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南方的漣漪(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31章 南方的漣漪
李思華對於抗日戰爭的預想,自然是要在大陸上對日本形成全面的優勢,而且要有餘量——應付國際列強,雖然可能性小、但又不能完全不做準備。
所以上述各種指標雖然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但她最看重的,還是財政收入,因為這是一個綜合指標,在同等的工業社會的基礎上,財政收入就基本代表了軍事潛力。如果西華的財政收入在1937年達到了100億元即40億美元的水平,而日本當年的財政收入是15億美元,那麼反應到西華陸軍對日本陸軍的戰爭資源差距,其實並不是約2.7倍的差距,實際差距可能會達到5倍。
為什麼呢?因為日本與西華不同,此時的日本是一個海軍與陸軍平衡的國家,海軍佔據的資源,包括財政資源在內,並不比陸軍少,所以其陸軍得到的戰爭資源,用財政收入來衡量的話,幾乎還要折半。而西華這個時候還談不上發展海軍,戰爭資源主要集中在陸軍上,在陸地作戰上,反而形成了優勢。
這就是李思華的底氣,我用你5倍的力量,來在大陸上徹底打倒你。當然,日軍會窮兵黷武,例如軍費開支佔財政收入的比例,肯定會超過財政收入的80甚至更高,西華自己是不會這樣殺雞取卵的。李思華最高的心理預期,也不過是她前世美國二戰時達到的45左右,但即使日本將軍費比例上升到了瘋狂的90比例,那麼西華仍然可以保持相對於日本2.5倍的戰爭資本,這就保證了絕對優勢。更何況,西華現在的工業投資,保證了直到199年的西南和西北根據地,仍然是工業的高速增長期,西華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她有信心遠遠超越日本可能的增量。
這就是孫子《計篇》中的名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戰爭不是兒戲、不是蠻勇,將一切都準備到了,準備充分了,才能獲得勝利。
西華佔據半壁河山,中國局勢大變。國民黨統治似乎已經穩固的南方,也因此泛起陣陣漣漪,暗流開始不斷湧動。
1935年12月的一天,西華的新聞發布會。
這個時候的西安,已經是“冠蓋雲集”,民國的新聞大報,都跑到西華中央所在的這個城市,來設立記者站。記者的出沒,以及西華推動的城市建設,開始讓這個西北城市,在現代首次有了一點“首都”的感覺。
這一次的記者會,本來的主題是關於西華的教育事業,因為前期海南大學以及曼德勒大學,還有科學院的高階人才積累,所以能夠在西安建立西北工業大學,以及在成都的西南工業大學。這是李思華最重視的兩個理工大學。關於這兩個大學,西華對全國都做了很多宣傳,希望能吸引除了根據地以外,全國的優秀學生。
這兩所大學,都會得到西華科學院的全力支援。李思華還為其聘請了不少的美國科技人員,以及部分猶太科技人員作為師資,加上完善的科研儀器以及實驗器材、多樣化的教材,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中國最強的理工科大學。
這一次關於兩所大學成立的新聞發布會,規格很高,由西華“外交部長”李玉振親自主持。
參與發布會的非西華民國記者們,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自然也有喜歡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就有記者問李玉振:
“西華稱這兩所大學是國內最高等級的理工科大學。那麼置邶大、青華還有國立中央大學於何地呢?難道認為這兩所大學比他們更好嗎?”
李玉振收斂了笑容,他知道這是來挑釁的了。他也不客氣,說道:
“西南和西北這兩所工業大學,與你提出的那些大學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不能放在一個維度上比。前者是專精於理工科的大學,而你提出的這三所,都是綜合性大學,按照現在他們科系的情況看,主要以文科為主。大家南轅北轍,有什麼可比的呢?”
記者不服氣,追問:“在邶大、青華還有國立中央大學,有很多大師,我們卻不曾聽說西華的這兩所大學,有什麼大師。”
李玉振被氣笑了,他是深受李思華影響的。說道:“我們的大學中,當然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真正大師,在世界的學界,他們的成績都被公認,只不過你們自己對於自然科學一無所知,不知道罷了。倒是我知道你們所謂的那些大師,按照西華的標準,他們根本不是所謂的大師,不過是一個玩弄文字的圈子,彼此商業吹噓,吹捧出來的罷了,這樣的大師,我們西華是不會用的。”
這下子臺下亂成一片,眾人都是大驚。西華這麼猛的嗎?對於民國知識界不屑一顧?
李玉振確實不屑一顧,繼續說道:
“我們很清楚你們所謂的那些大師的成色。例如你們最有名的大師胡適,是個什麼東西?此人崇洋媚外,挾洋自重,以賣國為榮。就在今年,他致信蔣介石,竟然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東北三省,承認偽滿洲國。”
“你們尊敬的邶大校長蔡元佩,在8年前的1927年清黨大屠殺中,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親自策劃清黨,做蔣介石的狗頭軍師
,是蔣介石清黨最忠實的走狗,他舉起屠刀殺戮工人階級甚至是自己的學生。在這場412大屠殺中,他蔡元佩配合蔣介石的清黨,屠殺了31萬員和進步群眾,最絕的是,他們還屠殺了43萬中下層的國民黨成員。蔡元佩和蔣介石一樣,就是一個瘋狂的劊子手。”
“就是這個被稱為偉大的校長,為了包庇自己的朋友——出賣秋瑾的滿清忠實走狗胡道南,斷然否認真憑實據下的胡道南出賣事實。呵呵,人品如何,青史可鑒。”
“所以不要和我們說你們的那些大師,在我們西華的眼中,太多的這些大師其實是渣滓。對於中國的社會科學,我們西華也會重頭來過,對於沒有民族氣節的拜洋犬和站在剝削食利階級立場上的文人,我們是堅決不會用的,也會堅決清除這些學界的垃圾。”
“至於國民黨統治區內的那些大學,我們認為絕大多數都不適合民族發展的利益,比如其科目設定90以上,都是文科的社會科學。而我們的國家當前需要什麼?當然是科學技術。現在是可以奢談風花雪月的時代嗎?”
這番話把臺下都鎮住了,在這一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西華是完全不同於民國舊歷史的新政權,他們對於舊時代,基本上是蔑視的態度,甚至包括知識界。西華的改天換地,其中殘酷的血腥味,嚇住了很多人。
事後,周恩來等同志對於李玉振的發言不滿,認為這樣會破壞“統一戰線”,但是李思華出面堅決地頂了回去,認為我們就是要執行這樣的堅定政策,不妥協不掩飾,對於欠下人民血債和背叛民族利益的反動文人,絕沒有什麼“統一戰線”可言。
尤其是她的一句話,把一些不贊同李玉振發言的同志都噎了回去:“你們有什麼資格,能夠代表412中被殘殺的幾十萬同志和群眾的冤魂,去原諒這些劊子手?”周恩來等同志只能苦笑,他們深感李思華等同志,對於所謂“統一戰線”的不滿。這個政策方向,在現在的西華很難持續下去。
李思華確實不滿,她已經想著要在適當的時候,召開黨內高層會議,堅決廢除這個“統一戰線”的提法,西華就是歷史大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不過真正掀起軒然大波的,是在國民黨的南方統治區。很多報紙將李玉振的發言報道出來後,引起了民國知識界的極大震撼。
這種震撼有幾個方面,最大的震撼當然是西華對於民國這裡知識界頭麵人物的看輕甚至是敵視——這是軍閥時代完全沒有發生過的情況,不管怎樣,那些軍閥表面上還是尊敬他們這些文人的,而西華現在,是直接的蔑視。這自然讓很多人心生不悅,深感人心不古,視西華為“蠻夷”。
但也有很多人不那麼想,他們本身就對國民黨下的白色恐怖不滿,對於知識界這些“大師”也很失望,覺得名不符實。西華的指控,讓他們覺得很痛快。
還有些人,自然感到惶恐和害怕,尤其是參與了412清黨的不少文人。西華毫不掩飾的敵意,以及誓言要清償血債的態度,讓他們感到震怖。已經有些人在認真地考慮,如果蔣介石政府不敵西華,自己和家人,該跑到哪裡去的問題。
國民黨控制的報紙,自然是藉此拼命地貶損西華的“紅色恐怖”。
1935年底西華給南方的印象,是複雜的,有人欣喜於西華高速發展的民族力量,有人恐懼於西華毫不猶豫的改天換地作為,有人擔心西華未來的清算,有人心生嚮往,打算加入西華的行列。這就是大時代的漣漪,每個人因此做出了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