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西北根據地的産業佈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25章 西北根據地的産業佈局
到9月中旬,西華基本上完成了對陝甘兩省的完全佔領。而對於寧夏、青海的攻勢正在進行中,實際上還進入了綏遠省的一部分。
按照此前的規劃,對於以陝甘為主的大西北工業為主的産業佈局,進行了工作動員。整體思路大致如下:
西北人口少、市場小、教育差,當前交通條件落後,需要建設的體量很大。因此其初始工業的發展必然是資源指向型的。按照西北的資源,必然是以油氣為基礎的重化工為主。
西北,暫時只考慮陝甘寧青包括綏遠一部的話,一個較大的特點是“油多鐵少”,油氣資源比較豐富,未來這裡主要的一個油田是長慶油田還包括從長慶分出去的延長油田),總的油氣儲量超過90億噸,在國內僅次於大慶油田。這樣的儲量,在這個時代自然算得上極為豐富。還有甘肅的玉門油田,估算總儲量也超過10億噸,在李思華前世已經探明瞭1.5億噸儲量。
不過鐵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直到李思華穿越前,除了包頭的白雲鄂博鐵礦儲量9.5億噸)以外,在西北地區都沒有發現值得一提的大型鐵礦,西北比較明顯的鐵礦成礦區,也要到新疆那裡了。
稍微條件好一點是甘肅酒泉的鏡鐵山鐵礦,儲量有近5億噸,在這個時代建設一個大型鋼廠是足夠的,至少比石碌鐵礦的規模大。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陝西的鐵礦儲量比較缺乏,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缺陷。未來需要以綏遠的包頭白雲鄂博鐵礦來彌補,不過長期來說,白雲鄂博更重要的是當然是稀土。
銅礦就要依賴甘肅白銀,這裡在前世建國初期,幾乎提供了全國15的精銅,總計採煉出82萬噸銅,算得上是大型銅礦了。
鋁礦同樣比較缺乏。中國的鋁土礦,主要集中在山西、貴州、河南和廣西四個省,其儲量合計佔全國總儲量的90.9山西41.6、貴州17.1、河南16.7、廣西15.5),其餘地區的儲量就幾乎不值一提。
甘肅金昌的鎳礦,是西北的另一個亮點,此地的鎳和鉑族金屬儲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85和90。鎳礦也很重要,它的難熔耐高溫,並具有很高的化學穩定性,其它還包括在空氣中不氧化等特徵,尤其是對於很多合金鋼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有名的應用就是不鏽鋼了,其它應用還包括高鎳合金鋼和合金結構鋼等,廣泛用於飛機、雷達、導彈、坦克、艦艇、宇宙飛船、原子反應堆等各種軍工製造業。民用上的耐酸鋼、耐熱鋼也都少不了它。
在煤炭方面,西北幾乎都是煤海,煤炭的儲量是極為豐富的。不用說陝西,就是甘肅的隴東等地,也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的。
青海由於交通不便,短期的價值就是柴達木盆地的鉀肥資源,需要在當地建設大型的鉀肥廠,補上國內化肥佈局的最後主要缺陷。
另外值得重視的就是幾個大型金礦。例如甘肅的陽山金礦,儲量308噸,號稱亞洲最大金礦。還有寶雞馬蹄溝金礦,儲量有30多噸。對於金礦的態度,李思華是認為“應採盡採”,讓黃金這種資本流動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根據這樣的自然資源狀況,西北的“資源指向型”工業佈局就規劃得比較清楚。
最重要的,就是從延安、榆林、鄂爾多斯到包頭的油氣重化工業區,這是以陝甘寧盆地和鄂爾多斯高原為重心的大工業綜合體,是一條超過500公裡的工業走廊,不過現在的工業基礎,其實是形不成一條工業走廊的,也沒有那麼多的産業去填充,核心的,還是幾個小圈構成的工業區,在地圖上也就是幾個點。
這個工業體的核心基礎,是長慶油田800萬噸油氣産能,以及包頭白雲鄂博200萬噸鋼鐵産能。在此基礎上,全面發展已經超過200品種的石化産業叢集,包括滿足抗日軍事需求的主要油品供給柴油、汽油、航空燃油),以及燃料油、潤滑油、溶劑油、潤滑脂、石蠟、工藝用油、液壓油等;鋼材尤其是多種合金鋼材,例如坦克裝甲使用的特種鋼,以及鐵軌和建築用鋼。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空燃油方面,李思華早就煞費苦心,很早就在美國佈局,獲得了最好的高標號燃油異辛烷的相關技術,異辛烷化流程、加氫化工藝、多種測試燃油的方法,都透過投資加間諜的方式獲得,甚至還包括潤滑油的技術。整體上,透過在緬甸的實踐,已經完全掌握了生産美國標準高標號航空燃油的能力,富油指標已經突破130。也幸好現在還是二戰前,洛克菲勒家族的標準石油以及杜邦化工對於技術的保密,主要是“專利性”的利益考慮。要是等到二戰,這都是國家級的頂級機密,肯定就沒有獲取機會了。
這就像生産各種特種合金鋼,現在還可以從德國獲得相關科技,要是等到二戰,就只有用戰略資源去交換。
為了包頭的白雲鄂博,西華政治局還提前下了決心,要很快進軍綏遠省,提前拿下綏遠省。而且從西安經延安一直到包頭的“西包公路”已經提上了日程,這是一條幾乎直線的公路,其中要座黃河大橋。但是這是值得的,
陝北到綏遠的工業帶,就將沿著這條公路佈局。
為了配套這個工業區,就在這條公路附近的鄂爾多斯以及榆林附近的多個煤礦,自然就成為了最優先開發的煤礦叢集。
展望未來,這將是西北地區很多年、最重要的一條工業走廊,是西北工業的軸心。
在甘北,則是一條類似的,但規模要相對較小的工業走廊,從玉門經酒泉、張掖到金昌,直線距離大約也是500公裡。在這條路上,同樣湊齊了油、煤、鋼鐵三大基礎資源,而且有金昌的鎳,在合金鋼方面就會非常有特色。
這條工業走廊,當然暫時也是沿著金昌到玉門的“金玉公路”佈局。沿途的鐵礦、煤礦、油田,透過這條公路彙聚到一個個生産企業中。
在人才、物資、後勤、生活上形成對兩大工業走廊支援的,是兩個西北最重要的城市。西安支援陝北綏遠工業走廊,而蘭州則支援甘北工業走廊。各自都必須有優先順序的公路,貫通這兩條工業走廊。
對於這些工業體,李思華在西南根據地的時候,已經建立了類似稅收上“分稅制”的模式,雖然運營和管理都是央企,但地方有監督權。而且稅收和利潤上,都是與地方分成的,央企拿一部分,省、市、縣一直到鎮,都明確比例,各拿一部分。
她的考慮是,如果不提前把利潤格局分配好,做到提供貢獻的各方面主體,都有分潤,未來就可能因此而彼此之間把腦漿都打出來。別看都是同志,在為各自小團體爭取利益的時候,當成敵人也是可能的。她前世聽說過不少此類的故事,所以不能單獨讓央企以國家的名義,把所有的利益都佔了,這會讓地方上滿腹怨氣的。
其它當然還有一些相對小型一點的“資源指向型”工業建設專案,例如蘭州到白銀的銅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青海柴達木的鉀肥生産基地,幾個大型金礦,以及其它一些稀有金屬的礦場。
軍工生産,主要根據工業原料的需求,就近佈置。
其它工業,例如機械工業、儀表工業,以及其它民用工業,主要是按照交通便利的原則,分佈到廣泛的西北大中城市上。這裡新建立起的鄉寨,短期也很難做到像在西南一樣,進行廣泛的加工業佈置,基礎實在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