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各方反饋與日本

不提西華對陝甘兩省的全面進軍,在8月25日張、楊等人宣佈易幟後,訊息立即轟動全國,可謂全國都沸騰了,西華既然佔領陝甘,明顯中國西部的半壁河山,就是西華為主了。這個崛起於“外域”的奇怪勢力,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先取西南,後入西北,勢力擴張之快,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西華會很快進攻國統區嗎?這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熱門話題,而由於西華是“赤色勢力”,國統區的一些人,不免人心惶惶,蔣介石也不得不出面了幾次,宣揚國統區“固若金湯”,安撫人心。

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兼職的講師、《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埃德加斯諾,激動地對系主任說:“這是中國的巨變!我要去西華採訪他們的領導人,這個西華太神秘了,崛起太快了,簡直就是傳奇故事!”他懇求系主任幫忙,因為他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才能去西華訪問到這些大人物。系主任想了好一會,對斯諾說:“我會幫你聯絡孫夫人,她就是宋慶齡,她也許有辦法送你去西華。”

上海《申報》社,著名的外勤記者金華庭,對主編史量採堅定說道:“我要去西華採訪,中國已然巨變,而我們申報居然還對西華,瞭解非常膚淺,這是不行的。只有對西華有足夠瞭解,我們才能對國家未來的走向,有著清晰的認知。”

史量採贊許地點頭,說道:“確實如此,以前我們有記者到過重慶,對於西華有初步的瞭解,但對於他們的高層,卻完全沒有接觸,希望你此去,能夠開啟局面,我們可能要在西華那裡設立記者站。另外,我已經求到孫夫人那裡,請她寫信給高層,介紹你去採訪。”

主編的安排讓金華庭非常興奮,他預感到,一系列的大新聞,必然出自他的筆下。此時的《申報》,和上海的另一家報紙《新聞報》,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而《新聞報》,幾乎在同時,也派出了自己的王牌記者。全國的大報,除了國民黨自轄的以外,幾乎都採取了同樣的動作,不過他們的方向還是重慶,等他們到了重慶,才發現西華總部,已經遷徙西安,這幫人又追逐往西安而去。

這一次是真正的“四方雲動”,幾乎所有的列強,都在打聽西華的訊息。很明顯,西華進軍西北,就表明了這不是甘於一個地方勢力的團體,而是志在統一全國,看起來他們很快要統一半個中國了,而且已經與國民黨的民國,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大格局。這個時候的中國雖弱,但畢竟是大國,私底下很多列強還是很重視的,他們也需要搞清楚西華對於列強的態度,各種私下的使節,開始被派往西華,進行接觸。

8月30日,日本禦前會議。

這一次的會議,氣氛相當地凝重,沒有人再輕視西華。日本這個時候對於情報的重視是空前的,情報網路也比較得力。而經過情報網路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日本對於西華,畢竟也有了初步的瞭解。

參謀本部總務部長橋本虎之助,面無表情地敘述著關於西華的情報:

“……,西華的陸軍,目前應該已經超過了60個師,全部是1.6萬餘人的大師團,因此陸軍總數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其每個師的裝備以美械為主,包括部分德械,計有……;空軍估計有800~1000架戰機,主要裝備為……”

他沒有去看那些同僚們越來越難看的臉色。

“因此,參謀本部判斷,西華的陸軍不僅數量超過皇軍的三倍,而且武器裝備的水平,也超過了皇軍的常備師團;而西華空軍的力量,與我軍相近。”

這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力量大約是17個常備師團,約30萬人,每個師團在1.2萬人左右,但由於日本青年普遍接受過9個月以上的軍事訓練,因此很容易將每個師團擴編到2.5萬~2.8萬人。空軍則有54個飛行中隊,作戰飛機約960架。

寺內壽一忍不住插話:“支那軍人數雖多,但戰力向來相差皇軍甚遠,我不認為西華軍會是皇軍的對手。”他此次從臺灣軍司令官的任上回日本,為的是天皇已經批準他晉升日本陸軍大將,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日本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向著寺內壽一哈哈一笑:“說得好,支那軍豈能是皇軍的對手!”不過他轉頭又對陸軍省大臣林銑十郎說道:“不過這個西華軍在支那軍中,確實是最強的,不可小覷。”

載仁是侵華的急先鋒,可以說是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現在他幾乎是陸軍的第一把手,掌握著最關鍵的指揮大權。

橋本沒有理會兩人的自吹自擂,而是冷靜地說道:“皇軍現在的兵力,並不足以壓倒西華。對付西華,我們需要一隻龐大的陸軍。”

會場上的陸軍將領紛紛激動起來,他們早就想擴軍了。海軍大將、首相岡田啟介不悅,心想這幫陸軍馬鹿蠢貨的意思),時刻不忘擴充陸軍。於是說道:“帝國的財政,現在非常艱難。不要忘了,前期為了軍費,加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民間非常不滿,國民生活艱難。”

陸軍將領們對於岡田的說法嗤之以鼻,這些海軍馬鹿,就是看不得陸軍的擴張。紛紛批駁岡田,

說是隻有佔領中國,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本和資源,支援日本的經濟,不擴張才是死路一條。

天皇裕仁看著禦前這幫陸軍和海軍的馬鹿,覺得頭疼得厲害。

吵了幾乎一天,最終勉強同意,在197年中,陸軍爭取擴充到24個師團,總兵力要達到100萬人;而到1937年末,爭取再擴充10個師團以上,使得總兵力增加到130~140萬人。

與會眾人,雖然已經瞭解西華的實力,但還是傲慢地認為,1個日本兵能頂5個中國兵,哪怕西華再強,1個日本兵也至少可以頂得上2個西華兵,有了100萬日本兵,就可以對西華形成戰力優勢。這就是這個時代日本的特色,或者說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是如此,精於戰術,而在戰略方面,很多時候拙劣到驚人。

李思華在這個時刻,對於日本的重視程度自然大大提高,因為很快,雙方可能就要形成對峙,她專門舉行了一場講座,培訓西華的高階軍官,這個時候的西華軍將領們,都還沒有和日本軍交戰過,對於他們並不瞭解。而由於前世的研究,在這個時代,沒有比她更清楚日軍實力的人了。

李思華首先對大家分析了日軍的優點和缺點。

李思華首先強調,大家公認,美蘇英德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從單兵素養到戰略戰術,從軍事裝備到後勤補給,這幾個國家都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日軍也很強大,但畢竟日本是最窮的帝國主義,所以他們的強大,與這幾個強國不同,總結起來,就是戰略很爛但戰術很強,裝備很爛但使用得法。

日本陸軍最強的點是什麼?是步兵基本戰術乃至單兵作戰效能。在這個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世界第一。

說到這裡,臺下有點騷動,李思華嚴厲地要求安靜。

構成日本陸軍單兵作戰能力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裝備,這沒有什麼出奇的,相比歐美甚至可以說是簡陋。鋼盔、後跟帶鐵掌的皮鞋、軍服、寢具、水壺、口糧、急救包、步槍、刺刀、槍彈、手榴彈,有時還有防毒面具。單兵攜帶的重量大約是15~20公斤。

日軍的新兵,必須經過11個月的嚴格訓練。

其中前5個月為新兵集訓,包括佇列、刺殺、射擊和拉練,至少要有一次5天的嚴冬條件下的野營拉練,訓練士兵的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

接著是2個月的單兵綜合素質訓練,主要是排小隊)、連中隊)級別的作戰協調。每天必須有30k以上的行軍耐力訓練,最低情況下單日不得低於5k。

然後是2個月的連營大隊)級別作戰訓練,此時新兵應該達到40010槍800環的射擊精度,進行野戰射擊、游泳、強化刺殺訓練,每天40k行軍耐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