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日本在行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44章 日本在行動
松井石根咬牙切齒:“八嘎!”怒氣沖天的他將桌子上的茶杯一把掃掉,杯子落在地上摔碎,清脆的響聲傳來。周圍幾個部下低頭不語。
他在2月份秘訪廣東,這個日本大將見到了陳濟堂,大力支援他反對民國中央,向粵方贈送了大批的槍支彈藥,擺明瞭就是讓廣東跟南京對著幹。而兩廣事變爆發後,他更是從日軍中派來100多名軍官抵達廣州,協助粵軍對抗中央軍。
沒想到他主導的對粵軍支援,反而起了極壞的反作用。在日本的不斷侵略下,中國各地的反日情緒高漲,陳濟堂居然接受日本人的支援,這讓包括粵軍內部在內的很多人,都直接將陳濟堂當成了漢奸,反而激發了反日情緒。
所以日軍的支援,反而幫了蔣介石大忙,很多粵軍的高階軍官,本來就不滿陳濟堂挑起挑與蔣介石之間的內戰,而日本人的介入,讓他們下定了“反陳”的決心,從7月4日開始,粵軍不斷反正,投降蔣介石,陳濟堂狼狽下臺,出走香港,在廣州作威作福了8年的南天王,最後確是如此孱弱無能,讓人大出所料,讓蔣介石最後不發一槍一彈,就以全面勝利告終。
所以松井主導的行為,在日軍內部也成為笑柄,很多人對他報以恥笑,認為他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次行動失敗得無以複加。
這當然讓他非常羞惱和難堪。
在他冷靜下來後,他又不禁為中國全國各地現在的強烈反日抗日情緒而震驚,中國各地的“親日派”,現在幾乎都變成了過街老鼠,不敢再像以前那樣,公然與日本勾勾搭搭。
松井感到煩躁,去年即1935年,二二六事變爆發,松井支援的皇道派,受到致命打擊,主張軍隊至上的統制派上臺,控制了日本,他被迫退役,個人事業遭受重大挫折。
此後他設法另謀蹊徑,將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了發展“大亞細亞協會”上。這個協會是他創立的,表面上是為了促進“亞洲人民的統一、解放和獨立”,實際上,就是試圖建立日本主導和控制下的“大東亞共榮圈”,以此來使日本獲得對抗歐美強國的能力。“日華間的問題要在日華間解決;要將白人統治下的亞細亞,重新變為亞細亞人的亞細亞。”他試圖以此為日本另立奇功,來恢複自己的地位權勢。
這個“大亞細亞協會”的主要目標,當然是中國。所以今年1936)年,他親自訪華,拜會了蔣介石、張裙、何應輕、胡漢明、陳濟堂等大量國民黨要人,尋求合作,建立“大亞細亞協會”支部。當然,在其中也尋找挑撥離間的機會,陳濟堂就是他發現的最大機會,結果最後卻成為了一場笑柄。
今年他訪華的最大感受是,發現了中國此時幾乎所有的政治力量,不約而同地都提出來,把抗日作為自己的主要訴求。就算是陳濟堂,用了他們日本人的武器和直接支援,反蔣軍的名字還是叫“抗日救”,非常滑稽,但這就是現實。
而與2月份在陳濟堂那裡得到了“滿意的答案”不同的是,3月他到達南京,拜訪了蔣介石,提出了幫助解決西南問題即常與胡漢明及桂系的矛盾問題),常未置可否;他繼而提出日本與蔣介石政府合作,對抗崛起的西華,蔣介石仍然是不置可否。
他又提出了讓民國承認偽“滿洲國”的問題,立即遭到了蔣介石的斷然拒絕。他當時以為蔣介石是擔心公眾輿論的問題,所以對蔣介石表示,如果你們鑒於國內的壓力,不好公開承認偽滿洲國,不要以你們公開發表宣告承認,你們就事實上承認就行了,但他的要求同樣被蔣介石拒絕。
所以松井是失望地離開南京的。他在日記中寫道:“要之,常、張態度尚不十分明朗,常對餘之單刀直入態度頗為警戒,避免當場作答。”至此,他的中國之行,遂以失敗告終。
這讓松井非常失望,何況陳濟堂那裡最後又搞了那麼大一個烏龍。尤其是蔣介石,讓他非常難堪,因為日本高層都知道松井與蔣介石的交情非比尋同。
松井早年以支援民國革命的面目出現,與同盟會多位高層都有交情。1908年夏,陳其美悄悄從日本回國,準備在上海組織反清暴動,臨行前見了松井,將他21歲的結拜小兄弟常志清介紹給松井,這常志清就是未來的蔣介石。後來蔣介石去日本留學,就住在松井家裡,而且松井還安排和擔保了蔣介石去日本高田聯隊實習。
他自認為對蔣介石有恩惠,居然企圖以此來說服蔣介石賣國和投靠日本。這自然非常可笑,但對他這樣的人來說,蔣介石不同意,就變成了對自己的羞辱。
其實不止是日本人,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社會上都是這樣,他們由於覺得為自己利益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難得對他人有點恩惠,就覺得對方應該百倍千倍地來回報他,至於要求別人的回報,是不是不合理甚至是荒謬,他們是不會考慮的,因為要求別人做的,當然是對自己有利的。
所以對松井而言,蔣介石的拒絕,相比陳濟堂的荒唐,對他內心的羞辱更甚。他暗暗發誓,必須舉起鐵錘,給南京政府一擊,讓他們猛醒,讓他們反省,這才能洗刷自
己的恥辱。南京,自己會再來的,不過那個時候,會是帶著皇軍的大軍前來!
在李思華前世的抗日戰爭史上,1937年末,時任中支那派遣軍包括上海派遣軍和日軍第10軍)司令的松井石根,與日軍第6師團長谷壽夫,以及上海派遣軍司令朝香宮鳩彥親王這三人,可謂是南京大屠殺的3大元兇。不過在這個時空,有了西華和西華軍的存在,歷史開始朝向有著巨大偏差的方向發展。
不過,在西華影響力仍然還比較薄弱的華北,很多事情的發展,仍然朝著歷史的慣性前行。
1936年9月的一天,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正在用望遠鏡觀察著日軍的訓練。長期以來,華北駐屯軍得不到軍部的重視,不僅兵力少,而且士兵的素質也相對較差,聽起來是一個與關東軍司令差不多的頭銜,其實大多數的時候,他這個司令,還比不上關東軍的一個師團長。事實上,他原來就是一個師團長,是日本陸軍第1師團的師團長。
進入1936年,日本國內侵華的意願空前強烈,尤其軍部的很多要人,都在有意識地推動這個趨勢,在他們的推動下,使得華北駐屯軍的兵力,開始急劇增加。不過由於日軍長期的慣性,提供給田代計程車兵,多數還是以新兵為主,他們雖然在國內經受過11個月的訓練,但畢竟這些“社會人”長期不在軍隊,很多人對于軍事都生疏了,因此軍事訓練變得極為重要,田代最近,將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了訓練上面,要支撐他的野心,精良的軍隊是必須的。
華北駐屯軍是在列強逼迫清廷簽訂《辛醜條約》後在1901年設立的,在早年,日軍的注意力主要在侵略東北方向,所以直到“九一八”事變前的1930年,華北駐屯軍的全軍兵力僅897人,此後因為日本對華關系惡化,人數開始逐步增加,然而直到1936年2月末,也不過2000餘人。
但是最近的幾個月就不一樣了,先是在4月份,廣田內閣會議決定向天津增兵六千人,使得華北駐屯軍的兵力達到八千多人,並改稱為“支那駐屯軍”。但是這樣的兵力相對於西華,自然構不成威脅,於是到了9月,華北駐屯軍已經急劇擴張到了3萬人。田代這個原來第一師師團長,現在作為“支那駐屯軍”的中將銜司令,終於大權在握。
9月15日,他的駐屯軍司令部,制定出了在華北作戰和“實施佔領地區統治”的具體方案——《昭和十一年度華北佔領地區統治計劃書》,並上報給陸軍省。提出要在每個地方設立臨時治安維持會,逐漸將其擴充為地方政權。
可以說,正是從華北駐屯軍擴軍開始,日本的全面侵華,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