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浮起來的坦克與超級巨炮(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3章 浮起來的坦克與超級巨炮
遊凡博驚魂初定,看著水面幾輛半沉的日軍“坦克”,他有點發愣。
遊凡博是第10集團軍坦克師的一個坦克連長,今天他率部準備透過蕪湖的扁擔河,向前攻擊前進,正在準備渡河時,卻在這條50米寬的河流中遭到了日軍“坦克”的襲擊,突然的襲擊導致他的連隊,有1輛猛虎被擊毀,而另2輛被擊傷。
關鍵是,這些日軍“坦克”居然是從水中突然出現,這就是聽說過的“水陸兩棲戰車”嗎?好在這些家夥都是薄皮大餡,裝甲太薄了,目測就算是正面的裝甲,也非常薄,大約只有12左右。所以同志們反應過來後,一頓炮擊,就將襲擊的5輛日軍“坦克”全部報銷了,基本上只要打中,是一炮帶走一輛。所以如果日軍不是突然襲擊,它們根本構不成對猛虎坦克的威脅。
平靜下來下的遊凡博想到,難怪上級說水陸兩棲坦克,雖然是坦克發展應用的一條光明大道,但現在的相關科技不成熟——明擺著,要有潛渡能力,重量就必須輕,那麼裝甲就必須薄,甚至主炮武器也必須重量輕。但這樣的坦克,碰到猛虎這樣的主戰坦克,那就是活靶子。被擊毀的這幾輛日軍坦克,主武器不過是1門37重機槍,這樣的武器,比起猛虎坦克來,簡直是天差地別。
還是我們西華的方法,在當前是最好的——完全不影響主戰坦克的戰力,透過臨時外掛來解決。
遊凡博指揮各個坦克小組,將猛虎坦克上的篷布展開,然後坦克下水。展開的篷布,提供了近1米的幹舷空間,每輛坦克則由安裝在車身後部的兩具小型螺旋槳,提供動力,方向則透過擺動螺旋槳來控制,需要額外轉向的時候,由車長控制的安裝在炮塔外的小舵來實現。
實際上,當水深到1.5米時,篷布就可以直接收起,隨後這種特製的“兩棲”坦克,就可以用主炮為登陸作戰計程車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不過,在此時橫渡扁擔河的時候,是用不著的。
遊凡博的連隊遭遇日軍水陸兩棲坦克的訊息,迅速地被通知到各個部隊,要小心這種日軍新武器的襲擊。而幾輛被擊毀的日軍坦克,也被後來的地方部隊設法撈起,送往後方研究。
當李思華得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她知道那就是日軍在二戰中著名的武器之一,“特式內火艇”,這是日軍二戰中唯一的兩棲坦克,不過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其奇特的設計,而不是這種兵器有什麼過人之處。實際上其戰績奇差,因此日軍的生産量也很小,整個二戰只生産了180多輛。
這種戰車是在“九五式”輕坦的基礎上進行研發的,在浮力方面,採用了前浮箱、後浮箱和車體三段式的結構,車體的前部安裝了可拆卸的浮筒,浮渡時的浮力,則由安裝在後部的2個螺旋槳來提供。在陸地上行駛的時候,需要將前後兩個浮箱拆除,除此之外安裝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車體內的換氣系統,也要一併拆除。
因此結構繁瑣,火力極弱,以及裝甲太薄等,都是其致命傷,對於猛虎坦克來說,這就是一個個“皮薄餡多的包子”,並不構成對手。
李思華想,日本軍工的研發力,開始有所發揮,這種二戰中才出現的武器,現在提前出現了,日軍對於江南防守,也算是下了大功夫。根據情報,日軍中也出現了很多坦克,數量肯定超過了上千輛。其中還有不少94式坦克,這種超輕型的“小豆坦克”,在西華軍面前的威脅很小。
但也出現了大量的95式坦克,對於我軍的步兵師,還是有一些威脅的。這種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開始推出的輕型坦克,可以說其是日本所有輕戰車中品質和效能最好的一款。其特點是在複雜叢林地形上的運動能力很強,對步兵的壓制效果非常突出。
95式戰車的裝甲使用的合金鋼水平不錯,這種合金裝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彈能力,比日軍裝甲車所用的滲碳鋼裝甲要高很多。不過李思華對此並不重視,當初猛虎坦克使用鎢金穿甲彈,目的之一就有對付日軍95式戰車以及還沒有被發現有出現的日軍97式中型坦克的用意。
而且95式戰車的火力太弱,它使用的是德國k反坦克炮,猛虎坦克的有效射程起碼是95式戰爭的一倍多。
所以95式這樣幾噸重的輕型坦克,乃至其後97式中型坦克15噸這樣的坦克,在先天上就不是32噸猛虎這樣坦克的對手,無論是進攻的坦克炮火力,還是防禦的裝甲水平,都相差甚遠。
所以日軍開始規模性地使用坦克,主要需要重視的,是其對步兵的威脅性。因此,大量的反坦克火力開始下發,步兵師開始裝備一些反坦克炮之類的兵器,而火箭筒的裝備率進一步上升。
至於現在的日軍水陸兩棲坦克,她並不知道,日軍已經製造了200多輛這種“特式內火艇”,並曾經準備大量製造,但因為接下來,發現這樣的兩棲坦克在這種戰爭中,完全不是西華猛虎坦克的對手,就放棄了,甚至把剩餘的“特式內火艇”,全部送給了其海軍陸戰隊,在海島上使用。
在馬鞍山到南京江面上突破長江防線的三野第10集團軍,以及後來跟上的楊永第9集團軍共計30餘萬大軍,對南京方向展開了由南到北的攻擊。
在蕪湖到馬鞍山江面上突破的二野許廣達第8集團軍,他們向著高淳、溧水方向進攻,目標是句容一帶,準備切斷南京日軍向東部即向蘇南的退路。
加上在浦口長江對岸正在對面攻擊日軍的部隊三野第11和第12集團軍),西華軍將很快實現對日軍在南京超過50萬人大兵團的包圍,上述麵包圍,還有1面是長江。
日軍設想的利用河網縱橫而遲滯西華軍坦克裝甲機械化進攻的設想,只實現了很小的部分,一些西華的步兵師,確實難以利用重卡,進行機械化的快速運動,只能是步行,但最為重要的坦克裝甲部隊,則近乎沒有受到影響,速度是有所放慢,但無損大局!
而且江南雖然湖網縱橫,但公路的情況,經過國民黨過去十幾年的建設,還是此時國內最好的,西華的重卡只要抵達了公路,摩步師就能聚合起來,迅速透過公路實現快速調動,進攻日軍的後方城市。
在安慶附近就是這樣,日軍並沒有來得及佔領安慶,以至於西華軍直接利用民間航運的力量,將大量重卡和重灌備運輸到江南,然後二野的第5和第7集團軍,在安慶附近整合後,立即開始了席捲整個徽南的戰役,日軍在黃山、池州等地的10餘萬部隊,被他們打得節節後退,沒有幾天的時間,就已經盡顯頹勢!
對於日軍來說,到3月10日左右,情勢已經非常清晰,西華軍開始企圖全面合圍南京日軍兵團。50多萬日軍,有被西華軍圍殲的可能性,是走是留,成為了“支那南方派遣軍”司令畑俊六及其同僚和參謀們爭論的焦點。
純粹地從軍事上選擇,那麼其實撤退肯定是明智的,西華軍已經佔據了空優,日軍幾乎陷入了各處都被連續轟炸的噩夢之中,而西華軍從南面撲過來的兵團,使得日軍必須將超過一半以上的單位,去阻擊他們,剩餘的兵力未必擋得住西華軍接下來的渡江攻勢。
而威脅最大的,當然是試圖切斷日軍東去退路的西華軍一部,如果他們得逞,日軍將失去後方的補給,前景不言而喻。畑俊六已經緊急調遣了20多萬日軍,去堵截這只西華軍,但形勢並不樂觀,火力劣勢是明顯的,這一次渡江的西華軍部隊,在每一隻中,都發現了坦克裝甲部隊,他們的火力和機動性都更強了,而且江南密佈的水網,對西華軍的影響,比事前想象的要弱得多,幾乎沒有對西華軍的攻擊,造成嚴重的阻礙。
但是如果撤離南京,在政治上的影響簡直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