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青島海空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75章 青島海空戰?
1914年,日軍經過3個月的苦戰後,終於佔領了德軍的青島要塞。那場戰役日軍打得很艱難,德軍戰前自己都估計可能只能抵禦14天,結果卻打了整整三個月。
德軍只有1萬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隻有4500人的正規部隊,而日軍出動了60餘艘軍艦和5萬陸軍,英軍還有1000多人協助日軍作戰。所以德軍當年青島要塞的堅固,確實是出類拔萃的。
當時的青島,完全可以說是一座在要塞之中發展起來的城市。在德國從清廷掠奪到手此地,就在青島的大小山頭、海岸線上,修築了炮臺、堡壘、兵營等各種軍事設施,德佔17年的時間裡,德國在30餘平方公裡的要塞區內,規劃了9個小區,其中建設完成的為青島與大鮑島兩區,以及臺東和臺西兩個鎮。在防禦上德軍可謂做足了防禦功夫。夫
日軍佔領青島後,德國的要塞大部分被廢棄。不過在此次山東戰役中,崗村正拼命地恢複要塞的防禦功能。重點恢複的,自然是沿市區東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線,構築的南起浮山灣小湛山,北抵膠州灣內海泊河口,全長六公裡的步兵堡壘防禦工事。在這條防禦線的高地上,總共有小湛山、小湛山北 、中央、臺東鎮、海岸五大堡壘群(即青島民間所稱的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和五號炮臺)。
這些堡壘由1處大堡壘以及4處中小堡壘組成,每處堡壘均有地下通道連線。在大堡壘周圍,另有13個戰時小堡壘,用以駐兵、貯存給養、彈藥和作戰指揮與掩體。在堡壘線的外側,還開挖了一道深約5米,寬約6米的壕溝,溝底和堡壘周圍架設三層鐵絲網,一直連線南北海濱。
在壕溝的兩側,築了一長串的步兵掩體和火炮、機槍掩體(地堡),配置了輕型火炮、機槍、步槍等武器,構成了長達6公裡的堅固防線。日軍還恢複了浮山——孤山——樓山一線的外圍警戒防線。
對於堡壘工事群,這一點西華倒是一點都不怕。時代已經不同了,在今天的重火力面前,再堅強的堡壘也擋不住例如列車巨炮這樣的攻擊。真正頭疼的,還是日本海軍的支援。
此時日本海軍的艦炮,比較好的艦艇例如“陸奧”號戰列艦,該艦在距“目標”5千米時,命中率達到13.5,而在20千米的距離上達到20。整體上,日本海軍主力艦的平均命中率達到了14。不過不講究精度的話,最遠的艦炮305艦炮,射程則在25公裡左右。
這樣射程,加上海軍艦艇的機動性,使得西華的重炮群自身難以構成對日本海軍的威脅,而其大射程超過了絕大多數的西華陸軍重炮,所以難以取得炮戰的優勢。
預估日軍在青島戰役期間,其海軍動員百艘艦艇都是可能的,其炮群的密集程度,並不會低於西華多少。
崗村正是圍繞著日軍的這個優勢來籌劃“青島保衛戰”的,在戰略上,其實守住青島已經沒有意義,但日軍高層誰都不敢要求放棄青島,這是“皇軍勇士”的鮮血換來的,崗村也不敢,其實他也不捨得。
他已經幹脆利落地放棄了整個山東和河南的防禦,在黃河被突破後,這條防線的意義就已經失去。在黃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一系列作戰中,日軍損失總計約27萬多人,他原來的80萬軍隊,還剩下了不到53萬,在此期間,日本本土給他的補充大約還有10萬人,所以他本來的兵力還有63萬人不到。
但崗村認為,按照當下西華的火力優勢,日軍在青島外的防禦意義不大,艦炮掩護不到的地方,終究會被西華擊破和消滅,所以青島戰役,他只留下了18萬人,他覺得在海軍支援下,青島要是能守住,18萬人也可以守住;要是守不住,63萬人也守不住,而且地方也展不開。
所以總數高達45萬的兵力,在黃河北突破之後,就被他幹脆地透過海軍,逐批轉送連雲港登陸,意圖擊敗防禦的,然後一路向宿遷、宿州和徐州方向,重新建立對西華的防線;另一路向淮安、三河灣和淮南方向,擊破在蘇北和徽北的防禦,掌握整條淮河防線,同時逐步進逼長江,與長江以南正在進行淞滬會戰的華中派遣軍形成呼應。
在這兩路“淮河派遣軍”中,自然是淮安三河灣淮南這一路是重點,大約派遣30萬人;而宿遷徐州方向則是“彈性防禦”,用來阻礙西華軍南下的速度,所以只有15萬人,意圖透過徐州宿遷地區,大量的淮河支流形成的大小河流,逐次抵禦後撤,以便日軍主力在淮河建立完整防線,並佔領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廣闊地域。
甚至青島這裡交戰不利的話,崗村也會將青島守軍,再次海運南下,補充淮河防線。
不過崗村的如意算盤,註定只能實現一半。李樸的二野,東進的速度極快,前鋒已經接近了亳州。由於亳州此時在國民黨中央軍和桂系軍隊的聯合控制之下,二野沒有進駐亳州,但已經朝向蚌埠進軍,只是在等待西華中央與蔣介石政府的協調結果而已。
實際上崗村的徐州宿遷15萬人的方
面軍,已經非常危險。因為三野的一部即劉志丹第11集團軍,已經接近了徐州方向,等到二野包抄過來,就很可能把這15萬人包了餃子。
不過崗村此時沒有那麼明確的軍事情報,他的注意力,仍然在組織青島防禦戰上。
站在西華的立場,青島是必須拿下的,否則後方有那麼大一顆釘子,怎麼能夠忍受?但常規的攻城套路,這一趟就不太好使,所以打破這個困境的辦法,主要就是從空軍想辦法。
這一戰的空軍對手,主要是日本海航,在料敵從寬的尺度上,就算其10艘航母全部出動,則可用戰機包括戰鬥轟炸機在內,此時的總數也不到600架。
日軍的陸航方面,如果從連雲港這些地區支援,目前機場的數目不夠,不過這可能改善得比較快,料敵從寬,算個1400架。
即日軍能夠出動的戰機總數,不會超過2000架。
西華的戰鬥機總數,經過9月、10月的連續爆兵,總數已經超過3000架,而青島戰役,則計劃使用2000架,1000架對付日本最精銳的海航,而另外1000架以其效能優勢,足以驅逐日軍陸航的戰機。
對付日本海軍的關鍵,就是轟炸機群。這一次算是傾囊而出。
赤龍ju87俯沖轟炸機群500架:用於對於日軍在青島近海支援的艦艇,即那些試圖用艦炮轟擊我軍的戰列艦等,它們必須靠近青島附近30公裡甚至是20公裡以內。
紅龍ju88戰鬥轟炸機群300架:用於在戰鬥機與日軍艦載機的格鬥過程中,襲擊日軍航母,這種轟炸機對付航母還是比較適合的,航程高達2000公裡,速度很快,能夠保持500k小時以上的時速,在高射炮下的生存力相對較強,最重要的是其載彈量,可以攜帶500kg的炸彈4枚或者1000kg的炸彈2枚,如果命中航母,一彈致命也是可能的。而且ju88還有2門20機炮,空戰能力也不錯,二戰中盟軍曾經認為它們是最難擊落的德國飛機。
ju88機群之中的80架,還換裝了魚雷掛架,裝載4枚500kg魚雷,這是從德國一體引進的,不過此時的魚雷還是使用的德軍原裝,西華的魚雷工廠還在建設之中。不過這種魚雷攻擊機也有西華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型的機載厘米級超短波空中偵查雷達!這是西華科學院成立4年多以來,在無線電領域上的最大成就,西華的雷達技術,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機載雷達的使用,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了攻擊的精度,並易於發現日軍的艦艇。
日本海軍此次確實也算得上“傾巢而動”,10艘航母中的8艘,包括最大的赤城號和加賀號都參與了青島的行動,其它蒼龍、飛龍、瑞鶴、祥鶴、祥風、瑞風這6艘較小的航母也參加行動,集中了艦載機500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