情合理,不一定是針對蘇聯。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條約,並不僅僅是瓜分波蘭,而且雙方交換必要的物資,蘇聯提供德國石油、原材料和戰略物資,德國提供蘇聯生産裝置和科技,整個條約簽署還不滿兩年,在大大得益的情況下,德國就要違背了嗎?

在座的高層,只有朱可夫是強烈地認為德軍肯定會進攻蘇聯,他並且建議立即提前由蘇聯發動對德國的進攻,先發制人。

朱可夫知道,1940年11月,蘇聯曾經向德國建議,蘇聯加入軸心國,其實就是蘇聯德國結盟,德國對結盟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在蘇聯修改德國條件,再次將新的建議送交德國後,德國迄今再也沒有回複。從那的時候開始,朱可夫就認為蘇德戰爭不可避免,所以他才要求幹脆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