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1937終末與真理火箭炮?(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0章 1937終末與真理火箭炮?
1937年已經結束。在經過半年多的抗日戰爭後,西華佔領了察哈爾、山西、河北、熱河、山東、河南以及徽北和蘇北,大致是6個完整的省以及安徽和江蘇的一半,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控制了華北山東可以算是華東,不過算在華北也可以)。
這幾個省份面積不大,合在一起大約100萬出頭平方公裡,不過大都是中華北方的膏腴之地,人口眾多。在1937年左右,山西有1200萬人,經過大移民的山東、河南仍有人口200萬,而蘇北有1400萬,徽北有1000萬,河北約3000萬,察哈爾加熱河500萬,平津地區300萬,使得西華治理下的區域,增加了約1.43億的人口,而西華控制區的總人口,也因此一躍達到了2.7億左右,已經超過了當時中國中人口的一半!
人口資源,才是西華鏖戰半年最大的收益。西華迅速擴充套件的工業化,可以迅速地將這些人口增量,轉化為戰力的增量,進一步拉開與日本國力的距離。
邊打仗,邊建設,在這些區域,西華透過輸入上百萬的地方部隊,迅速穩固了地區,在半年多的時間內,比較容易讓人忽略的一個情況就是,西華在這些地區新組建了超過150萬人的地方部隊,這些部隊的訓練,還沒有達到此前西華根據地的水平,但也不是沒有戰力,在西華暴增的軍工生産力下,他們也得到了不錯的武裝。至少步槍及子彈、手榴彈、部分的擲彈筒、迫擊炮、火箭筒等裝備,已經普及到了所有部隊。
這約250萬人的地方部隊,就構成了新根據地8省的“定盤星”,在他們的努力下,迅速地恢複了地方秩序,使得西華從原根據地派出的200萬左右的幹部,得以在上述地區迅速地建立起西華的城鄉治理體系,並得以有效地實施社會治理。
同時,他們也使得主力部隊,得以迅速地從駐守地方的責任中解脫出來,恢複到野戰的本行,不止於牽扯主力部隊的軍事力量。
目前約250萬人的地方部隊,主要的任務就是兩個,第一個是維護地方秩序,最重要的工作是剿匪,民國各地的匪幫,都是多如牛馬,不把土匪剿幹淨,地方就無法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在民眾的支援下,這項工作進展很快,除了一些窮鄉僻壤,大部分的地區已經清理幹淨,而最新的目標,則是在1938年的4月之前,完成目前新根據地的全面剿匪。
第二個任務,自然是組建當地的民兵組織。組建民兵自然也不是把人拉進來就行的,當然要實施基礎的政治教育,民兵必須是群眾中對革命的積極分子;其次民兵組織是伴隨著當地政權和治理體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他們就是迅速穩固社會秩序的抓手。正規的機構,例如警察、城管,都是在民兵組織的基礎上誕生的。
按照西華規定的10人口民兵組織要求,新根據地需要組建1400萬人以上的民兵組織。其實對於民兵,軍事訓練的目的是使其組織化和體系化,同時是實施政治教育的抓手。至於作戰能力,是次要的目的,相當於“全民軍普”而已。
在當前,民兵組織是恢複生産、進行交通和工業建設的最重要的隊伍,當然必須第一時間進行,實際上,當1400萬民兵組織初步建成的時候,西華的統治,也就開始變得極為穩固,再不是任何勢力所能動搖。
在經濟上,由於西華此時主要的財政資源投向了戰爭,所以暫時無法對新的不到8省之地,進行諸如西華老根據地此前的大規模建設,但還是擠出了一些財政資源,進行重點投資。
這些投資的原則是,或者能夠加強當前的戰爭潛力,例如幹線交通建設;或者能夠奠定大工業的基礎,例如鋼鐵油煤和稀有金屬等方面的專案。同時鼓勵老根據地民生工業在新根據地的擴充套件投資,以及私人資本的投資,這主要是恢複當地的民生,以及利用民間資本的活動增強戰爭潛力。
所以在李思華綜合的考慮之下,幾類工業大專案還是出籠了,不過主要是奠定基礎,不要求一步到位實現産能。
第一類大專案就是鋼鐵工業基地。
最重要的是河北的遷安鋼鐵基地,這是李思華考慮的第一個千萬噸級別的超級鋼廠,原因很簡單,河北鐵礦和煤炭的資源都非常豐富,而且品味較好,又因為臨海,未來還可以從海外進口高品位鐵礦石。在她的前世,就有“全球鋼鐵産量,第一中國,第二河北,第三唐山”的段子。
沒有直接選擇唐山的原因,當然是考慮到未來的唐山大地震,是在唐山市的豐南區一帶,雖然還有30多年,但不能不提前準備,所以不再是唐山鋼城,而變成了遷安鋼城。唐山顯然不能再重點發展,或許未來地震之後,可以建設發展,但既然已經預知,就必須避開。
從鐵礦資源來看,唐山地區有62億噸,而遷安有27億噸在她前世,首鋼的一部分就搬到了遷安)。以國內的條件,附加考慮煤炭的因素,其實是全國最好,沒有之一。就算是鞍鋼之類的東北大廠,也比不上。
這當然是個超級專案,李思華預計要用2年半時間,即從1938年到1
940年中,才會建成。但戰略意義很大,這是華北工業的支柱性專案。
這個專案當然不是那麼簡單,1938年至少不適合建設高爐,因為還在戰爭中,容易遭到襲擊。不過其基礎佈局可以開始建設,例如通往鐵礦區、以及煤礦的鐵路支線,還有整體的工廠規劃。
配套這個超級鋼鐵專案的,自然還有冶金基地,這裡將成為國內各種合金鋼生産最集中的産業地域第一。
其次,是河北的邯鄲邢臺鋼鐵工業基地,這是基於她前世的邯鋼,這裡的鐵礦品味高達40~55,在國內已經算得上富鐵礦了,這裡初步規劃是500萬噸等級,而且建設速度將快於遷鋼。
再次,是山東魯中的齊魯鋼鐵專案,以濟南附近齊河禹城這一帶的富鐵礦為依託,規劃為300萬噸等級。
最後,則是安徽靠近江蘇的馬鞍山鋼鐵工業基地,馬鞍山有30億噸的鐵礦儲量,又靠近淮南淮北的煤礦,所以也規劃了一個500萬噸等級的工業基地。
第二類大專案是鋁工業基地。
依託自然資源狀況,全國的鋁土礦主要就分佈在山西、河南和貴州三省,因此除了已經建成並在擴大中的貴州鋁工業基地外,現在就是規劃了山西鋁業和河南鋁業兩個鋁材加工基地。
山西的鋁礦主要在呂梁,而河南的鋁礦主要在豫西的義馬後世三門峽境內)。而且這兩個地區都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便於建立大型火電廠提供電解鋁用電。因此這兩個基地的建設級別和優先,包括相應的交通幹線。
這也是因為戰機生産對鋁材的需求,在1937年進口美國鋁材和鋁合金的金額是比較大的,需要盡快改變這種情況。
第三類大專案,是其它金屬礦種的開採。
例如安徽銅陵的銅礦,河南的鉬礦等。
第四類大專案,是煤礦、水泥和建材、火電廠等專案。
第五類大專案,是機械加工和其它製造業。主要是在平津、青島和濟南等城市,當然還包括太原兵工生産基地這樣的軍工專案。
第六類大專案,是黃金開採,尤其是膠東的黃金,力爭早日達到前世年産50噸的水平。其次還包括河北石家莊附近的金礦,以及河南豫西的金礦等。
上述六類産業,總共規劃了20多個大專案,加上配套的交通建設、基地建設等費用,李思華計劃在1938年從美國收益中投資2億美元。這自然遠遠比不上前幾年,但她也沒有辦法,其餘資金,以及西華自己的財政收入,都主要投入了戰爭,在抗日戰爭勝利前,能投入大建設的費用是有限的。
去年留下的6.8億美元美國收益,到現在只剩下了1億美元左右,整整5.8億美元,在1937年耗費掉了,單是貼補戰爭的費用,就幾乎去掉了2億美元。所以現在需要的1938年2億美元投資,她現在也只能先支出1億美元,其餘的資金,要等待北美在4月做空收官之後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