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真理與打過長江去?

從1938年的1月到2月,無論是西華還是日軍都在拼命備戰。

但問題是,備戰準備的是什麼?普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可以說出,武器彈藥和糧草醫藥,這些當然是基礎,然而也只是基礎,真正的備戰當然遠不止這些。

從西華的角度準備江南的會戰,無非是兩個層次,第一是如何順利完成渡江;第二則是渡江以後如何作戰。

西華軍隊如何渡江的問題研究得非常充分。

渡江的第一個困難是軍艦。長江大部分寬度在2~4公裡之間,有些地段寬度達到了幾十公裡,使得中型軍艦以上都可以航行,所以需要克服的第一個困難,當然就是解決掉日本的海軍增援,如果讓日寇的軍艦在長江自由來回,那麼艦炮一響,糜爛十裡,渡江也就不用打了。

渡江的第二個困難,是消除日軍的遠端重炮威脅。這些這重炮最遠可以佈置到離開江岸十五公裡左右,在規模和效能劣勢下,日軍的重炮很可能並不以壓制我軍重炮為主,而是控制江防為主,設想在我軍搭建浮橋的時候,重炮轟擊長江之內,一旦命中,浮橋自然會崩塌,渡江中的我軍也必然會死傷慘重。

渡江的第三個困難,是日軍在對岸的防禦陣地,這是主戰場,敵軍必然構築四通八達便利的交通線,按照前輕後重的佈置,與我登陸部隊反複爭奪岸邊陣地。

除了這三大困難以外,日軍自然還會有其它準備,來加強對西華的防禦。

渡江只是第一步,其後渡江之後的作戰,也必須解決很多問題。

江南地區從軍事地理學出發的特點,就是兩種地形,水網密佈的平原和丘陵。蘇南以平原為主,而徽南則以丘陵為主。

在李思華的前世歷史上,蔣介石政府為什麼覺得在江南與日軍決戰比較有利?就是因為覺得在江南地區,存在著諸多限制日軍近代化裝備發揮的地理條件——淞滬戰區可以分為太湖平原和寧鎮丘陵這兩大組成部分。

太湖平原在宜興鎮江這條線以東的區域,是中國河網最稠密的地區。諸多河渠中,除黃埔江、蘇州河與大運河等水面較寬外,大多數的河流湖汊多為寬4~5米,深約3米左右的溝渠,而且交通建設落後,橋梁即少又不能徒涉。這種河渠地形雖有舟楫之利,但對重灌部隊就形成了天然的障礙。日軍也必然利用這些水網,佈置下機動的防禦力量,利用地形打擊我軍。

寧鎮丘陵,起伏不大,便於部隊機動,然其道路多為山丘所挾制。尤其是寧鎮山脈和茅山山脈,前者長約120公裡,寬約5~20公裡,雄踞於南京與鎮江之間,是長江南岸的天然屏障;而後者縱立於句容與溧水之間,從東南方向掩護著南京的安全。南京被稱為“虎踞龍蟠”之地,自然在地形上是有優勢的。日軍必然利用這些山脈,構築防禦陣地,居高臨下打擊我軍透過的部隊。

還要考慮氣候因素,江南地區春夏時節,往往陰雨連綿,以致除公路鐵路外大都泥濘不堪,部隊的行軍作戰會受到很大影響。

另外,在撤退後,其在淞滬地區遺留的大量軍事工程,也肯定會被日軍所利用,例如在平望、嘉興、湖州等地構建的大量防禦支撐點,以及在南京沿龍潭、湯山、淳化鎮、方山、牛首山、大勝關一線的外圍陣地,還包括以幕府山、紫金山、大校場、雨花臺等地為防禦支撐點的外廓陣地等。

當然,江南的地形對於西華軍也不是沒有有利的地方,例如除了鋼筋混凝土的永備工事外,日軍構築臨時戰壕工事都很困難——很多地區掘地不及1米,就會滲出水來,讓士兵們立於水深齊膝的戰壕內拼殺,自然是苦不堪言。

這些西華需要克服的困難,自然就是作為防禦方的日軍,需要利用的優勢,他們的備戰,當然就是圍繞著發揮這些優勢而準備。

2月16日,西華軍開始發動渡江攻勢,然而並沒有馬上組織渡江,一開始的,就是大規模的空戰。

西華調集的戰鬥機超過3500架,而日本陸航調集的戰機更多,達到了4000架以上。因為日本的生産力開始釋放,最近2個月的生産量,幾乎達到了1400~1500架月的規模,大致與西華的産能持平。所以雖然西華空軍以bf109f為主的戰鬥機效能有一定優勢,但是日軍的97和中島戰機也不是沒有還手之力,所以空戰極其慘烈。

但是西華空軍發現了日軍陸航的衰弱,那就是優秀的飛行員,已經變得很少,在此前與西華的戰鬥中,要不然日軍飛行員就在空中死亡,要不然就是落入“敵區”而被西華俘虜,但西華的飛行員只要沒有當場死亡,往往可以救回來,這使得現在西華的優秀飛行員,尤其是王牌飛行員的數量規模,遠遠超過了日軍陸航。

而且西華空軍早已掌握了日軍陸航以及海航的戰機弱點,一開頭這是李思華的功勞,她告訴空軍,日軍的飛行員都講究俯沖一擊後脫離,因為幾乎所有的日機,其仰角效能都很差,像著名的海航飛機零式,根本就不能仰角飛行。

這就是日機根本性的缺陷,因為日本飛機發動機的效能太爛。

而且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高速飛行時效能很差,所有日機的翻滾效能,在全球大戰機體中都是最爛的,一旦其速度超過290kh左右,操縱杆就會突然極為沉重,幾乎非得用雙手才能操縱。

凡此種種,都是西華戰機可以利用的日機缺陷,而在於日軍不斷的交手中,西華空軍對日機的這些弱點,掌握得越來越熟悉,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即使是新飛行員,也都熟知這些日本飛機可以利用的缺陷。日軍自己也知道,但是無法彌補這些根本性的技術缺陷。

所以日機的損失變得越來越大,一開頭的時候還能與西華打成2.5:1的交換比,到後來幾天,逐漸下降到了4:1左右。當大空戰進入第5天,西華堅持著損失到800架以上的時候,日本陸航的飛機損失已經高達近2500架,損失是西華的3倍以上。日軍陸航已經無法堅持下去,否則其戰機就要打完了,他們被迫撤退了。

前期日軍陸航不得不戰的緣故,是知道西華戰機就是在掩護其轟炸機編隊,以清除長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如果日軍陸航頂不住,那麼日海軍的軍艦就只能退出長江,這就是現代戰爭的規律,在有空中優勢的地方,海軍就只能退避三舍。

至於日軍的高射炮,一是數量少,二是效能差,一旦發現高射炮,b17轟炸機群,就會對其進行高空水平轟炸,透過諾頓瞄準儀,理論上可以在7千米的高空,將炸彈投放在地面標靶30米的精度上,實際上達不到。但b17在日軍“7公裡高射炮”之上投彈,仍然可以保證100米左右的精度,這對於轟炸高射炮群已經足夠了。所以日軍的高射炮,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日軍陸航無法抵禦西華空軍,日海軍的艦艇在大空戰開始第2天,其實就在撤退,他們已經有了經驗,看到戰機損失的交換率,就已經清楚空戰必然失敗了。但是航行也需要時間,而且軍艦是如此大的目標,極容易被偵察機等發現,所以日軍在長江,仍然損失了超過8艘以上的驅逐艦,這讓日海軍心疼不已,驅逐艦也算是大艦呀。

在日海軍撤退後,日軍在長江主幹道上已經沒有艦艇——西華的偵察機,一旦發現日軍的大小艦艇,就會召喚轟炸機。現在日軍只有少數小炮艇,利用長江深入陸地的河汊隱蔽,才躲過了偵查。

甚至它們也不能躲多久,西華的3個特種師,都已經潛入了江南,他們早已在一個月以前,就從長江中游利用民船小規模分批渡河,然後再集中行軍到江南。現在已經結合當地的民眾,對長江邊的河、湖、蕩、汊等,進行全面搜查和清理——打了就跑。

當日軍的軍艦撤退,西華的各個重炮群,就進駐到了長江的北岸,這使得江對面日軍的10~12公裡防線縱深,都陷入了西華重炮群的打擊範圍。

此時日軍發現西華軍的攻擊目標很清晰,應該就是南京。因為在浦口地區開火的遠端重炮,至少超過了3000門,它們開始對浦口對面的南京日軍防禦陣地狂轟爛炸,而日軍根本不敢將自身的重炮拉到足夠的射程與西華軍對射,失去了空中優勢,雖然此時經過加強,日軍的重炮已經高達1500門,但肯定會被很快消滅的。

所以日軍只能在江岸前線,配置盡可能少的部隊,主要起到預警的功能,人員的損失似乎不大,但是眼睜睜地看著岸防的工事被逐一摧毀,沒有工事,接下來如何抵禦呢?日軍陷入焦慮之中,司令官畑俊六也別無它法,只能不斷地厚集南京方向的兵力,已經集中了超過50萬,準備對西華的渡江登陸部隊,進行瘋狂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