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知識分子們的撤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57章 知識分子們的撤退
由於前期西華在北平文化界所做的各種努力,所以去西華自然也成為一些知識分子的選擇。尤其是西華建立了對各個大學的“保供體系”後,使得知識分子們對於西華的瞭解逐漸加深。
這個時候,資訊反而是最寬松的,宋哲元現在不敢壓制西華,而西華幫助了北平一些著名知識分子在西華的“老友”恢複了與北平的信件聯系後,關於西華的資訊,潮水般地湧入了北平知識界,自然造成了非常大的震動。
不同於以往的零零碎碎,這一次是比較完整的資訊,尤其有關於西華教育界的資訊,大量新大學的建立,西華的教育體系,極其龐大的各級學生規模,以及西華知識界的快速成長,讓北平的知識界,感到了自己的“坐井觀天”。
在日軍的威脅下,幾乎大多數人都在考慮去慮留問題,戰爭的威脅太大了,而各個學校都在考慮遷址,西華對它們的建議,也都開始流傳開來。
其中的一個影響,就是對“中國營造協會”,梁思誠和林徽因就屬於這個協會,西華也曾經派人專門邀請過這個協會,西遷西安。
這對於這個協會的很多成員,都很有影響,很多人動搖了南遷的決心,從他們得到的資訊中,西華已經遠比國民政府強大,未來可能統一中國,那現在還是跑到國民政府地盤去,算怎麼一回事呢?未來怎麼辦呢?
不過西華帶給他們的影響,就是對於中日戰爭的判斷,現在幾乎沒有人還會認為,最終戰爭不會打響,基本的和平,還能持續下去。所以不願做日寇的順民的話,走是一定要走的。去西華恐怕確實要比去南方安穩,但是西華是一個“赤色”政權,這讓很多知識分子很猶豫。
梁思誠和林徽因就屬於這一類,如果去西華,他們擔心政治。可如果去南方,他們又擔心國民政府擋不擋得住日寇的進攻。
他們最後決定還是先去長沙,畢竟聽說青華等學校,都在那裡建了新址,那個知識分子的環境,還是他們比較適應的。不過,按照他們與營造協會的計劃,在此之前,還是要完成對山西五臺佛光寺的考察,這幾年,他們一直在尋找唐代木構建築,這個佛光寺是他們從史料中找到有關記載,很有可能是唐代的木構建築。
所以與李思華前世歷史相同的是,這一次在1937年的6月,他們仍然在山西佛光寺考察;而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直接攜帶了家人,決定完成考察後,就帶全家去長沙。
他們全家,與莫宗江、紀玉堂等一起,第四次踏上山西的土地,其它的人,有多半都帶了家眷。這樣路上倒是熱鬧了不少,因為有好幾個小孩子。
今天是他們在雄偉的佛光寺考察的第三天,這座大殿很是古老,但對於它究竟是不是唐代建築,卻沒有把握。林徽因有點遠視,隱隱約約地看到一根頂梁下,有淡淡的墨跡,依稀可見“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的字樣,而殿外的經幢上,此前他們也發現了這個名字。
對於古建的考察者來說,刻在建築上的文字,是極其寶貴的。於是,他們僱傭了村民搭起腳手架,攀援到林徽因發現字跡的地方,浸水擦拭後,一行行字跡顯露了出來,確實是唐代的風格!
時間已經是傍晚,天色有點暗了,他們遺憾地停下了工作,準備等待明天再繼續。
就在這個時候,聽到大殿外有些吵鬧,似乎有一群人來了,他們張望出去,發現是一群年輕人,但是他們都揹著槍,這讓他們嚇住了。
年輕人們發現大殿裡有人,有點詫異,不過看到他們有點驚恐的樣子,領頭的青年馬上解釋,他們只是一群學生,在完成實習任務,到這裡來宿營的。帶著槍,只不過是防範不測而已,山西現在不算是很安全。
聽到青年的解釋,幾人又觀察到這些年輕人除了揹著槍以外,確實都比較像學生,才放下心來,躲到大殿佛像後面的家眷和小孩子們,也才敢跑出來。
學生中有幾個姑娘,看到小孩子,就高興了起來,她們紛紛從包中拿出自己帶的零食,分給小孩子們,很快大殿裡就開始充滿小孩子的歡聲笑語了。
男青年們安靜地坐在一邊,他們點起了火堆,開始熱飯。
其中一位比較成熟的青年,卻一直盯著林徽因,他看著她面熟,但是天黑了,光是火堆他看不太清楚。盯了一會,還是覺得她應該就是林先生,於是他站起身來,走到林徽因他們面前,然後試探地問了一下:
“您是林徽因林先生嗎?”
林徽因很吃驚,這群人裡面居然有人認識她?她看了看男青年,沒有什麼印象。回答說:“是的,我就是林徽因。您是……?”
男青年高興地說:“林先生好!我曾經在東北大學讀書,您曾經給我們上過《雕飾史》的課。”
這下子,林徽因非常高興,原來還真的有她的學生。她和梁思成在東北大學的時間不長,上過的課也不多,居然還有學生記得她。
其實很自然,如果是梁思成,這些學生多半不會記得他的容貌了,除非是很親近的內弟子。但是對於林徽因,尤其是男性的學生,自然都
是記憶深刻,在那個年代,這樣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女性,可不多見。她離開東北大學之後,多少男學生,還是念念不忘的。
她和這位男青年交談了起來,不一會,梁思成他們也安靜地坐在邊上,而一些青年也都坐在他們附近,聽著他們的談話。
男青年叫呂樵,東北人,918事變後,他無法容忍自己變成亡國奴,從東北跑了出來,幾番周折後,在西華安定了下來。他也是這次實習的帶隊老師之一。
呂樵與林徽因一起,回憶了東北大學的點點滴滴,那些大學裡快樂的事情。然後談話開始變得沉重,呂樵又悲憤地回憶起918之後東北的悲慘,他從東北逃亡的故事。對比現在華北遭到的威脅,讓周圍的人們都安靜了下來,大家的臉上都充滿了憤怒。
情緒平靜後,話題逐漸轉向了西華。呂樵告訴林徽因,西華的部隊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進入山西,晉綏軍現在也不敢對西華部隊下手,西華正在做閻錫山的工作,希望他們能和平地加入到西華抗日的行列中來。所以現在山西的很多地區,西華的人員都已經可以出入。
這一次,他們帶的是新成立不久“西北大學”營建系的學生,來各地訪問中國的古建築,山西是我國唐宋建築最多的地區之一,自然是主要目標。
聽到這些學生居然是他們的本行營建系的學生,梁思誠、林徽因,以及營造學社考察組的其它同仁,都非常高興,這是國家的傳承啊。
林徽因告訴了他們這座佛光寺大殿可能具備的歷史意義,這可能是國內第一座被發現的唐代木構建築,這讓學生們都興奮了起來,原來還可以參與這樣的營建史上的大事!
聽說明天考察組還要在腳手架上,要把四條梁下的題字全文都擦拭出來,以確定這座大殿的具體建造日期的時候,呂樵他們更是激動,嚷嚷著怎麼能讓先生們辛苦呢,讓我們這些年輕人來做!就這樣定了,明天先生們指導,同學們來動手,再沒有比這個更具有實踐訓練的意義了。
梁思誠他們高興地同意了同學們的要求。
接下去的話題,轉向了西華以及同學們的教育生活,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了教授們很多西華的新鮮事,讓他們觸動很大,原來西華在教育方面是如此重視的,尤其是西華注重調查研究、實驗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法,這些教授們都是深表贊同。
呂樵還向林徽因提到了,之所以西華本來的“建築系”,最後都被命名為“營建系”,是西華二號人物李力勝親自確定的,在檔案裡還專門提到了林先生和梁先生的名字,認為林先生和梁先生的理念正確,建築兩個字,彷彿就是造房子,其實前期的規劃和設計更重要,所以加上一個“營”字,才更為全面,兩位先生已經影響了西華這個領域的歷史啊。
呂樵的恭維,讓兩人很高興。林徽因好奇地問呂樵:“你們西華的這位大人物,居然還關心一個科系的名字?”
呂樵告訴他們,西華的教育,是由這位大人物親自抓的,而且關注到非常多的細節。他講述了歷史教育方面的風波,現在西華,這個故事非常出名,整個改變了西華的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