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改變和加速的歷史車輪

1936年2月26日,東亞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二二六兵變”發生,那天清晨,安藤輝三、村中孝次和慄原安秀等皇道派軍官,總共組織了1558名士兵在東京發起武裝暴動,高喊著“昭和維新”、“尊皇討奸”等口號,襲擊政府首腦們的官邸或居所,殺掉了內閣大臣齋藤實、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三位大人物,並且重傷裕仁的待從長鈴木貫太郎,佔領陸軍省、參謀本部、國會和總理大臣官邸、警視廳及附近地區,要求陸軍首腦果斷實行國家改造,任命皇道派領袖荒木貞夫為關東軍司令官,以壓制蘇聯,並且要求逮捕“統制派”軍官。

皇道派的構成,主要是所謂的“少壯派軍官”。日軍陸軍軍官的來源,充滿了舊時代的氣息,高階軍官都為畢業於陸軍大學校者,構成了“統制派”的主體。而低階軍官則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者,皇道派幾乎都來自這個群體。前者由日本陸軍的精英份子所構成。後者受限於傳統,其晉升為高階軍官的仕途,幾乎沒有可能。

所以從出身上本來就有矛盾,加上大蕭條以後日本經濟極差,貧富差距過大,導致了皇道派軍官的極度不滿,而且統制派不斷壓制皇道派,這讓他們忍無可忍。

不過,這場政變其實早就被軍部統制派預料到,所以透過皇道派的殺戮,達成了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軍部獨裁,因為包括天皇和財閥在內,都被軍人們嚇壞了。而軍部排除了財閥和政黨對於日本大政的幹擾,就可以在法西斯侵略的戰爭道路上,暢行無阻了。

為了對二二六兵變交待,海軍大將岡田啟介的內閣辭職,由前外相廣田弘毅組閣。這個家夥也是個侵華的急先鋒,是臭名昭著的對華“廣田三原則”的始作俑者。所謂廣田三原則,其實就是要求國民黨政府,排斥歐美唯尊日本;承認滿洲國並在華北合作;在外蒙配合日本反蘇。

在廣田的配合下,日本軍部猶如脫韁野馬,開始在戰爭準備上加速進行。最大的2個動作,第一就是試圖與德國和義大利結成軸心國聯盟;第二就是因為陸軍與海軍相持不下,最後只好確定了“確保帝國於東亞大陸之地位,同時向南洋發展”的基本方針,即所謂的“南北並進”二元化方針。既不肯放棄侵華,也不肯放棄東南亞,小國的胃口,這時候撐到了最大,什麼都想要。

然而,這個時候的德國,對於是否與日本結盟,是非常猶豫的,一點都不像李思華前世那樣,欣然接納。

原因自然在於西華。德國此時對西華軍事的瞭解,要遠遠超過了美國。因為美國武器的研發,在二戰前遠遠落後於德國,甚至英法。所以西華最後選擇的陸空軍主戰武器,大多數是基於德國科技的,而軍隊組織上,也大量參考了德軍的編制。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在軍工和軍事領域,聘請了不少的德國人和德官,他們對於西華瞭解的深度,自然就遠遠超過了前期不重視的美國政府。

德國是一個剛剛複興的國家,雖然內心傲慢,但對於所有能帶來收益的生意,都是很重視的。包括希特勒在內,對於西華都有高度的興趣。尤其是德軍的軍官們,去過西華的幾乎都印象極深,實際上很多軍官都私下承認,西華軍的戰力,可能並不遜色於此時的德國陸軍。

希特勒不可能不重視,按照德官們提交的情報,西華到1935年底,已經組成了90個師的陸軍部隊,高達150萬人,武器裝備完全按照美國和德國標準,這樣規模和標準的陸軍,當世甚至包括蘇聯在內,超過了其它任何一個列強。雖然德國人不認為西華的“國家總體戰”能力比得上歐洲列強,那是因為他們對於西華的工業基礎,還不太瞭解,印象比較刻板。西華的工業基礎,主要來自美國,德國對其瞭解有限。

但即使看低西華潛力,單單根據西華已經形成的強大戰力,就使得德官們沒有人看好日軍。來到中國,他們當然也瞭解過日本陸軍的戰力,普遍評價很低,認為武器裝備上,西華軍與日軍幾乎是斷代之差,是現代軍隊與近代軍隊的差別,日軍怎麼可能是西華軍的對手呢?

實際上,應該說德官們,是過分低估了日軍的戰力。因為他們的戰力威脅,其實並不在武器裝備上,而是在“人”上。不過無論如何,德官們的這種論調,深刻地影響了希特勒等納粹高層,對於與日本結盟的信心和決心。

德國與日本結盟的利益,在於日本可以幫助德國,在東亞牽制英法,尤其是英國的力量。德國以為,日本侵華也好,最好是侵略東南亞,必然引起英國對其的反擊,這就可以牽制英法的力量。

但是西華的存在,使得這種判斷非常存疑。西華必然要統一中國,就算是日軍不侵華,西華也會與之開戰,將日本從中國驅逐出去,這是所有德官們一致的判斷。他們參與西華軍的訓練的時候,發現西華軍的所有訓練科目,以及訓練目的,都是為了擊敗日軍,指向是極為明顯的。

那麼與日本結盟的好處在哪裡呢?成為日本盟友,就會成為西華的敵人,而日本陸軍大機率不是西華陸軍的敵手,會被西華在東亞大陸上擊敗。

所以日本的價值,就只有其海軍了,如果日本海軍對英國海軍作戰,侵略東南亞,也許還有足夠的價值,畢竟即使德國對西華友好,西華沒有海軍,至少威脅不到英國在東亞和南亞的島嶼,但西華仍然可以透過陸地威脅英軍,這種威脅恐怕比日本海軍的威脅更大。

按照納粹政府高層彙集德國在日本獲得的情報,日軍的主要目標,還是侵華,日本國力有限,既然選擇了侵華,至少就不會暫時發動海洋上的對英戰爭,這使得日本對德國短期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如果選擇東亞的盟友,結論是很清楚的,日本不如西華。這個結論此時如果說出去,必然輿論大嘩,普通人會很難相信,一個半殖民地落後原始國家的地方勢力,居然對於德國,比起早就是列強之一的日本,更有價值。

因此希特勒對於日本提出的結盟請求,暫時是不置可否,讓外交部回答日本,德國需要先研究一段時間。他目前關注的,是理清德國與義大利的關系,先與義大利結成同盟,雖然他對於義大利的能力從來都是懷疑的,但德國確實無可選擇,反正義大利好歹是英法德意“歐洲4強”之一,即使軍事上的助力有限,但彼此經濟上相互支撐,還是能得到一些利益,所以“柏林羅馬軸心”對於德國才是最重要的。

希特勒最後決定,派遣一個代表團,去西華試探,當然不是結盟,當下德國的選擇,即使不與日本結盟,也輪不到西華啊,西華連自己的國家尚未統一呢。只不過現在就可以做一些鋪墊。暫時而言,也許在日本和西華間“中立”更好,兩邊做生意,兩邊拿利益。與日本結盟就要得罪西華,暫時有這樣的必要嗎?等等再看。

另外,他決定加強德國在西華的情報機構,德國需要對西華更加了解。

石原莞爾行走在西安的街頭,他一副市民的打扮,與一般特工警惕的樣子不同,他完全是放鬆的神態,饒有興致地觀賞著街道上的各種買賣,甚至手上還拿著小吃,不時咬上一口。

石原是日軍中的戰略家,這使得他在日軍中非常異類,與大多數軍官相處不來。其個性獨特,潛入“敵區”中國考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1920年4月,他曾經用一年多的時間,考察了中國湖南、四川、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蒐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最誇張的一次,他裝扮成扛大包的苦力,生活了大半個月,中途還被國民黨的警察,扒光了衣服,抄走最後的一個銅板,差點命喪碼頭。

這樣的以往經歷,使得他對於潛入西華考察,並沒有什麼心理壓力,而且他也不是為了什麼有價值的軍事情報而來,而是想讓自己形成對西華的總體判斷。至於軍事情報,他難道還能比那些專業間諜更強?

其實在日本二二六事變後,石原可謂一時“權傾朝野”,因為事變時他在整備參謀的任上,果斷指揮嚴厲鎮壓,得到統制派好評。明年即19月,他就會晉升少將,並被任命為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單看名字,也知道其職位的重要性——這個職位,幾乎是日本軍部參謀軍官的最高層級,是戰爭發動的策源地。

可是他沒有顧得上享受二二六之後的權力,而是向參謀總長閑宮院載仁親王請命,自己親自來西華考察一段時間,以確定日軍對於西華的戰略。

來到西華的時候,他的內心很輕松。因為經過二二六,他認為日本上下已經被凝聚到了一個方向,侵華大業終於有了最重要的基礎——日本上下和軍內的思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