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向著黃河前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74章 向著黃河前進?
早在日軍開始侵華的7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就已經佔領了山東處於黃河北面的德州。韓福渠的部隊在德州算是激烈地抵抗了一回,有3個師損失過半,使得韓福渠不得不放棄黃河北面的山東領土。
在西華與日軍進行河北大會戰的8月,日軍114師團以及新編第47、48、49、50這5個師團以及1個混編旅團,共計11萬多人,從青島沿著膠濟鐵路西向攻擊濟南,已經因為日軍前期的攻擊而喪膽的韓福渠,直接放棄了堅守濟南,他的部隊名義上有3個軍,但一共只有5個師和1個旅,德州血戰就讓他的部隊垮了一半。
韓福渠放棄濟南後,接下來又放棄了泰安,這使得日軍開啟了通往河南的大門,也讓蔣介石對韓福渠恨之入骨,埋下了他在河南被槍斃的後果。
在日軍攻擊濟南和泰安的時候,西華的泰的山根據地地方部隊已經有2萬多人,而在山東中部的其它4座山脈構成的根據地中,也已經有10多萬人,整個山東中部5座大山構成的根據地,總計接近1座大山,還有約5萬人左右,總計達到了18萬人左右的地方部隊。
此前西華曾經計劃,透過空運加強這18萬部隊的武器裝備,用他們與日軍的5師團+1旅團部隊作戰,將日軍侵略山東的行動,控制在沿海地帶,因此在日軍突然侵略濟南,而韓福渠逃跑後,泰山地方部隊與日軍進行了慘烈的戰鬥後脫離,潛伏到了泰安附近的泰山地區,而山東中部的其餘10餘萬地方部隊,則向泰安開拔,準備在泰安先發起戰役,消滅泰安日軍。
在日軍突然轉移天津日軍之後,這個計劃被取消,因為透過膠濟線,日軍可以迅速集中30餘萬兵力,這十幾萬地方部隊是打不過的。
所以西華的計劃最後調整為,泰山地方部隊向淄博轉移,準備未來用於切斷膠濟線;而其餘地方部隊則轉而依託魯西泰西以及沂蒙山區,尤其是重點擴大魯西根據地,準備接應由陝西經河南北部而來的二野大軍。當然,在日軍佔領山東期間,這些部隊必須不斷發動遊擊戰和騷擾戰,使得日軍不得不在交通線附近,保留大量的部隊,削弱日軍整體軍力的應用。
在西華軍沒有正面阻礙的情況下,日軍侵略山東的速度很快,9月10日左右,日軍前鋒已經抵達山東最西面的鄆城、梁山一帶,隔河就是河南的濮陽。而在9月中旬左右,日軍在青島重新編制的8個師團,已經在黃河防線上分開佈置,其中與西華直面的前鋒,是德州與聊城,它們構成了日軍以濟南為中心的山東軍事格局的北面和西面的防線。
這就是日軍給西華軍三野出的難題。三野此時忙於收複河北南部的衡水、邢臺、邯鄲諸城,而在完成後,與日軍就形成了衡水與德州之間,隔著衛運河對峙,而在邯鄲與聊城之間,隔著漳衛河對峙的局面。日軍以水為軍,阻擋西華攻擊的態勢明顯。而此前的鐵路,例如經過德州的津浦線等,均被日軍截斷。
到9月下旬,經過隴海線而來的二野進抵洛陽,在洛陽以東與已經佔領鄭州、開封和許昌的日軍形成對峙。現在的局面讓西華中央軍委頗為惱怒,在西華與蔣介石政府談妥接管河南北部後,湯恩博跑得比兔子還快,對於日軍向河南的進攻沒有任何抵抗,直接就跑到河南南部去了,這使得日軍侵略河南的速度太快,使得西華原來提前拿下鄭州和開封,在河南與山東的省境與日軍作戰的企圖失敗。
不過李思華倒是想得很開,蔣介石政府怎麼會讓西華好受呢?名義上是雙方合作,暗底下還不是拳來腳去。
所以到9月下旬,西華與日軍雙方,形成了在山東與河南的對峙局面,西華軍方面,是已經完成補充和滿員的2個野戰軍,2野和0多萬暴增到了近80萬人,在9月份日軍拼命地補充山東方面的日軍,總共輸送了22個師團共計45萬人。不過日軍仍然處於明顯的下風,他們準備的重點,自然是利用河流的阻隔之戰。
實際上,崗村已經下了決心,如果在河南的戰役不利,那麼日軍要隨時準備,利用津浦線南下安徽,放棄整體的黃河防線。
日軍近期確實在大舉擴軍,原來的70師團制,現在已經變成了100師團制大約270萬人左右),但是訓練新兵需要時間。所以在華東並沒有馬上增兵,暫時也用不著,雖然蔣介石政府在江浙滬抵抗得很頑強,但日軍還是佔了上風。不過10月之後,形勢必然變化,日軍增軍華東,是肯定的結果。
西華軍二野抵達洛陽以東,與日軍對峙後,沒有修整幾天,10月2日,就直接對日軍展開了狂風暴雨般的進攻!
李樸為首的二野兵團,戰法與喜歡厚重兵力的四野和三野徐向前不同,他是將部隊“分進合擊”,賦予了旗下4個集團軍較大的自主權,分別執行不同方向的攻擊。
二野的4個集團軍的司令員,都是李思華前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流戰將,從第5集團軍軍到第8集團軍,4位司令員,分別是王金山、楊德志、楊晨吾和許廣達,都是方面之才。這下
子放虎歸山,立即就在河南掀起了對日軍的腥風血雨!
王金山被稱為“王瘋子”,最擅長於攻堅拔寨,向以堅忍不拔著稱,所以他的第5集團軍,擔負了沿著隴海線向日軍主要防禦方向進攻的職責。
楊德志和楊晨吾的第6、7集團軍,則在伊川集結後,第6集團軍沿登封向鄭州方向攻擊;而第7集團軍則沿汝州、汝陽攻擊平頂山和許昌地區。
許廣達的第8集團軍,則在空軍掩護下,從孟津渡河,向河南北部的焦作、新鄉攻擊前進,他們還得到來自山西晉城的地方部隊支援。
在這樣的狂暴攻擊下,日軍在河南的部隊很快不支,日軍進入河南的部隊大約僅有30萬左右,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火力也是一樣。所謂的機動防禦,就變成了在節節損失後,節節後退。
發現西華軍仍然火力優勢極大,毫無軍火補給衰弱的情況,而且出現的番號又是新的,與之前在華北的部隊完全無關,這使得崗村心頭發麻,西華到底有多少軍隊?
到10月中旬,日軍在損失了六七萬人後,再也支援不住,開始邊戰邊退,退往山東的菏澤、商丘一帶。不過他們在撤退中損失很大,因為西華魯西根據地的地方部隊全面發動,遲滯他們的撤退,使得不少日軍部隊損兵折將,等到撤出魯西,全軍的損失已經超過了12萬人。
在魯西區域,二野也有自己的麻煩,山區比較多,交通條件不好,進攻的節奏也就只好放慢。
而在10月8日,三野也開始對德州全面進攻。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段的衛運河,並沒有對三野的進攻構成太大的障礙。運河的水流比較平緩,而兩岸的土地都比較平整,日軍的灘頭陣地很難維持。在空中轟炸機的打擊以及對岸西華重炮的遠距離轟擊之下,很快抵擋不住。
而在清除了日軍在對岸的威脅後,三野的舟橋部隊大顯身手。
這段時間,後方已經運來了大量的鋼鐵浮船零件和浮箱。工程兵們將浮船組合拼接起來,然後在河面一字排開,用鐵錨固定後,這些浮船就變成了穩定的浮橋墩。接著,利用浮橋連線梁,將浮橋墩依次連線起來,用鋼索加以固定。最後一步,則是在上面鋪設鋼板,形成平整的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