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常跑跑與對日終戰準備?

7月2日,蔣介石在江西會合了新軍之後,按照西華的要求,發出了後世稱之為“國民政府謝幕公告”的宣言,指出國民政府已經完全失敗,同意西華取代國民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命令國民政府的所有政府、軍隊等一切機構,須等待西華的接管,不得作亂擾民,否則被西華剿滅,都屬咎由自取。蔣介石自己深感慚愧,經西華同意,他由此下野,將在廣西暫住。

電文公告發出,自然是全國乃至全球轟動性的效應,遠東這個巨型國家,新的歷史一頁,開啟了。有的人如喪考妣,有的人欣喜萬分,有的人冷眼旁觀,有的人躊躇滿志。這就是大時代,歷史如同一條不斷掀起巨浪的大河,奔流向前,很多人在途中就被時代之潮摔落,離開了時代的舞臺。

西華隨即宣佈,組建中國唯一合法的臨時政府,全面接面管國統區。西華將在盡快全面擊敗日寇侵略者後,正式建立新中國。國統區的所有地方政府、機構、官員和軍隊,必須接受現實,等待西華的接管,希望他們不要讓人民失望,在這種時候還做出不理智的反動行為。

“西華”這個名稱自然也不再合乎需求,按照“中華臨時政府”的稱呼,未來人們就簡單地將“西華”改成了正統的“中華”。

在日本的本土,可謂是一片死寂。日本的上層建築,早已對此有所預料,但都沒有想到會發展得那麼快,他們都以為蔣介石會掙紮很長一段時間,將之視為日軍固守滿洲的一大助力。而現實的發展,讓他們深深感到了“墨菲定律”的惡意——如果你考慮到有最壞的情況,那麼這種最壞的情況一定會真的發生。

事實上,但確認這個訊息後,並不限於石原這樣的“冷靜派”,很多此前狂熱的軍官,在自己內心也認為日軍已經失敗,守住滿洲的希望微乎其微。更不要說日本的那些大佬了,他們其實心知肚明,可是誰也不敢和不願提議,讓日軍放棄滿洲,這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自己提出來恐怕就會被刺殺吧?

所以很可笑的情形發生了,雖然大本營十之七八的人都認為滿洲不可守,日軍必敗。可是一個一個的,都若無其事地執行著自己的“職責”,忙碌地安排日軍在滿洲的各種防守細節和工作。要是有外人在此時觀察,還以為日軍大本營,對滿洲會戰充滿了信心呢。

這就是日本人的“群團主義”和“群團社會”,李思華前世歷史上,二戰後日本企業崛起,也是靠這種氏族共同體文化的影響,離開了集體,個人什麼都不是,每個人都怕被集體所拋棄,所以就會對集體無比忠誠,哪怕上級的命令是錯誤的,他們的反應也是一定要完成它,而不是建言要調整和修改,群團社會,賦予了日本一些成功的基因,但同時也賦予了它失敗的基因。

表現在軍官上,就是對上級奴顏婢膝,而對下級兇狠殘暴。絕大部分人其實害怕承擔責任,做事的準則是但求無過。所以他們明知道滿洲會失敗,但誰敢提出異議呢?大家都在裝糊塗。

就算是最上層的幾個大佬,這個時候也不敢在裕仁的禦前會議面前,提出從滿洲撤軍。他們都很清楚,誰提出來,誰就最後必須為失去滿洲,而向日本國民承擔責任,不說被千刀萬剮,被千夫所指是肯定的。所以誰會說?誰會做呢?

所以在這種奇怪的“看破不說破”的氛圍下,日軍仍然在全力地準備著滿洲會戰。

李思華和西華政治局,現在應該稱為“中華政治局”了,則在根據美國計劃今年的最後收益,調整和完善從199年的經濟和軍工計劃。

到1938年4月結束全部股票空單後,總的淨利潤是5.2億美元,不過還是沒有能彌補1937年的巨大消耗,之前準備的總計6.8億美元,在1937年花得幹幹淨淨,戰爭起來,花錢真是太厲害了。

當然這錢不是白花的,李思華覺得除了幫助中華財政,建立了對日軍絕對優勢的軍備和戰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刺激了此時中國的工業發展,戰爭缺什麼,這筆錢就盡量去彌補,而戰爭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各種工業的生産力和效率成長,瘋狂的民族情緒下,就算是工程師們,也成長得飛快,更不要說是技術工人了。

這就是戰爭的“正效應”,戰時一年的技術和經驗成長,可能比得上和平時代的3~4年。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如果像日本那樣把熟練工人都推上了戰場,自然只有負效應,哪來的正效應呢?

所以此次盤點,美國收益還剩下了12.2億美元。原來的12.8億美元,花掉了6.8億美元,剩下6億美元,加上此次利潤5.2億美元,以及澳洲金礦等提供的額外收益1億美元,最終就剩下了12.2億美元。看上去錢不少,但李思華知道,後繼無力了。未來在海外佈局能提供的額外收益,能夠達到每年2億美元就不錯了,其它的,都要靠國家的正常經營了。

好在1937年,中華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了112億元,基本撐得起1938年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了。所以李思華不準備將以上的12.2億美元投入戰爭,而是用來進一步加強工業建設,尤其是新解放區

的建設,這個時候的外彙還是很寶貴的,可以用來進口很多中國仍然薄弱領域的機器裝置、珍稀原材料等。

例如,透過澳洲金礦建立起來的澳洲情報組織的支援,已經建立了3個馬甲公司,分別控制了奧林匹克壩、蘭傑礦、貝利佛這三個澳洲北部的最大鈾礦區,此時其實澳洲政府完全不知道這個礦種能幹什麼,也沒有人在這個方面競爭。還要好多年,人們才知道在商業上這也是財富,而在全球的軍事戰略上,則具有崇高的意義。

這幾個馬甲公司聲稱,這些礦石能夠在海外生産特種水泥使用,就像是一些石灰石一樣,他們給這種新的礦種定了一個極其廉價的銷售價格,然後拼了命地擴大産能,他們說,如果産能不夠,這種廉價礦石就一定會虧損。

價值太小,澳洲官方沒有太多關注。他們現在倒是對cadia vaey卡地亞谷)的金礦頗為關注,金礦專案承擔的稅金也開始被迫增加,畢竟也必須堵住當地政府的嘴。

奧林匹克壩、蘭傑礦、貝利佛這三個鈾礦都是露天礦,開採極為方便,所以現在是不惜代價地擴大生産和增加開採裝置,1938年計劃要運回10萬噸以上的鈾礦石如果按照2007年價格,價值130億美元!),由於1940年以後的變數太大,因此現在的原則,就是盡量地開採並運回中華,目前主要儲備在緬甸根據地。

但是其它已經知道價值的礦種,在澳大利亞這樣的屬於西方比較“有效政府”治下,就很難有便宜可佔。例如鋁土礦、鎳礦、銅礦,澳大利亞的儲量都非常豐富,但這些礦種都是戰略性的,很容易引起澳洲政府的高度關注。

所以李思華都是選擇了一些其它國家,例如以美國馬甲財團的名義控制了智利的ahuasi銅礦,這個礦在智利北部,距伊基克iie)港口東南約180公裡,海拔4400,比較有利的因素是整體易於海運出口,在她前世,這個礦是二十世紀80年代才發現的,後來成為世界第二大銅礦。

所以此時拿下采礦權算是比較簡單和廉價,目前這個礦的産量正在迅速上升,李思華希望從今年起能夠達到年産20萬噸,從計劃建國開始的1939年到1945年這6年,能夠每年達到60萬噸以上的産量,保證建國初期的優質銅材來源。至於再以後,與西方的關系難測,暫時顧不到那麼遠。

類似這樣的大礦專案大約有20多個,單單為了它們,也必須在海外至少保留3.5億美元以上的資本,還要做好危機管理,例如日美太平洋戰爭期間,也許航運會中斷,那就只能將産出先儲存起來,等到1944或1945年日本已經完全頹勢的時候再運輸。而這些考慮,都需要資本儲備。

裝置進口的重點已經不是美國,而是德國,在中華節節勝利的背景下,此時與德國的關系相當的好,“處於蜜月”,因此從德國獲得生産裝置,幾乎是全球最容易的。這個時代有些英國裝置很好,但是關系太差,自然無從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