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青海戰役一)

上述規模的工農業建設,自然必須配套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

如果以西安為中心,用幹線公路網把主要的城市聯結起來,例如西包公路需要超過600公裡,西蘭蘭州)西西寧)公路大約1000公裡,類似這樣的幹線公路大約要達到10條左右,總的建設規模,超過了1萬公裡。

不過,這裡公路的修築,相對西南地區,還是要好很多,因為地形相對平坦得多。

如果要將公路網,延伸到各個鄉寨,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因為鄉村公路,主要靠鄉寨修築。在西北的問題,就是人力太少,而道路太遠,只能是一點點來。

至於鐵路,考慮主要城市、兩大工業區以其它一些工業區的需求,第一階段要完成的鐵路,也超過5000公裡。

時間已經進入了9月份,今年對於西北的建設,主要是進行初步的梳理和準備,還不需要馬上支出大資本。真正大規模的投資,是集中在197年。

李思華預計在197年投入的資本,已經是計劃到了每年5億美元的規模,她還不知道美國那面跟不跟得上。如果跟不上,也只好縮減一些建設專案。本來197年年還計劃在四川每年投入2億美元的,現在也已經縮減到了1億美元,不足的資本,只好依靠四川自己積累。

所以現在計劃對陝甘為主的西北根據地,會在197兩年,每年投入4億美元,2年達到8億美元的規模,在中日戰爭初期,形成西南根據地之外的,主要應對戰爭的新工業戰略基地。

就在9月之內,陝西和甘肅兩個省內,以驚人的速度,西華又完成了5個師的武裝。這5個師,一部分來自於原來的地方部隊,主要的兵力,還是在四川根據地完成新兵訓練的人員。

而對於東北軍和西北軍剩餘的31萬餘人,西華軍從中選擇了不到14,大約7.5萬人留下,未來這7.5萬人,會分配到年末組建的15個師之中,不過目前還用不上,按照計劃,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為期2個月的整訓,還包括政治思想教育。

東北和西北軍人員的選擇,主要是因為這兩只軍隊暮氣沉沉,太多的兵油子,所以留下的人不算太多。其餘淘汰的人員,都被充實到陝西地方,解甲歸田,當然大約還有5萬人左右,被納入了陝西的地方部隊。

到1935年底,在西北的主力部隊,會達到45個師即15個軍的規模,大約75萬人左右。地方部隊也會在1936年春,達到同樣的規模。主力加地方部隊,將達到150萬人的規模。而民兵組織,將隨著鄉寨和城市建設的發展而逐漸組建,所以到1936年春天後,西北根據地將徹底穩定。

整體上1935年末,將形成西南加海南根據地45個師、西北根據地45個師,總計90個師的主力部隊規模。相對比較平衡,不過還是側重於西北,畢竟未來的主戰場,肯定是北方。

現在剩餘用兵的三個方向,是青海、寧夏和綏遠。在青海方向,西華軍在李思華的幹涉下,又追加了1個軍3個師的兵力,總計達到了6個師超過10萬人的兵力,在寧夏也增加了1個師。對於青馬,是因為李思華深知這只軍閥在國內,可謂單兵最強的軍閥,主要是宗教狂信之下士兵的戰鬥意志很高。且因為地方太大,青海是72萬平方公裡,而這個時代的寧夏,面積也高達23.3萬平方公裡,比陝西還大。

至於綏遠,面積高達約33萬平方公裡,不過西華此次主要是佔據其西部地域,大約12萬左右平方公裡。對於綏遠,派出了2個軍即6個師的兵力。

整個西北根據地,現在西華有31個師,除去上述三個方向,剩餘15個師,主要就是防範蔣介石政府在河南的部隊。

這個時候的青馬和寧馬,正處於高度的焦灼之中。

尤其是青馬的馬步芳,這個時候正在痛悔自己的猶豫。

當張、楊宣佈易幟的時候,他內心太僥幸了,以為西華不會馬上進攻青海,想觀察一段時間的風色再說。

沒想到西華一點都不猶豫,西華派遣前出甘北的部隊,在佔領張掖之後,很快其中的一個軍,就從張掖,沿著民樂、門源一線,向西寧進逼而來。而西華軍佔領蘭州的一部,同樣派出了一個軍,從永靖臨津關)過黃河,走民和、樂都,直逼西寧。兩路大軍,對西寧形成了鉗形攻勢。兩邊合計,那是妥妥的十萬大軍。

所以他有點長籲短嘆,當初就應該先斷掉永靖的黃河索橋。而且馬家軍應該盡快出兵甘北,搶奪下張掖、武威和酒泉等要地,但當時顧忌東北軍還有1個軍在甘肅,而且這樣肯定會和西華直接進入戰爭,一念之差啊!

現在面對西華軍的鉗形攻勢,馬家軍幾乎就成為“甕中之鼈”,沒有退路了,難道跑到藏區去嗎?那別人都不用打,自家就會崩潰了。

想到後來,他臉上露出了兇狠的神色,那就死拼一場,看你死還是我死?

他雖然只有3萬大軍,但可以馬上動員起足夠的人員,組

成10萬大軍,只不過裝備不行就是了。但是他對於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可是充滿信心的。

馬家軍本質上都是封建家族世襲統制的軍隊,其高層骨幹大都以家族、姻親相聯系即所謂的“甘、河、回、馬”),狹隘的宗法和排外意識籠罩著這一隻軍隊。但透過這樣的組織,確實也讓馬家軍非常團結,都是自己人嘛,而且透過隨軍阿訇,高層能夠以宗教觀念及其禮法形式控制部隊,並激勵士兵勇猛作戰,這有點像西方軍隊透過隨軍教士來激勵士兵計程車氣。

宗教上的狂信,以及歷史上因民族仇殺形成的民族隔閡,使得青馬士兵在對外族和外族軍隊的徵戰中,表現了很強的內聚力、奮勇精神,當然更主要的表現,是殘暴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裝備很差的弱點。所以,有信仰的軍隊最不好對付,不管這種信仰是否錯誤。

青馬軍隊敢於和善於近戰格鬥,其利器就是馬刀,其騎兵部隊一度佔據全部軍隊的40,因此機動性很強,幾乎實現了全軍的騾馬化。而且其士兵後面亦有嚴酷的督戰隊督戰,不戰則死。他們出征習慣於殘暴殺戮,不分老弱婦孺一律砍殺,連嬰幼兒也不放過。

另外他們還有心理優勢,不同於“寧馬”是被左宗棠徵西時放過,是打服了以後招安。“青馬”的前身是甘肅河州地區的回族暴亂者,是在大敗清軍後,主動請求招安的,所以有“魄力”及有“能力”的骨幹和“民族”力量,都保全了下來,在政軍角力中,實力未受損, 反而在隨後的政治發展中,得到增強。他們的長輩對後代子孫談及同治年間的事,說者眉飛色舞,聽者津津有味,因此具備心理優勢,蔑視漢人軍隊。

所以馬步芳的擴軍,以及堅決抵抗西華軍的態度,在馬家軍中得到了狂熱的擁護。

國民黨給馬家軍的番號,本來是新2軍,這個時候他們臨時增加了1個軍的番號,自稱為第100軍。每個軍包括2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而每個步兵師則包括2個步兵團和1個騎兵團,所以騎兵的比例很大,甚至每個步兵班,都有一匹騾馬,馱一個班的輜重和重武器,連營團的輜重運輸就更不用說了,因此青馬行軍速度很快,奔襲能力很強,可以說完全實現了騾馬化。

除了這兩個軍以外,青馬還有若幹保安團。青馬的保安團戰力也不錯,他們本來就是青馬正規軍的基礎,訓練同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