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上海大清洗?(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7章 上海大清洗?
在這個時空李思華的預先佈置下,沒有出現原時空10萬戰士露宿街頭的事情。李思華對此也不以為然,固然是體現了嚴格的紀律,但也說明安排有紕漏,部隊入城安排好住宿,不是理所應當的後勤事務嗎??
熟悉情況的特種部隊首先入城,他們控制了大量的倉庫、日偽軍之前的機關住宅、一些學校的禮堂等處,所以近20萬人員入城,第一天就得到了良好的安置。
當然,入城的紀律是非常嚴格的,對部隊頒布了詳細的《入城紀律十二條》,例如“軍隊不能進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入城前還對戰士們進行了城市生活培訓,畢竟有些士兵從農村出來,就是軍事訓練和作戰,並沒有城市生活經驗,說白了,找個路可能都是兩眼一抹黑,更不要說是防小偷、防騙子,辨別工人、學生和不同的人員等等。
入城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上海上的煤氣、電力和公交系統,這是城市運轉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例如楊樹浦的電廠。煤氣、電、公交以及糧食不出問題,上海才能正常運轉。
上海這個時候有大約500萬人,但並不是後人熟知的那個大上海,此時它還只是一個“小上海”,地域其實很小,人口高度密集。從黃浦江外灘開始,北面只到閘北和楊浦,徐家彙是郊區,五角場也是郊區,至於浦東,那還是純粹的大農村。
國衛部隊配合此前的地下黨,以及派駐上海的5萬幹部,很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甄別人口,分別處理。尤其是以下幾類人口:
一、幫派分子:上海號稱3個男人就有1個在幫派,所以數量極大,高達幾十萬人,國衛部隊主要對付的,就是他們,每天都有很多街區被封鎖,然後開始搜捕,普通的幫派,小頭目及以上被逮捕,販毒和控制妓女的幫派,則從頭到尾,全部都被逮捕,他們一批批地被卡車送走,在一些特設的場所,會進行進一步的甄別,罪行嚴重的自然是吃了花生米,其它的則根據罪行輕重,重的送去挖礦,輕的送去修路,都要至少5年以上的勞動改造。
自然有試圖反抗或者逃跑的,但很難成功,這些“江湖人士”,在正規部隊面前,不過就是紙糊的而已。
二、妓女:當時上海也是號稱6~7個女人中,就有1個是妓女。國衛部隊掃蕩了所有的色情場所,所謂的幫派“管理人員”,自然是全部抓捕,而妓女們則被收容起來,他們在未來規劃為上海加工區的一片地點,接受性病治療、思想改造教育和初級文化教育,準備將她們轉變為未來紡織業、加工業的女工來源之一,讓她們可以自食其力。
三、流民:上海灘有很多流民,他們都是過去在老家已經一無所有,來上海闖蕩的,其實在上海沒有任何工作,住宅,而且饑一頓飽一頓,難以生存。幹部們也將這些人收容起來。李思華對此早有預料,讓他們部分送到加工區,與那些妓女一樣,進行培訓。另外的則都送到蘇北,在蘇北被農場吸收,同樣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
四、吸毒者:上海大約有20萬左右的吸毒者,他們其實已經是廢人。除了消滅所有的販毒鏈條人員外,這些吸毒者,西華只能是將他們送到蘇北,不提供毒品,參與輕松的勞動,部隊看管,熬得過去最後能恢複的,就可以與流民一樣。但如果是毒癮已深,該死的只能是死。
至於那些混在上海的“洋垃圾”,要麼在上海能夠正當工作,否則要麼被趕出中國,以後他們沒有西華的“簽證”,就不能自由地混在上海了。
經過這樣差不多2個月的大梳理,上海的人口幾乎減少了100萬左右,只有400萬人了,但整個城市迅速地變成了秩序井然。就連洋人,也覺得安全度極高,街上根本沒有混子了。民警、城管和民兵組織,迅速地將這個大城市納入了西華的穩定管理。
李思華還為重慶的幾家塗料廠做了一筆大生意。她發起了一個“清潔上海”的運動,在發動商戶、企業和居民主動的前提下,上海政府也擠出了一些補貼,對全市破爛的房屋進行修繕,同時要求除了新建築物外,其餘建築物全部重新粉刷,很多塗料都是採購這幾個廠的,這項運動到8月份才結束。結束後甚至轟動了外界,洋媒爭相報道,說上海變成了遠東最清潔最漂亮的城市,沒有之一。
5月27日,漢口路422號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大樓。
雖然西華的上海政府已經宣佈銀元交易非法,只能使用西華人民幣,不過需求量很大,這裡仍然在進行銀元交易,只不過低調了一些。
大樓入口的地方,2名保安懶洋洋地坐著,偶爾抬眼向街道上張望一下。
突然,街道上響起了似乎是跑步的整齊聲音,2名保安張眼望去,立即跳了起來,大門口一群西華“國衛部隊”計程車兵們沖入,明晃晃的槍口指著這兩個保安,他們哆哆嗦嗦地抬起了雙手,做投降態。
領頭的軍官,不耐煩地吩咐他們:“拉開大門,一邊待著去,不要妨礙公務!”兩個保安趕緊跑到了一邊去,將大門朝著兩邊大大拉開,更多計程車兵們沖入,他們合圍了這棟大樓。
緊接著,他們沖入了
交易大廳,就聽到驚呼聲、哭喊聲一片,有的人試圖從窗戶逃跑,結果卻絕望地看到樓下,都是望著他的國衛士兵。
所有的人都被逮捕,他們必須接受盤問審查。這一次行動,就拘留了338位搞銀元投機的,抄沒黃金4647兩,銀元將近6萬枚,人民幣一千多萬,以及各種囤積的商品,價值高達5400多萬。整個證券交易所也被封閉。
這只是清理上海金融秩序的其中一個場景。
革命軍佔領上海後僅5天後,5月18日就公佈了關於貨幣和金融的通告,規定3天之後即5月21日起,在上海所有的交易只能使用西華人民幣,所有外幣、黃金和白銀及銀元一律禁止流通,需要人民幣的,可以在緊急接管的若幹銀行進行兌換。
一向只相信金條和銀元的上海人,當然一時還難以相信西華人民幣的信用。公開不許了,地下的交易仍然猖獗。
可是,時代真的變了。
一方面,西華到處打擊私下的貨幣交易。另一方面,從5月13日開始,大量早已準備好的民船,就沿著長江,將西華的“華貨”源源不斷地運入上海。以前的地下黨,現在的政府工作人員,在幾天之內就搞定了數千個商業網點,他們統一以“華貨超市”的名義出現,西華的工業品在幾天之內,就成為了上海商業的主流。
而且不僅限於“超市”,就連著名的上海灘4大百貨公司,即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這四大公司,2天之內,90的貨品也從原來的洋貨變成了西華貨或者其它國貨。
關鍵是,“華貨”的價效比,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洋貨,價格便宜而質量不差,對於實質上講究“實惠”的普通市民來說,很容易就接受了華貨,因為至少可以在同等質量下,省下20的錢。
所有這些華貨,只接受人民幣,所以人民幣的使用,開始迅速增長。老百姓雖然不敢把自己的銀元都兌換了,但至少也要兌換一部分。當然,有些自詡“喝咖啡的”人士,那是非洋貨不用的,也暫時由得他們。
上海以前是一座消費型城市,吃的稻米,來自於東南亞,現在基本被長江輸送的四川米替代,而穿的布匹,以前都是進口美國和澳洲的棉花來加工,現在這種貿易很快就恢複了,但是縮小了許多,西華根據地的棉花産量,開始暴增,例如解放僅僅一年的新疆,棉花的播種面積,幾乎是增加了上百倍。
再一個,就是接管了全部的民間銀行,這些銀行必須經過資産審查,按照西華對銀行的管理規範,重新建立起嚴格管理的規範,轉變為人民幣體系,才能重新營業,西華也公告對上海民眾的存款,政府予以擔保,不會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