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守江必守淮??(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77章 守江必守淮??
11月25日左右,西華軍參與淮河會戰的部隊,均已到位。基本上的主力部隊,是二野的第5、第6和第7集團軍,以及三野的第9、第11和第12集團軍,共計6個集團軍90萬人,再加上一些其它輔助部隊,妥妥的百萬大軍。二野的第8集團軍,留守河南,而三野的第10集團軍,留守山東,尤其是青島。
由於西華軍佔領地域的擴大,此時西華軍正在進行擴軍,不過是以新軍建設為主,而不是在現有野戰軍基礎上擴軍,新的第六野戰軍和第七野戰軍正在建設和訓練中,預計將在明年初正式成軍,屆時西華的主力部隊,將達到450萬人左右還包括一些其它部隊的擴大)。
這次擴軍深層次的原因,其實並不是為了對日作戰,對日的話,現有的300萬部隊已經足夠。擴軍是為是了預防蘇軍的威脅,和李思華商量之下,認為蘇聯會很忌憚中國的統一,屆時在日軍完全失敗、例如在東北失敗的前提下,蘇軍做出一些威脅性的動作甚至是摩擦都是可能的,畢竟二戰還未開啟。
11月29日,淮河會戰正式爆發。
戰役是從三野於天雲第12集團軍從山東越過省境,進攻連雲港海州)開始的,此前連雲港是日軍對其“淮河防線”最大的補給港口,而且是日軍後撤最方便的港口,所以自然成為西華軍的進攻首要目標。
三野的另外兩個集團軍,即楊永第9集團軍和劉志丹第11集團軍,則分別從棗莊和徐州方向,向宿遷方向攻擊前進。
二野的王金山第5集團軍,轉向佔領安徽蚌埠,前鋒直指還在國民黨控制之下的滁州,這已經很接近長江了,滁州再向南不遠,就是長江,而過了長江,就是南京。
二野的楊德志第6集團軍和楊晨吾第7集團軍,則針對日軍正在全面佔領長江以南的趨勢,從阜陽一帶,朝向合肥、六安一帶進軍。未來的目標,是先在安慶、銅陵和蕪湖均在長江以南)的對面即長江北岸駐屯,隨時準備渡江戰役。
不過此時第6和第7集團軍,尚不能直接佔領合肥和六安,那裡仍然是蔣介石政府控制的,而且現在是其從南京撤離的通道。西華軍是有點不耐煩的,現在國民政府逐漸變成了抗日的阻礙,而不是助力了。
根據最新的調整,楊晨吾第7集團軍將與王金山第5集團軍,均轉向東面,朝揚州前進,準備進攻淮安、鹽城一帶的日軍。
在這樣的部署下,實際上西華軍對日軍的攻勢,主要形成了從北向南的兩路,以及從西往東的一路,合計三路大軍,5個集團軍。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西華大大加強了各個集團軍的舟橋部隊,因為作戰區域從華北山東的大平原,逐步進入了江淮的密集水網區,隨時都可能要搭建浮橋渡河渡江。
日軍大量增援內河炮艇的情報,也被各地地下黨組織反饋上來,李思華早已建立了情報分析部門,這個情報由此被西華所重視。於是對付日軍以內河炮艇為核心的小股部隊滲透,就成為地方部隊和民兵的作戰重點,在淮河流域開始廣泛地建立密集的監控網路,發現了日軍,就透過加強了火力的地方部隊。進行打擊。大量的巴祖卡火箭筒因此被分發到淮河流域的地方部隊,從而有效地遏制了日軍的“遊擊戰”。
面對西華的三路大軍,崗村也不得不將主力一分為三,不過他是內線作戰,調動兵力相對距離比較短,所以還算便利。
他此時手中有60萬大軍,華中派遣軍給他支援了3個師團7萬人。所以他的部署是:
連雲港海州)區域15萬人兵團;宿遷淮安防線15萬人兵團;揚州泰州防線15萬人兵團其實是總預備隊),另外進攻滁州的15人兵團其實也屬於揚州泰州方向,這裡因為與日軍華中派遣軍僅長江一江之隔,所以兵力也是最重的。說得不好聽一點,隨時可以透過長江撤退。
到12月1日,宿遷附近,劉志丹11軍與日軍爆發了激戰,至此,日軍淮河防線的北線,已經全部接戰。
無論是進攻連雲港的於天雲12軍,還是進攻宿遷的劉志丹11軍,都發現日軍打仗變聰明瞭,也更適應了劣勢火力下的戰鬥。
例如,在我軍重炮轟炸過的地域,那些彈坑就成為日軍士兵搶佔的掩體,他們根據經驗判斷,彈著點重複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例如,日軍現在對戰壕的挖掘極為用心,甚至各個部隊還配置了使用柴油機的小型掘進機器,其戰壕體系現在都是密密麻麻的z字型組合,四面八方聯通,透過戰壕的機動性很快——“散”和“聚”都方便了很多。
不過日軍也不是沒有弱點,過去那種普遍的射術精準的老兵,明顯少了很多,日軍現在的射術基本已經比不上西華軍,那些老兵大多數已經在前期的戰鬥中死掉了。
總之,戰爭逼迫著所有人進步和“聰明”,日軍也不例外,不過日軍戰術水平提高了,但單兵的素質卻在不斷下降。這個島國,精銳士兵的人力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簡單估量一下就知道,全國7000萬人口,男性3500萬,去掉老人、
孩子、統治階層、病人, 16~40歲的適齡總兵源,最多1100萬人左右。
看起來總數與德國差不多,因為兩國的人口也差不多。但實際上差得遠了,德國從孩童開始的軍事教育,要比日本紮實得多,這是不同的經濟水平決定的。所以日本的1100萬兵源,去掉最低需要保留用於生産的,最多隻有700萬兵源左右,而這700萬兵源,還有大量的是農民等需要長期教育的物件,其能夠提供比較精銳的兵源,大約只有200多萬,而現在,幾乎已經被西華消滅了一半。
日軍進步了,那就紮紮實實地打,西華畢竟有著空中優勢和重炮優勢。
在攻擊中,劉志丹和於天雲都發現,這一次對面日軍第12軍的火力,明顯強了很多,毫不吝惜彈藥。這使他們想起了上級曾經的提醒。
按照李思華的預判,在抗戰開始半年左右的時間,日軍的軍工生産會進入高峰,但是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高峰最多持續1年左右,就不得不受到短缺的資源和財力的嚴重限制,從而逐步走向枯竭。
從戰略角度,石原莞爾他們最早所持的“暫緩擴大侵華論”是正確的,因為日軍對佔領後的東北,其實開發的程度仍然有限,單單從鋼材的産量就可見一斑,1937年東北的鋼鐵産量,僅有72萬噸。
日本之所以被稱為“最窮的帝國主義”,就是因為缺乏資本和資源。其資本是透過掠奪民國,但民國更是窮逼,其實能掠奪的是有限的。資源本來獲得了東北,如果深耕的話,會極大地改善日本的底蘊,但是他們太貪婪了,急不可耐地試圖全面佔領全中國,而在其佔領區,戰爭期間資源的開發極為有限,主要就是搶了一些財物,且這些財物能夠馬上國際變現的非常有限。
所以日軍全面侵華,在戰略上就是打了個寂寞,耗盡了自己本土的資源,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日本人精於小戰術,而拙於戰略,在侵華一事上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於劉志丹和於天雲,對策也是簡單的,就是李政委說過的“蘇聯名言”:“遇到抵抗,大棒橫掃;抵抗加劇,大棒加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