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世界暗影與渡江初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1章 世界暗影與渡江初戰?
1938年1月,英國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首相張伯倫看著美國總統羅斯福發來的密函,眉頭緊皺。
過了一會,他放下了密函,對坐在他對面的外交部長艾登說了一句:“該死的美國佬!整天想著削弱大英帝國的地位!”
羅斯福在密函中建議,召開一次“各國首腦會議”,來討論日益緊張的歐洲形勢,和平解決問題和緩解緊張局勢。但是張伯倫覺得自己一眼就看穿了羅斯福的企圖——美國覺得大英帝國虛弱了,想透過領導這樣的全球外交行動來塑造自己是歐洲救世主的形象,從而不懂聲色地動搖英國的霸主地位,他們對於這個地位,已經覬覦良久了。
他也理解羅斯福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刻行動——羅斯福想化解國內經濟形勢惡化造成的內部壓力,將議員們對於羅斯福經濟政策譴責的注意力,轉移到美國主導的全球全外交行動上來。羅斯福“新政”的魅力,在新的經濟危機下,未免褪色,他急需要找到新的權力支撐點。
可是羅斯福卻把主意,居然打到了大英帝國的頭上,張伯倫冷冷地一笑。他簡單說了幾句話,打發走了艾登,對於羅斯福的建議,自然是冷遇。
想到當前英國面臨的局勢,張伯倫又不禁嘆了一口氣,太艱難了。
英國已經得到了情報,希特勒可能會在3月,就進攻和佔領奧地利以及捷克這兩個國家,最近這兩個國家已經非常恐慌,不斷透過私下的外交使節,向英國求救,但是英國絕不能因此捲入與德國的戰爭,絕不能!
如果法國佬願意去拯救這兩個國家,英國倒是可以同意並支援,但法國佬肯定也不願意,他們表面上一切尊崇英國的決定,但和英國的主意一樣,都不願意為之流血犧牲。
張伯倫知道法國佬心中,其實很怨恨英國,認為德國得以複興,完全是英國的責任,當然問題的解決,也必須是英國人負起責任來。
但是從英國的角度,張伯倫覺得英國並沒有做錯。“大陸平衡戰略”是大英帝國,幾百年來行之有效的根本戰略,是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支柱性戰略之一。這個戰略要求英國操縱歐洲大陸強國之間的平衡,在過去的幾十年,其實就是德國與法國之間的平衡。
所以按照這個戰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就必須防備法國由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那麼策略自然是放鬆德國,使其恢複一定的實力,能夠平衡法國。法國當然不是傻子,也知道英國的戰略,但一戰後的法國更為虛弱,無法挑戰英國,自然也只能嚥下苦果,遵守英國的秩序。
可是無論是英國和法國都沒能想到,德國的複興會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強,居然出現了一個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人,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從197年這5年時間,經濟就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強大,不僅重建了強大的軍隊,已經讓英法失去了幹預德國的勇氣,而且居然經濟上做到了幾乎沒有失業,各種行業都欣欣向榮,讓英法兩國簡直是情何以堪!平衡戰略的失誤,在於沒有把控好週期,太過於放鬆德國了,但這並不是平衡戰略本身的失敗,而是執行的失敗。
這個時候,去後悔幾年前英法還有足夠能力的時候,對於德國太過放鬆,已經無濟於事。在自己擔任英國首相的時候,德國的強大已經是木已成舟,法國在大陸上,已經無法平衡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了歐洲大陸的第一強國。
所以自己能怎麼辦呢?帶著法國去和德國發動戰爭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還不夠嗎?無論是英國和法國,都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國力耗損的程度,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恢複,使得大英帝國原來穩固的全球霸主地位,變得岌岌可危。如果再有一次直接的超級戰爭,大英帝國會變成怎樣?
想起那些議會中嚷嚷著指責他對德國“綏靖”的議員們,尤其是那個討厭的胖子丘吉爾,他就心裡厭煩,丘吉爾懂個屁?難怪以前這個家夥指揮什麼戰爭,什麼戰爭就會失敗,被人稱為“烏鴉丘吉爾”。
前輩們的努力和犧牲,已經使得英國獲得了能夠獲得的一切,而這一切,目前已經超出了英國國力能夠承擔的程度,英國能夠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錯了,還奢談什麼其它?
現在歐洲大陸的一切希望,就是讓希特勒這個狂人的戰爭矛頭,轉向東面那個討厭的社會主義赤色政權蘇聯,無論是德國還是蘇聯,都是對英國歐洲秩序的巨大破壞者,如果能讓他們死鬥起來,才是英國,甚至包括法國,實現在不流血犧牲前提下,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歐洲主導權的最好策略。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戰略,才有現在的“綏靖策略”,丘吉爾們懂什麼?只知道強硬,現在的希特勒德國,是靠強硬能打壓下去的嗎?按照這些傻子的做法,只會讓英國被迫走向與德國戰爭的第一線,那英國的霸權,幾百年先人奮鬥的成果,都可能灰飛煙滅!
至於捷克和奧地利這些小國,就讓他們為大英帝國的利益而犧牲吧。
張伯倫漠然地閉上了雙眼。
相比張伯倫,此時的希特勒自然是洋洋得
意的時候,可以說,1938年初的他,已經登上了人生的巔峰。納粹5年的執政,德國從名義失業600萬人實際超過1000萬人)到1937年底幾乎消滅了失業,這是何等偉大的成績?他的“元首”之名與權,不負全民的期望。
他上臺的時候,向德國人民承諾: “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說,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在1937年底,已經確實實現,他贏得了自己的承諾,贏得了德國人民的瘋狂擁戴。
在這個階段,希特勒也在思考著未來德國的戰略和行動步驟。
他並不瞭解中國哲學“盛極而衰”的道理,不過他很清楚,德國表面的經濟繁榮不可持續,第一是資本有相當部分來自向美國的借款,如何償還始終是個巨大的問題;第二德國經濟的産業龍頭是基建和軍工,隨著德國國內的多數基建專案基本完成,就連高速公路系統都已經完成了,基建産業難以為繼。
而軍工産業,德國也基本走到了盡頭,從197年,這5年期間,德國的軍工生産增加了5倍,例如戰機,197年底,已經超過了2500架,軍隊則從196個師50萬,而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執行,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軍隊已經建成,如果不使用它,耗費的巨大軍事投入沒有回報,債務就會立即爆發,資本背後的金主們等著回報呢。再說希特勒建軍,本來就是為了使用的,要用來建立一個空前強大的新德國。
去年的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召開了一個秘密軍事會議,這是德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會議明確提出了德國的對外擴張計劃。計劃分3個步驟,首先是建立一個以中歐地區為中心的“大德意志帝國”;其次是打敗法國和蘇聯,奪取歐洲大陸的霸權;最後是向海外擴張,征服英美,稱霸世界。這個對外擴張計劃可以簡潔地概況為“先大陸,後海洋”的擴張計劃。
1938年,當然就是第1個步驟即統一中歐地區的執行階段,所以他已經規劃好了,3月出兵奧地利和捷克,佔領這兩個小國,他們都是工業相對發達的國家,能夠有效地補充德國的經濟,讓德國變得更強大。
奧地利雖然名義上是他的祖國,不過希特勒對它的感情卻近乎沒有。他一向自認為是德意志日耳曼人,當年對於還是“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前身,就非常鄙視,堂堂的優秀民族德意志人,為什麼要與匈牙利這樣的落後民族與混合?他甚至逃脫了奧匈帝國的兵役,反而在德國加入了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