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上海與三個四百萬?

美國外交部長赫爾出面,向日本嚴正抗議,說覺察到日軍有在上海與西華軍決戰的企圖,這將上海置於毀滅的威脅之下,列強在上海都有巨大的利益,日本這是對列強的挑釁,如果日軍堅持在上海作戰,美國將考慮停止對於日本戰略物資的出口,因為根據美國的《中立法》,是不能向交戰雙方提供武器相關的資源的雲雲。

而在美國的帶領下,法國等列強也強烈地抗議日本,甚至包括英國。雖然英國與西華的關系很差,但帝國的利益,能保住一點是一點啊,何況與西華還沒有正式談判呢,還有迴旋餘地不是嗎?

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之下,本莊繁的“戰上海”計劃沒有能夠透過,裕仁親自施壓,大本營不得不取消了這個計劃,命令日軍從上海撤離,而在上海的日本僑民,則必須立即撤離。離

5月13日,西華軍進入上海。

在進入上海前,日軍已經從江南撤離幹淨。不過由於西華軍一直追擊,本莊繁不得不一次次地斷尾求生,所以最後能夠撤出的部隊不到50萬人,有20多萬日軍,在最近的1個月戰鬥中灰飛煙滅,其中投降計程車兵不少,很多新兵,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些老鬼子的堅韌。

這個月最轟動的事情,莫過於西華軍將在南京會戰中斃殺的50多萬日軍屍骨,焚燒後混之於血土,然後在浦口江對面的南岸,真的又建設了一座更高大許多的“鎮倭塔”,形制規範與江對面的第一座“鎮倭塔”類似。從此,長江浦口兩岸,各有一座鎮倭塔,大小相映,成為了後世著名的歷史景點。

按照西華的公告,這是對南京死難軍民的血祭,也是對在日軍侵略江南的過程中,各地死難的中民的血祭。以血還血就是西華的原則!我們不饒恕、不寬恕、不以德報怨,不做東郭先生。我們推崇的是大複仇,冤冤必報、有仇必報,有仇今世報!

李思華本人也親臨上海。

她的意圖很清楚,上海畢竟是此時中國最重要的商貿城市,對於上海的治理,必須是全國的一個典範,尤其是未來作為吸引外來資本和吸收海外資源的重鎮。

進駐上海的第一個方面,當然是軍事上的安排。整個蘇南的駐屯部隊,暫時是和唐武的第10集團軍,其中的3個師入駐上海要地,例如大場和寶山等地,他們重點將迅速建立起上海的對海上方向的軍事防禦。

特種二師也進駐上海,他們將配合原來的地下黨和新建立的上海新政府,將上海的特務、流氓、幫派、地痞等,清理幹淨。

不過主力部隊在上海的存在,主要是純軍事的。真正用來建立上海的治理秩序的,是入駐的15萬地方部隊,他們迅速地控制了上海的各個主要街區,然後按照西華模式,建立街區的基層組織,改造街區,掌握街區居住人員的相關情況,建立上海民兵組織等。

在大場機場,入駐了一個航空師320架戰機,用來保護上海的領空。

第二個方面,當然就是政治和地方政府體系。

上海的市長,任命的是姚斌,他是李思華最早建立淇澳島專區的時候,就擔任“區長”的老同志,這些年一直是李思華在根據地治理方面的主要大將之一,熟悉經濟工作,算是西華經濟管理體系的創立人之一,對於國際經貿等方面也非常熟悉,目前是黨內少有的熟悉大城市管理和治理的專家。此前他已擔任過重慶的市長。不過他也是暫時任職,接下來會擔任對整個江南地區的治理重任。

上海的書記,則暫時任命了陳毅,本來還有一個人選,就是鄧小平,但在兩人之中,最後李思華和商量,還是任命了陳毅。這主要是兩人都認為,陳毅的原則性更強,鄧小平做事讓李思華不喜歡的一點,就是做事太過功利主義,有點“顧頭不顧腚”,只求達到短期目的,卻很少去管後遺症。

第三個方面,則是對上海的經濟定位。

李思華否定了她前世建國時國家對上海的經濟定位。那個時空的歷史上,由於國家過於缺乏資源和資本,以至於所有的建設,都是按照“最低成本化”的便利性原則,那麼上海和北平這樣的城市,在工業上也自然是最適合的城市,很明顯,人才集聚、各種配套齊全,當然成本最低了。

但是這樣的發展,就形成了一種“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讓太多的雞蛋,放在了同一個籃子裡,最重要的産業,幾乎都集聚到幾個超大城市中,一旦這幾個城市有問題,全國都受到很大影響。

李思華穿越前,疫情導致的上海近乎封城,就影響了全國幾乎40的重點産業。這種情況,她當然不願意在這個時空還是一樣。

所以她對上海的經濟定位,就是自由貿易港、商貿大城市和出口加工區。至於重化工業,除了造船以外,就只有利用海外礦産的冶煉體系,例如利用海外鐵礦石和煤炭的寶山鋼鐵基地。

說白了,核心就是“口岸”兩個字,是國內與國際之間,資源和産品交換的重鎮,但並不是工業生産、尤其是大工業的重鎮。上海的工業,主要就是利用民間和海外資本,發展出口導向型的“資源和市

場”兩頭在外的加工業。

至於金融等方面,在建國前談這些為時過早。

李思華對國家的整體經濟佈局,她的思路與當時所謂經濟學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她根據後世的經驗認為,經濟發展真正最珍稀的資源是市場,尤其是世界性市場。

何謂世界性市場?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紀的標準,則李思華的定義是,面積大約在400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3億的統一性市場。

400萬平方公裡這個數字似乎來得突兀,其實從軍事上可以旁證,例如美蘇簽署核軍控條約,規定雙方核彈頭數量為1560枚,為什麼如此規定呢?因為這個數量級的核彈頭,正好大約覆蓋400萬平方公裡——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人口和經濟主要活躍的面積,都是400萬平方公裡。而如果看中國,其實也是一樣,胡煥庸線以東佔據了94以上人口的地區,總面積是420萬平方公裡。

按照這個標準,後世全球就只有3個世界性市場。

第一個自然是美國,美國的市場其實是東海岸+西海岸,本身也是被割裂的,但是透過鐵路、航空實現了交通的便利性,然後法規和金融體系的建設發展,強行把2個本來分裂的市場拉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則是3.3億。

第二個是西歐,面積差不多,也是400多萬平方公裡左右,人口4億多。本來除了德國和法國,歐洲全部是小國,但透過歐盟這個統一組織,基本上還是實現了大部分的市場統一性。

第三個是中國,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的東部市場,大約是250萬平方公裡,然後有2個區域市場,即東北和西南,各百萬平方公裡左右。中國的優勢是人口,後來又逐漸加上了交通便利,才逐漸將本來被分割的市場建設成為一個世界性市場。

在這個時空,李思華的“宏圖大志”,是要在本土先建設完成至少2個,甚至是3個世界性市場,上海為“口”的東部大市場,不過是其中的1個。

她的思考是:

第一個大市場,自然是傳統的東部大市場,面積稍有點小,約250萬平方公裡,但優勢是人口密集,屆時會遠遠超過3億人的閥值,而且這裡是全球最適宜人類生存的不多的地域之一。

如果能按照目前地緣戰略的規劃,最終實現控制了第一島鏈,那麼這個大市場,就有全球最安全的海域。各種發展條件就非常好,這個區域的資源需要加上海外資源的補充,所以對上海的定位本身包括這種長遠的考慮。

第二個大市場,則是西南大市場,必須拿下東南亞半島,就包括這方面的頂層設計。按照她的地緣戰略,東南亞納入285萬平方公裡,加上西南數省的100多萬平方公裡,整體就正好是一個400萬平方公裡出頭的世界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