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包鋼、長慶油田和斯諾

包鋼是李思華當前最重視的專案之一。

早在1935年初,她已經安排隱秘地對白雲鄂博礦區進行了詳細勘察,並且選擇好了包鋼的廠址,這個鋼廠規劃的建設規模,就是總體500萬噸年,計劃2年內先投産200萬噸。

為什麼對包鋼規劃如此大呢?自然與包鋼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它是目前條件下,西華在北方條件最好的鋼鐵生産基地。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西華進取東北和華北,最便利的大規模軍工基地。利用包鋼的鋼鐵生産軍工裝備,易於補充北方方向的西華軍隊,畢竟這個時代,地理交通的限制性還是很強的。

尤其是要在包鋼附近,建設最大的坦克生産基地,這是未來“坦克海”的源泉,是抗日戰爭規劃的關鍵一環。中國最適合使用坦克裝甲戰甲術的地域,當然就是北方,尤其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簡直是天生為大規模突破的坦克戰術所設定的理想戰場。反而在南方,由於水網密佈和山地丘陵地形,中型或者重型坦克,就比較難以應用。

日本陸軍,在武器裝備上最大的缺陷,就是裝甲坦克的匱乏,這是其國力和資源缺陷導致的,當然也與其陸軍高層死板追隨過去已經落後的戰術有關。西華對付日本,自然要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這裡西華的“長”,就是發展大規模的裝甲坦克力量,而日軍的“短”,自然就是其火力和典型戰術,在裝甲坦克攻擊下的脆弱性。

包鋼的建設圖紙來源很有意思。李思華知道蘇聯規模最大的三個鋼廠之一,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的設計藍圖未來一度著名的馬鋼憲法就是這個廠的産物),是在1928年,花費了100萬金盧布,請美國的麥基公司設計的,這套圖紙由450名工程師日夜繪制,完善到了每一個螺絲螺帽和螺栓,無論從工作量和精確程度上來講,都是空前的,這使得馬鋼在1933年建成産鋼的時候,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先進的鋼鐵廠。

所以她安排美國工作小組,找到了麥基公司,與他們簽訂了協議,在馬鋼廠圖紙的基礎上,根據包鋼的地理條件和鐵礦特點,修改圖紙,並且派出了一批西華最出色的自身專家團隊,與麥基公司的團隊聯合作業,要求將最近7年最先進的鋼鐵技術,都融入新的圖紙,尤其是從德國取得的各種合金鋼技術,也要設定相應的生産線,格林博格作為西工大冶金專業的教授,現在就是包鋼的冶金顧問,主要的工作,就是為包鋼解決合金鋼生産的一些問題。

這個鋼廠建成後,很快就應該能生産100多種鋼材,所以格林博格覺得,這一定是全球最先進的鋼鐵廠,他以前熟悉的克虜伯的鋼鐵廠,也沒有如此先進的工廠。

而且他們的建設速度是瘋狂的,使用的人力之多,簡直是讓人瞠目結舌。而西華也不缺乏施工機械,據說這幾年西華一直是這樣的大規模建設,對於修築廠房具備非常豐富的經驗。確實,不要說包鋼,單單格林博格看到的有關西工大樓宇群的建設速度,就讓人嘆為觀止。

西華也並不缺乏鋼鐵行業的人力資源。格林博格近期才認識到,原來西華這幾年在鋼鐵業的各個領域,都積累了不少科技人員,只是還缺乏比較高階的研究員而已。他們的鋼産量,已經發展到年産600萬噸,這個發展速度確實嚇住了他,要知道1935年底,蘇聯的鋼産量不過剛剛突破1000萬噸。這個西華,很可能兩三年時間,至少就會在鋼鐵生産上,追上蘇聯。

不過確實,人們對蘇聯的印象,這個國家總是不缺鋼鐵,是一個鋼鐵大國,這只是後來的情況。殊不知蘇聯的鋼鐵産業,開始的時候也很慘,也就是透過其二五計劃,才趕了上來,蘇聯鋼鐵生産爆發式成長的時間,正是從1928年開始,比起李思華的佈局,早不了多久。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即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紮波羅熱鋼鐵廠,全套的機器裝置和技術,都是大蕭條前和大蕭條中從美國撿漏。不過蘇聯的基礎終歸比中國要好,原來還有沙俄時代的20個鋼鐵廠,也在大蕭條期間,利用西方技術和裝置,進行了改造升級,在此之前,按照美國專家的估計,蘇聯的高爐建造技術,比西方落後了50~75年。

所以在李思華更強的資本投入下,現在西華落後蘇聯的鋼鐵工業規模,大約也就是1年的時間,西華計劃在1936年,鋼鐵産量突破1000萬噸,這正是蘇聯在1935年所達到的成就,相差就1年。

在李思華前世的歷史中,蘇聯後面幾年的鋼鐵産量,發展並沒有很快,畢竟大家都缺乏資本,都缺乏連續多年高強度投資的能力。到開戰時的1940年,蘇聯的鋼鐵産量才達到1832萬噸,而且由於戰爭損失嚴重,在二戰勝利的1945年,産量只有1230萬噸。

所以按照李思華現在的計劃,是198年就要突破2000萬噸,實現對蘇聯鋼鐵産量的超越。包鋼就是這個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建設包鋼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發展稀土産業及相關科技,在早期先以稀土特鋼為主。滲入稀土的特

種鋼材,往往具有優良的延展性、耐磨性、耐腐蝕性和拉拔性,在軍工和一些特殊行業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這裡的鐵礦儲量高達14億噸,是足夠滿足生産鋼鐵幾十年的儲量。到了建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在電子工業興起後,再轉向以稀土産業為主。

未來的鋼鐵行業,河北和東北地區肯定也是重點,但那屬於建國後的開發步驟了,李思華還記得前世有鋼鐵産量“全球第一是中國,全球第二是河北,全球第三是唐山”的段子。相對而言,東北的煤礦儲量並不算好,而且開採難度大成本高,如果不能拿回外東北的話,其實東北工業區是有缺憾的。

長慶油田的開發則更為艱難。李思華前世就知道,雖然長慶包括延長油田的儲量超過90億噸)居全國之首,但開發難度也屬於最高的那一類。

但她別無選擇,只能是硬著頭皮上。長慶油田的開發難在哪裡呢?就是在油田中,條件屬於那種很差的,遠不能和大慶油田相比。

長慶油田並不是一個整裝的大油田,而是分佈在37萬平方公裡陝甘寧盆地也叫鄂爾多斯盆地)中的22個油田,這些油田儲量規模有大有小,但開發的難度上“沒有一盅省油的燈”,都是非常困難的那種。

難度在哪裡呢?長慶油田所在的陝甘寧盆地,擁有的是世界上典型的“三低”油氣資源(低滲、低壓、低豐度),就像是鐵礦中的貧鐵礦。

我們知道,好的富鐵礦,品位可以達到60~70的含鐵量,而貧鐵礦則只有20~30的含鐵量,所以不是必須的話,誰會去冶煉貧鐵礦呢?

例如在美國,對於洛克菲勒家族的標準石油而言,有那麼多的“富鐵礦”可以開採,對於這種三低油田,自然是不感冒的,研究也就是為了技術儲備而已。而在中國這樣的貧油國,每個油田,不管怎樣,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長慶油田的油藏,就屬於這種油田中的“貧鐵礦”。

首先是地表有數百米厚的黃土層,阻隔了地震波的傳輸,使得按照常規勘探的模式,在這裡找油找氣,無異於“大海撈針”。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李思華的金手指,使得勘探的範圍,縮小到了很小的範疇,高密度的探井,保證了很快出油,在1936年1月份,安塞油田已經獲得高産工業油流。所以建設的第一個油田,就是安塞油田。

其次是由於油氣儲層緻密,要把油、氣從地下“取出來”,異常困難。對於這個問題,李思華充分發揮了鈔能力,早就在美國招募了一幫人,研究三低油氣資源的開採,因為這也屬於國際上石油開採的一個典型問題。

她還透過安華,在美國購買了兩個三低的小油田,這種油田很便宜,就是為了以之作為技術實踐基地。對於開採技術,已經研究整整兩年多了,從緬甸根據地建立時就開始,自己的石油人才,幾乎都參與了相關的研究,還聘請了標準石油出身的一批石油專家。所以最後的結果,總算是沒有耽擱長慶石油開發的緊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