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湖北易幟與國民政府落幕?

湖北安陸,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行蹤匆匆,他要在這裡召開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安陸和孝昌一帶,現在他第二戰區近60萬部隊密集,準備對付的,就是在北面河南南部信陽一帶集結的西華軍主力一部,據說是2個集團軍和一些其它部隊地方部隊),總兵力超過了70萬人30萬主力+40萬地方部隊)。

在淞滬戰役失敗後,國民黨撤退完成後,蔣介石重組了“戰區體系”,湖南成為了第一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顧祝同擔任他的副手;比較意外的就是第二戰區,衛立煌意外地成為了司令,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但仔細想想也不意外,如果是從前,肯定是選一個國民黨元老,比如程前這樣的,但現在是什麼時候了?當然要把最能打的推出來。

衛立煌在國民黨中一直有“常勝將軍”的美譽美,資格又老,是前孫總統的衛士出身,壓得住所有的驕兵悍將,黃埔系的學生對他也服氣,確實是最好的人選。除了湖南,現在湖北面臨的西華壓力最大,所以讓他出任也可以理解。

其餘江西福建的第三戰區、以及後方廣東第四戰區、廣西第五戰區,那就乏善可陳了,就像廣西,其實都是桂系,對於中央只可能“聽調不聽宣”。

國民黨的200萬出頭的部隊,在湖南的70萬,在湖北60萬,其餘70萬在後方幾個戰區,所以很明顯,如果第一和第二戰區垮了,國民黨基本上就完了。

可是,國民黨的這個佈局,有一個隱秘的大缺陷,那就是中央軍的精銳,幾乎都在湖南第一戰區,而衛立煌的第二戰區,就是一個大雜貨鋪子!

西華的國內情報組織,從李柯農到錢壯斐,還有潘翰聯,都看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在周恩來的協調下,對於第二戰區的一個大的瓦解計劃,已經執行了好幾個月。

此時衛立煌部下值得一提的部隊,主要包括:

1、第3軍軍長曾萬中):原滇軍朱培德部,軍紀鬆弛;

2、第9軍軍長郭寄橋):衛立煌嫡系,郭長期是衛的參謀長,副手;

3、第14軍軍長李默諳):原西北軍一部,衛本人曾長期擔任此軍軍長,對其影響也很大;

4、第93軍軍長:劉堪):國民黨警衛第2旅擴編而成,劉堪原為黃埔一期生、胡宗南親信,此軍比較反動,是蔣介石的死忠;

5、第61軍軍長:陳長捷):是原來晉綏軍逃出山西後的一部分整編而成,多為閻錫山過去的嫡系部隊。

其它還包括大量其它地方軍閥改編的部隊,例如河南軍閥劉鎮華的鎮嵩軍改編而成的第15軍軍長劉瑁恩)等。

所以這完全是一個大雜貨鋪子,衛立煌本人一向欽佩我黨,對於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有諸多不滿,在大勢已明的情況下,完全是可以爭取的,而如果衛立煌本人反正,幾乎可以肯定第9軍、第14軍這兩只衛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必然跟隨,就只剩下了反動的93軍,而其它軍隊,不說是一鬨而散,也會士無鬥志。我軍如此就可以先拿下湖北,最終逼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這種行動,正是這幾位情報領導人,最擅長的活計之一,他們有著非常高的積極性和行動思路。

李思華和西華中央軍委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地對蔣介石政府“最後一擊”的機會,非常重視。

衛立煌坐在第9軍前線指揮部中,會場上已經有不少軍官,但93軍的劉堪等幾位,由於路比較遠,還沒有到,大家都在等待。

這個軍事會議,並不是第二戰區的全體會議,而是第和第61這5個主力軍的前線軍事會議。

衛立煌面無表情,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不差這幾分鐘。

對於起義的決定過程,在心理上是非常痛苦的,他還記得自己當初作為孫先生衛士的年輕人,當時是如何的朝氣蓬勃!對於國民黨的革命事業,是何等的堅定不移——我們必將勝利,必將推翻北洋腐朽政權,建設一個新的民主中國!然而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自己是什麼時候心態改變的呢?大約就是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吧,當時自己非常震驚,不僅是國共兩黨反目成仇,而且國民黨內部對於基層,簡直是殺光的態度,就因為國民黨的基層,多數是在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很多當年的“友人”,看到他們屠殺和傾向民眾時的猙獰面目,才讓自己感到陌生,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中國的前途到底在哪裡?

直到前兩年,他終於讀到了和西華二號人物李力勝的著作,他才認為自己明白了到底是為什麼。那些“友人”,無論平時“與人為善”、“慈悲為懷”,但在自己的階級利益面前,就暴露了正面目,他們對於底層人民這些窮棒子,居然敢於試圖奪取政權和解放自己,有著不可遏制的仇恨,這是他們坐在那裡屁股的位置所決定的,並不是他們發了瘋,這不過是李力勝所說的“剝削食利階層”的本來面目而已。

所以這兩年其實他很消極,並不願意參與國內的

內戰。西華的大勢崛起,他看在眼裡,並且為之高興,反正國民黨已經自己幹掉了自己,它已經不是一個革命的政黨,而是代表剝削食利階層利益的反動政黨。

這一次出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他很明白,並不是因為蔣介石信任他,相反,對於他比較公開的“親共“,蔣介石其實疑慮很多。但一則可用的軍事人才太少,蔣介石的親信大將,在三十年代都還比較幼稚,難以承擔方面大任。二則常軍並不是與西華與戰爭為主,更重要的就是軟磨硬纏,衛立煌的”親共”態度反而是一種很好的掩護,有利於和西華打交道。

蔣介石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是,衛立煌內心已經有所決定。他的出發點是,打敗日軍是當前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而蔣介石政府的繼續存在,確實就如西華所言,已經拖了西華的後腿,讓西華無法集中全力,去打擊日本。這種情況必須終結。國民黨政府不堪,自己放棄了歷史給予的機會,已經無可救藥。

衛立煌自己對於抗日沒有貢獻,但既然有機會,就應該為國家統一做出貢獻,這才是不負此生!至於變成國民黨的“叛逆”,自己在乎嗎?我衛某人效命的是國家民族,可不是國民黨私利!衛立煌冷冷地一笑。

大約十分鐘後,劉堪和93軍的幾位師長魚貫而入:“衛老總,不好意思來遲了,道路實在是太爛了!”

衛立煌點點頭,示意劉堪等入座,然後命令會議開始,先由參謀彙報西華的前軍情報。

在彙報的時候,衛立煌掃了掃郭寄橋和李默諳,兩人都很漠然,看到他的視線,都點了點頭。衛立煌示意參謀停止解說,他站起來說道:

“大家都很清楚,這種普通的軍事應對已經毫無意義,我軍無論如何排兵布陣,都不可能是當面西華軍的對手,無論是在火力、訓練、士氣乃至指揮,相差得都太遠了,現在的對戰,幾乎就是清朝的軍隊要對付歐洲列強一樣,好在現在都是中國人的軍隊。”

這話一說,會場上就開始嗡嗡地議論起來。大家都很清楚衛立煌是個什麼意思,這段時間誰沒有反複考慮此事呢?就算是極端思想的部分人,也不得不承認,大勢在彼啊。

衛立煌注意地看著劉堪,發現他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癱坐在了椅子上,內心不由大定。他接著說:

“這樣的內戰打下去,毫無意義。對日寇的國戰還沒結束呢,中國人自相殘殺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抵抗,最多是增加西華的一些傷亡,減弱了西華最後對抗日本人的力量,但必然失敗,而且死得毫無價值,後人提起我們,必然都是恥笑,是千古罪人而且愚蠢不知天時。”

“所以我決定起義!已經與西華軍代表達成協議,我軍將陣前起義,接受西華的改編,確實大部分人將退伍,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對於參與起義的將領和士兵,將不再追訴過去對於西華和人民的罪責,都可以按照西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