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年之終

西華軍秋風掃落葉一般地橫掃大西北,引起了蘇聯的高度重視。

幾個月前,加侖回到莫斯科,向斯大林彙報後,斯大林是很生氣的,說白了就是有點惱羞成怒。雖然加侖自己的彙報,使用的語言是盡量委婉的,但他也必須向斯大林呈交的信件啊,信件裡面中國同志的指責,就是真的戳心窩子了。這讓他勃然大怒,指責西華政治局已經墮落為“民族主義的政黨”,而不是以為奮鬥目標。他們對蘇聯的指責完全是錯誤的,是他們在推卸自己的責任,他們拒絕共産國際的領導,是對事業的背叛等等。

加侖當然只能聽著斯大林的語言發洩,他能說什麼呢?好在斯大林知道的反應並不是加侖的責任,沒有責罰他。

餘波所及,在莫斯科的米夫和王民,因為他們拙劣的領導,以及對於工作的懈怠,而被逮捕,最終被審訊槍決。

所以蘇聯與西華的關系問題,就被短期擱置了,包括斯大林自己在內,一時間也沒有想好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蘇聯的“面子”,在西華那裡已經丟盡了,一錢不值。但要蘇聯低下頭來與西華平等合作,西華有那個資格嗎?斯大林隱約覺得,加侖對於未來中日戰爭的構想是對的,到那個時候,西華不能不對蘇聯低頭,短期完全可以“冷處理”。

幾個月的“冷處理”階段過去了,但幾個月後,西華突然出兵攻佔了西北最主要的幾個身份,儼然已經佔據中國的半壁河山,這形成了遠東戰略局勢上的巨大改變。斯大林突然覺得,蘇聯與西華的關系不能這樣下去,西華的戰略價值,已經變得非常大。

情況是明顯的,蘇聯在歐洲領土部分,面臨著德國和英法帝國主義的嚴重威脅,壓力很大,尤其是德國複興的速度非常快,大力整軍經武,對蘇聯的西線構成了嚴重威脅。

而在遠東領土,蘇聯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因為蘇聯的遠東在這個時代,開發程度是很差的,根本無法支撐遠東強大軍隊的存在,完全要依靠遠東鐵路從西部向遠東運輸物資。因此日本雖然在帝國主義中是最弱的國家,但一向覬覦遠東,尤其在佔領了中國東北以後,對於蘇聯遠東領土的威脅,確實非常大。

蘇聯最大的噩夢之一,當然就是日本和西歐的帝國主義國家,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蘇聯,蘇聯需要避免這種最惡劣的戰略態勢出現。

正是基於這種戰略思考,所以最近幾年,蘇聯一直在不斷試圖改善與國民政府的關系,在中國大革命失敗後幾年關系的低潮之後,1932年與蔣介石政府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試圖建立起與蔣介石政府的良好關系。

他之所以對於西華同志的指責惱羞成怒,也有這種“無言以對”的尷尬。

西華的同志指出,在大革命失敗之前的3年間,蘇聯累計援助了國民黨價值2700萬大洋的裝備和現金,一手扶持國民黨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對西北馮宇翔,也提供了大概價值1500萬大洋的武器裝備和資金。

然而對於同為信仰、甚至原來還在共産國際領導下的,卻幾乎從來沒有軍事和物資援助,反而在我黨還非常弱小的時刻,反複透過共産國際,命令我黨的部隊,進攻國民黨統治力量最堅強的大城市,這種“精神錯亂”的行為中,蘇聯是什麼意圖?究竟想幹什麼?是想讓我黨盡快被國民黨消滅嗎?是蘇聯背叛了的理想,而不是我黨。

這種“觸及到靈魂”的尖銳質疑,自然讓斯大林和蘇聯高層內心極為尷尬,而表面上只能堅決否認。在狂怒過去後,斯大林自己冷靜下來,獨自思考的時候,他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他是,同樣會如此質疑,同樣會導致對蘇聯的完全不信任。因為事實就在那裡,蘇聯的行動就在那裡,這些都是否認不了的。

他能向西華承認,其實蘇聯包括他斯大林在內,從來就沒有看好過嗎?從來就認為他們領導不了中國嗎?

或許是因為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其實最早是被蘇聯扶植起來的,所以蘇聯高層,一直對國民黨有一種情結。但現在很顯然,蘇聯過去的行為,導致了嚴重的戰略後果,西華這個具有統一全國潛力的勢力,快速崛起,已經完成了半壁河山的統一,而西華本來應該是蘇聯的天然盟友甚至是蘇聯可支配的力量,但蘇聯過去的行為,讓這種可能性化為泡影。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這當然是蘇聯巨大的戰略錯誤。

在斯大林看來,西華無論如何,是中國的新生力量,他們國內的事務,會牽扯他們全部的精力,不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在遠東,蘇聯的威脅只會是日本帝國主義,而且這種威脅越來越大。現在的格局,即使西華還未必能夠完全戰勝蔣介石政府,但至少也能相提並論。當然從長期來看,中國這種東西分裂的勢力格局,對於蘇聯是有利的。蘇聯也不希望在遠東,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中國,那對於蘇聯尤其是遠東地區,將是巨大的威脅。

斯大林沒有忘記,包括在內,對於沙俄侵略割佔中國的大片領土,都是耿耿於懷。在中國同志幾個月前給他的信件中,尖銳地指出,包括中東路

戰役、包括蘇聯支援外立,包括蘇聯在新疆同樣試圖支援割據勢力等,蘇聯完全繼承了沙俄對華的侵略政策,這是一個理想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做的嗎?

對於這種指責,斯大林沒辦法回答,狡辯的話只能讓對方恥笑。他當然可以回答:“因為蘇聯有實力,而你們沒有實力。”但這類的語言,就正好證實了西華對蘇聯的指責——你們蘇聯只是一個民族主義政權,完全為了蘇聯自己民族的利益,不惜侵略中國。那你們又有什麼資格來指責西華呢?更不要說要求西華聽從蘇聯的指揮了。

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讓蘇聯與西華的關系這樣地“冷”下去了,應該與西華建立起正常的關系,哪怕兩黨之間仍然有爭執,這是戰略需求。想到這裡的時候,他有些後悔,本來上次多倫去的時候,蘇聯是打算在西華開設領事館的,不過後來由於雙方談得太差,所以多倫電報請示他的時候,他沒有同意開設領事館,而西華顯然也對此根本不在意。搞得現在,蘇聯在西華內部根本沒有機構,外交上很不方便。

從現在的情勢看,蘇聯要與西華建立正常關系,做出一些讓步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放棄共産國際對於的領導,例如對於中國新疆領土的承諾。不過諸如外蒙古等蘇聯的關鍵利益,是不可能讓步的。

想到這裡,斯大林決定,要向西華派去一個高層的代表團,可以由外交部長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帶隊,與西華政治局會談,建立正常的雙邊關系,並讓李維諾夫邀請西華領袖訪蘇。

接到斯大林和蘇聯中央祝賀西華同志們在西北取得巨大勝利的賀電,李思華當著主席和周恩來等同志的面,將之輕蔑地丟在桌上,她的評論是:“不得不開始重視我們了?同志們,這就是蘇聯帝國主義的另一面,恃強淩弱、見風使舵。他們的態度對於我們重要嗎?打鐵要靠自身硬。”主席倒是笑眯眯的,周恩來等同志一陣苦笑。李力勝同志對於蘇聯的嫌惡,真的是一點都不掩飾。

西華佔領西北,這個事件同樣震驚了美國政府。羅斯福不得不審視自己原來對於西華的看法,他覺得自己大大低估了西華,這個勢力似乎相比蔣介石政府,更具有統一中國的能量。但現在美國政府對於西華的深入瞭解,幾乎不存在。

有著安華財團的存在,美國能夠操縱西華嗎?能夠利用這一隻力量嗎?他們對於美國的態度、對於自由貿易、對於美國的利益,是什麼樣的政策?以前安華財團支援一個“赤色政權”,美國並沒有太多關注,反正這些財團就是為了賺錢。但未來西華會影響美國更大的利益嗎?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來定位了,而不是讓財團們自行其是。

在羅斯福與赫爾商量之後,決定向沒有外交關系的西華,透過德州財團的聯絡,派出一隻“民間貿易代表團”,其中會有被委託的議員參加。讓他們先去西華探探底,再考慮未來美國對於西華的政策。