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全面滲透(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40章 全面滲透三)
西華的全面滲透不僅針對抗日戰爭的需要,實際上是考慮主席與李思華兩人協商的地緣大戰略。所以,在一些“偏遠”的其它地方,滲透也在進行中。
印度,東北七邦中的阿薩姆邦,首府第斯布林大約三十公裡外的一處山嶺。
巖罕正在與同伴們吃午飯。他是傣族人,從雲南被選拔出來,類似他這樣的戰士不少,他們抵達阿薩姆已經有5個多月了。
他走的時候,他媽哭得那個傷心,讓他很不好受。自己是家裡的長子,父母一向寵愛,他“巖罕”的名字就是“惜子如金”罕在傣語中意為金子)的意思。可是自從西華解放雲南,他接受了教育之後,就懂得了,大丈夫要志在四方,要為國出力。反正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他們會照顧好父母的。
到阿薩姆邦來執行任務,他是很自豪的,指導員說了,這裡的阿薩阿姆族,就是傣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深受英國殖民帝國主義和印度剝削階級的雙重壓迫,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我們西華,未來一定要解放這裡,讓他們與雲南的傣族一樣,都成為西華平等一致、追求共同富裕的公民。
來到這裡,他就感到親切,有點像是回到了雲南家鄉的感覺。阿薩姆語其實也是傣語的一個分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所以他很快在與當地人的溝通中,學會了說阿薩姆語。他也在努力地教阿薩姆的兄弟們,如何說漢語。
這裡的阿薩姆人實在過得太苦了,他們非常仇視英國人和印度人,因此在發現這是一隻以兄弟傣族為主的“同族”軍隊後,很快接受了他們,現在部隊中已經有不少當地的阿薩姆兄弟,他們和他一樣的勇敢。
在附近的山嶺,他們已經建立了營地,從緬甸克欽邦到所謂印度的那加蘭,再到阿薩姆邦,一條軍事交通線,已經建立了起來,武器彈藥和糧食補給都在運輸,他們要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穩固的基地。
特遣一團的團長吳少兵,也在這個營地,特遣一團本來是地方部隊,而且不是一隻部隊的,上級從多支部隊中選擇了一些人,組成了這只部隊,派遣到東北七邦來活動,而且據他所知,這樣的部隊至少有5只。
他原來對所謂的“東部7邦”沒有什麼瞭解,出發前還有點奇怪為什麼組織說要解放這個地方。一路上他拼命學習下發的資料,而且眼睛所見,他才理解了上級的深意。這裡完全是黃種人的地域,在他活動的那加蘭和阿薩姆,主要的民族都是傣族的支脈,原來這裡的人,很久以前是從雲南等地的傣族聚居地分出來的。
阿薩姆在當地語言中讀為aso,實際是傣族的一個別稱。阿薩姆人與雲南的傣族、緬甸的撣族,其實原來都是一體的。
阿薩姆人受到的壓迫,簡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不但是英國殖民者在這裡掠奪,而且印度的那些權貴和鷹犬,也根本不把阿薩姆人當成人,也許這就是卑劣的人性,自己當奴才,如果有人還可以被自己欺壓,立即就覺得自己是個人上人了,阿薩姆的見聞,使得吳少兵對於印度人殊為痛恨。
他還聯想到了以前聽說過的印度的高利貸商人們,在緬甸欺壓農民的事情。這使得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東部7邦,從英國殖民的印度中解放出來。
按照資料的介紹,這裡的原居民最早可能從東晉開始就有中原移民,而唐末大亂的時候,也曾有很多人跑到這裡,例如那些被吐蕃奴役的“溫末”漢族奴隸)。公元1228年,中國雲南、緬甸東北部一帶的傣族,越過阿薩姆東部山脈,統一了阿薩姆各部族,結束長期的戰亂,建立阿洪王朝aho),史稱阿霍姆王國或阿薩姆王國。
這裡位於雅魯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國西藏。吳少兵受過的軍事教育讓他理解,東部7邦加上緬甸的戰略意義,這兩塊地方在中國之手,就能守住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包括不丹、錫金,以及藏南,都能夠穩定地控制,這是國土西南戰略的重要基石。
阿薩姆有300多萬原居民,在軍事交通線打通後,他認為至少可以發展出10萬以上的地方部隊,佔據所有山區。他和同志們已經深刻全面地學習了當年上緬甸發展根據地的經驗,在這裡又很容易得到仇視英國人和印度人的阿薩姆人的全力擁護和支援。
想起出發前首長的發言,要求他們在7個邦發展出30萬以上的遊擊隊地方部隊),成為這些地區的山區之王,等待大約4~5年後主力部隊的到來。雖然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等到4~5年後,但他知道,這一定會實現。
阿薩姆很適合種植稻米和玉米,他們在山區根據地,谷地中種植稻米,山坡上開墾了一些土地種植玉米,相信很快糧食的壓力就會大為減小。接下來,緬甸根據地的一些生産組織,也會過來支援,在山區建立起畜牧業的基礎。這個時候的阿薩姆,孟加拉人還沒有大規模地湧入,約8萬平方公裡的肥沃土地上,僅有不到400萬人口,發展農牧業的條件很好。
對於士兵是印度人,而軍官和軍士由英國人擔任的英印軍,他們並不太擔心。以前緬華在緬甸消滅掉的6
個英印師,已經是英印軍中的精華部隊。普通的英印軍,其印度士兵既未經充分訓練,也不是為祖國而戰,軍中地位更處在最底層,所以戰鬥力相對低下。
在二戰前英國養傷的日子裡,英印軍的規模也不算大,也就20多萬人。而且這些英印軍對英國的不滿,其實也挺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認為英國欺騙了他們,本來的交換條件是讓印度獨立的,結果英國食言了。因為這個,英印軍還爆發了區域性起義,不過被英國人鎮壓下去了。說來這也挺可笑,不靠自己的實力,想依靠冷血主人的憐憫而獲得獨立。
此時英國的財政狀況仍然不夠好,而且德國的壓力越來越大。英軍已經算是頂著德國的壓力,不得不向印度少許增兵了,到二戰前,本土英軍在印度有5萬人,這已經是極限。
當然英國人可以動員印度,擴充到130萬~150萬人也沒有問題,但是財務負擔呢?印軍可不是人民的軍隊,說白了就是一隻僱傭軍,沒有薪水人家可不幹。這就要講究效費比,為了東北7邦這個地方大動幹戈的話,就重複了當初在緬甸的覆轍,夠讓英國人頭疼的了。
所以西華吃準了英國人的脈搏,在東北7邦的小動作,英國人無法做出什麼“雷霆萬鈞”的反應,無非是加強對重要城鎮的守衛而已,我們先不要去動那些城鎮及其周圍就是了,先佔鄉村。
當然,現在這些“遊擊隊”都是打著“阿薩姆人民解放陣線”或者其它邦的其它“民族”的旗幟,對外公開的,還有“阿薩姆社會主義進步黨”或者“那加蘭社會民主黨”之類的黨派,其實都是藏南分部的一部分支部。
如果說緬甸根據地,支援的是對東北7邦的滲透,那麼海南根據地,支援的就是對安南,乃至整個“印度支那”即包括柬埔寨和寮國在內的滲透了。
在1936年左右,整個安南、寮國和柬埔寨,大約有2500萬人口,面積73萬平方公裡,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域,總面積還超越了整個緬甸的68萬平方公裡。
前期法國對越南的統治,相對而言是比較穩固的,在十九世紀末期法國殖民越南的時候,由於法國本土遠在歐洲,殖民隊伍抵達東南亞時人員較少,因此沒有實力採取武力征服的方式。
當時法國殖民者決定先培養一些順民,幫助他們佔領土地和攫取利益。法國人以宗教文化開路,安排傳教士深入越南基層,免費診療、開設學校,還教百姓們識字,在百姓之間傳播西方宗教的教義,培養出許多親近西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