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青島餘波與國民政府撤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76章 青島餘波與國民政府撤退
隨著日軍艦載機群被西華戰鬥機群圍攻,200架紅龍ju88戰鬥轟炸機群,趁機突破了日軍航母群的防空,此時能夠回來支援的日軍戰機不多,這些航母主要是依靠自身的高射炮防空系統進行對抗。
因此,類似此前赤龍機群攻擊日海軍戰列艦叢集的故事,同樣發生了,日海軍還犯了另外一個錯誤,就是為了支援陸軍在青島的固守,將大部分能發射艦炮的船艦,都派到了近海,此時8艘航母的護航艦隊,僅有4艘重巡和20多艘驅逐艦,它們的防空火力是很微弱的。
紅龍機群的主要目標是航母,由於它們載彈量大,因此這些航母遭到的打擊也非常大,總共有3艘航母起火,而幾乎每一艘航母,都有程度不同的損傷。
等到紅龍機群攻擊完畢揚長而去,西華的戰鬥機群也隨之護航護遠去,永野幾乎已經面無人色,他希冀地望著天空,可是能返航的艦載機,顯得那麼的稀少!總計只有不到200架的艦載機返航!
日軍艦隊抓緊向著遠海撤退,但是西華的第二波攻擊時間,只差15分鐘,日軍根本沒辦法撤退多少距離,尤其是近海的戰列艦叢集,他們又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打擊。
等到最終完成撤離,日海軍的大艦隊,已經只剩下了不到70艘,而且多數都帶著程度不同的傷損。航母沉了3艘,尤其是重型的能載機90架的加賀號也沉了;戰列艦損失3艘,金剛、霧島沉了;巡洋艦損失8艘,而驅逐艦則損失了25艘!這是日本海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敗,而且不是敗於敵軍的大艦隊,而是空軍!
永野吐血,他寫下了遺書,然後自殺了,他實在沒辦法交待。在他的遺書中,總結了此次日海軍大敗的教訓:
一、海軍就是海軍,不能看成是對大陸攻擊的移動炮臺,尤其是對西華這種擁有強大空軍的敵人。
二、海軍支援陸軍,必須是在一系列的前提下,不具備空優,海軍就不能出動。
三、需要大力發展海航,未來的海戰,單靠火炮,沒有空中優勢,軍艦就可能淪為活靶子。
四、推薦山本五十六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第二天,西華的公告轟動了全世界,日軍的大艦隊,被西華空軍摧毀了近40艘主力艦艇,甚至包括艘戰列艦!西華這是用另一種方式,狠狠地洗雪了當年北洋海軍的甲午海戰之恥!
正在海外的前海軍總長薩鎮斌,時任國民政府海軍署長的陳少寬,都為此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唯一遺憾的,就是對日海軍的複仇,不是由海軍自己完成的。
空戰結束後,崗村在西華軍的炮火中,痛苦地思考了一個晚上,然後決定立即全面撤軍,可問題是,現在撤軍已經變得極其困難。
他向大本營求援的結果,直接上了裕仁的禦前會議,在陸海軍幾乎要打起來的爭吵中,裕仁最後決斷,海軍還是要努力接出在青島的日軍,但是1938年的日本軍費,將比原來以陸軍為主的開支,轉向以海軍為重,盡力補償海軍的損失。而陸相杉杉元不得不吞下這個苦果,因為不僅是海軍的堅持和日軍的決斷,包括文官系統的傾向都是一致的。
杉杉元內心明白,大家這是以“腹藝”的形式表現了一種態度上的趨勢,那就是對於日本陸軍在大陸戰爭的勝利可能性,開始傾向於悲觀,而海軍關系日本本土安危,以及“南進策略”的可能性,現在的重要性逐步超過了陸軍。只不過陸軍勢大,大家不好明說罷了。
所以按照石原策略規劃的江南戰爭的勝負,將是陸軍的最後機會,如果西華打過了長江並擊敗了日本陸軍,那麼全面侵華就宣告失敗,日本剩下的選擇,就將是力圖保住滿洲和朝鮮。不過杉杉元心裡冷笑,今天你們縮減陸軍的資源,未來如何保護滿洲和朝鮮呢?
日本的連續大敗,已經使得這個國家的很多“憂國憂民”之士,在思考別的出路了。例如石原莞爾之類的日本“智謀”之士,已經開始在痛苦地考慮失去滿洲的可能性了,明擺著,按照華北會戰的情況,西華同樣在東北重演,日軍真的擋得住嗎?石原最近沉溺於酒色之中,他實在想不出來日本的出路。
接下來的青島戰役,就變成了西華常規化的重火力攻擊,日軍在依託青島要塞工事拼命防守的時候,其海軍動員了一切運兵艦,甚至是民間商船,從青島試圖將大部分軍隊運走,很多其實被消滅在海上的轟炸中,最後當西華收複青島的時候,原來駐守青島的18萬日軍,只有8萬多人被海軍接了出去。其餘日軍,大部分戰死,最後有2萬多日軍投降,還是老規矩,被拉去終生挖礦作為懲罰。
在西華的連續打擊下,日軍即使是老兵,也有很多人不再堅持所謂的“武士道”精神,開始投降,其實質其實是對西華有了敬畏而已,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瘋狗”,你如果畏懼,他就更瘋,拼命地要上來撕咬你;但你如果把他恨恨教訓痛打一頓,他就敬畏,看到你就夾起尾巴。
11月5日,青島戰役結束,其實在青島戰役結束前,於天雲第12集團軍已經提前南下,西華中央軍委彙合各方
面的情報,日軍從連雲港大舉進攻蘇北,甚至前鋒直指安徽,佔領淮河流域的企圖甚為明顯,這讓中央軍委判斷,日軍這是試圖複制黃河防線,再建設一條淮河方向,因此需要迅速加強南下的力量,由於青島在大空戰後形勢已明,於天雲12集團軍被命令提前南下,西華要以二野與三野部分軍隊的結合作戰,粉碎日軍的淮河防線企圖。
南京總統府內,蔣介石面無表情,他剛剛看完2封電報,他的手有點顫抖。
第一封電報來自西華中央軍委,要求迅速讓開亳州、徐州、蚌埠和阜陽之間的區域,實際上就是讓他讓出安徽北部,理由光明正大,西華軍的二野和三野,將在淮河兩岸與日軍進行會戰,將從蘇北進攻安徽的日軍殲滅在淮河流域。目前在這個區域內的,建議蔣介石撤往安徽南部,加強民國體系對抗日軍的底蘊。當然,西華歡迎在上述區域共同抗日,但必須接受西華的領導。
第二封電報則來自淞滬前線,經過從8月到11月初近3個月的抗戰,已經開始支援不住。蔣介石並不知道,在這個時空的淞滬抗戰,相比異時空,已經好了很多。因為幾乎沒有糾結上海市區的抗戰,而是在外圍構築了強大工事,這使得日軍被迫開始不斷的攻堅戰,打到中途,日軍華中派遣軍的9個師團全部上陣,也被一時擋住了。
如果只有這9個師團,哪怕是打半年,都有可能。但是石原的“三河計劃”改變了一切,從10月開始,日軍逐步向華中增兵,試圖在消滅蔣介石政府後,實施“隔江對峙”的戰略計劃。
雖然日軍增援的師團主要是以新兵為主的補充師團,但戰力也遠在之上,至少火力水平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使得淞滬前線,逐漸支撐不住,到11月初,已經在全面考慮撤退的問題了。日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5個師團,而且對於前期的9個師團,是隨打隨補,保持滿員,全軍逐漸達到了超過30萬人的規模。
3個月打下來,已經犧牲超過20萬,當初的60萬部隊,加上後期補上去的10萬,現在只剩下了約50萬人,一些部隊計程車氣,有所削弱。這讓蔣介石憂心不已,最大的擔心,當然是既然淞滬前線不保,那麼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難以保住了,這當然讓他很難過。
對於西華的催促,他當然非常惱怒,這是逼著他讓出地盤啊,但也沒有辦法,光罵娘希匹也沒有,留在那裡就面臨日軍的進攻,他的精銳部隊,不能有更多損失了。
日軍在淞滬會戰的同時,部分的軍隊也從海上進攻浙江,臺州、溫州都已失陷。上述的綜合形勢,讓他清醒地意識到,國民政府要保住江浙滬,已經不現實。
所以蔣介石最後做出了決定,實際上就是放棄江浙滬加上安徽,國民政府徹底地躲到背後,他可不信日軍在西華的強大壓力下,還有能力大舉進攻他後退的湖北、湖南、廣東、福建和江西,新的民國抗日前線,將以江西和福建為中心建立。目標很明確,就是坐觀西華與日軍戰爭的成敗,等待可能的機會。
在徐州的國民黨主將李宗仁,接到了蔣介石“披肝瀝膽”的長文電報,蔣介石沒有掩飾自己的心路歷程,指出淞滬會戰失敗在即,需要儲存國民政府元氣,徐州會戰,還是交給西華打的好。國民政府的武力,相比日軍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